分享

没错,我就是你眼中的破鞋

 恰恰365 2019-01-25

中国传统对于女性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玩味的,甭管是大名士,还是老百姓都是如此。

之前读过一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艾朗诺《才女之累》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后人对李清照一代才女形象的认知和看待她的立场经历了层累性的改变。

看完全书还是感觉有一些可笑的。

宋明儒学复兴之后,明清的文人对于李清照寡妇再嫁的故事,态度颇觉可笑。

大部分的文学评论家其实并不能接受这位女词人似乎并未从一而终,最后到清代,达成的共识就变成了,李清照其实并未再嫁,是一位节妇。

名士们在评论一个人学术上的成就,竟然从是否改嫁入手,可笑。

那李清照究竟有没有改嫁,这是学术问题,我不去讨论。

提起来这本书和李清照这个人,是因为我要引出上周六看的一部纪录片的点映——《摇摇晃晃的人间》(片名来自书名)。

二人同是女性,同是诗人,又同样因为感情上的问题被人们议论,这其中很能折射出一些复杂的意味。

那一个女诗人,成名之后,会做些什么呢?

离婚。

余秀华用她的生活,向世人宣布:

老娘要离婚!

2014年,她曾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现代诗闻名网络。

不得不承认,她是标题党。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她明晃晃的用性,去表达爱的美妙,这其中涌动出的炙热的情感,的确可以打动众人。

走红网络的副作用就来了,紧随其后的是余秀华“农妇”“脑瘫”的身份。

这样新鲜的身份在刻板印象盛行的现代社会,引起了巨大的风波,而媒体也会用猎奇的眼光去打探她的世界。

别的诗词里都是唇边浑圆的漩涡,耳朵轻软如同花影。她却要告诉你,爱情就是两具肉体碰撞出来的力。

别的诗词里都是绽放的鲜花,泥土的芬芳。她却要告诉你,苦瓜花和桂花树生长的时间是不同的。

所以,这样一部纪录片,将目光对准余秀华走红后的一年里,见证了她如何挣扎出婚姻的低谷。

这部纪录片在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上的颁奖词是:

它以细腻而富有启迪的形式描述了一个非凡的女性。

这部讲述农村婚姻生活的纪录片,并不沉闷,因为主角余秀华的人生,就极富戏剧的张力,她的人格魅力时常冲出荧屏感染着观影者的情绪。

余秀华19岁的时候,就被父母包办婚姻,嫁给了大她13岁的尹世平,二人没有共同语言,更谈不上爱情了,毋庸置疑二人没有感情基础。

但从余秀华母亲的角度,母亲对于这桩亲事是满意的。余母是一个典型被传统夫权文化驯化了的中国女人。

几千年的传统在她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女性本身成为男权坚定的支持者,在她眼里也是常态。

在她眼中,对于一个女人而言,家庭完整就好,幸不幸福是无所谓的。所以即使知道女儿不幸福,她也是不愿意女儿和女婿离婚的。

但余秀华不同意,她说:

有的婚姻能成全一个人,有的婚姻会毁掉两个人,这个婚姻就是扯淡。

片中还有一段她在香港时说的话:

如果一个女人得不到爱情,一辈子很失败。

在我看来爱情分两种:肌肤之亲和精神之爱

丈夫尹世平(名字像不像强奸小龙女的那个)常年在外打工,铁定是无法满足她的正常欲望需求。

尹世平几乎是一个月打一次电话,基本就是问二老和地里的庄稼怎么样了。

即使回到家中,两人也没有正常的夫妻交流,这也导致二人的性生活索然无味。

二人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多数在争吵,余秀华埋怨尹世平在自己走不稳的时候不搀扶自己,甚至会取笑,可见不会存在什么精神交流,更无精神之爱。

他看我老在电脑前写诗就不顺眼,我看他在那儿也不顺眼。余秀华说道。

事实上在她成名之前,余秀华就提出了离婚,不知基于什么样的想法,尹世平拒绝了这个离婚诉求。

余秀华成为著名女诗人之后,他更不愿意了。

丈夫不愿意离婚,父母不同意离婚,周围的村民冷言冷语,传到外面的骂名更是我们想象不到。

这在余秀华眼里很可笑,他们竟然认为“一个残疾人离婚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不想活给别人看的余秀华的眼里,这场婚,必须离。

她不愿意在这场无望的婚姻中继续的烂活下去,所以支付给尹世平一笔可观的离婚费用后,她终于如愿所偿的有了自己自由的生活。

而尹世平在拿到钱的那一刻,一脸灿烂阳光的坐在她的身边,那一刻的他们二人的关系,却是最和谐的。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所以这部纪录片不可能单单只有她一个人的故事,片中对于尹世平也有拍摄。

我们下面从尹世平的角度来看这个片子。

在尹世平看来,余秀华的离婚,莫名其妙

作为老余家的倒插门儿女婿,他和中国大多数农村男人一样,为了生活,为了家庭,进城打工,回家的时候就是过年的时候。

他不嫌弃余秀华脑瘫,不嫌弃余秀华不好看,义无反顾的娶了她,尽管不是出于爱,但二人毕竟已成夫妻。

余秀华却总说婚姻里没有爱情不会幸福,但中国“大多数的家庭不也是如此么”?

现在因为出名了,成名人了,要赶自己走,“他做错哪样事”?说到底,就是因为自己穷,没有钱。

一个好的片子就是会引起话题。你看,夫妻二人都有理,也都没有错,这就是引起的话题,引起的争议,引起的共鸣。

几千年来儒本位的中国文明,将女性置于男性附庸的位置,讲三从四德,讲内外有别,讲女子无才便是德。

经过了106年激荡的改革,却依然没有动摇人们内心深处那些落后的伦理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看似出自清·张岱《公祭祁夫人文》:

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实质是被儒本位断章取义,原文是“丈夫有德辨是才,女子无才辨是德”,意思是:

男子与人争辩的时候能够显露出道德修养,女子不与人争辩是有道德修养的表现。

为什么会出现断章取义这种情况呢?

早在明末的时候文学家陈继儒就已经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这是将近400年前的话,我们可以说那时候的人愚昧,保守,封建。但400年后的今天,却依然有丁璇之流在鼓吹“无才”的女德。

敢于突破自身的限制和世俗的偏见,并且主动逃离这个困笼的余秀华,让我有着深深的敬意。

我觉得无论在哪一个年代,无论在哪一个次元,知道自己的诉求,并且为自己的诉求,不惧任何的艰难,都是值得尊敬的。

但对于尹世平的角度,我也没有任何反驳的说词。我敬佩于余秀华反抗世俗的精神,同样也赞同尹世平的那句“别的家庭不也如此么”。

你说我对爱情悲观也好,说我对婚姻乐观也罢。

但在我看来,我身边的大部分人,最终还是会凑合的过一辈子,他们也最终还是没有等到他们年轻的时候所设想的那个爱人。

年轻的时候,他们不信,他们会一直等,直到等无可等终于认命,才知道自己一点也不特别,也等不到那个设想中的人。

其实无爱也没关系,只要不讨厌就行。悲观点讲,搭伙过日子并没有多难。

一切也都不错,说不上好,但也不错。

影片的结尾余秀华穿着红色的外套,在雾蒙蒙的清晨,歪歪斜斜地走着。

就好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与她无关。

而影片最后一个镜头,贴出了一句话:

难道还有明天,可惜还有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