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浒墅关钞关收钞到何时?

 苏迷 2019-01-25

  王为国

  一

  不久前,和想拍摄京杭大运河的摄影朋友去浒墅关采风。朋友拍了一些运河与周边景观的照片,还拍了运河上的南津桥、兴贤桥和大同桥(高铁桥)。然后又去文昌阁,文昌阁在运河南的一个公园里,进去要买门票。我们对管理人员说,只是在门口拍张照片,她同意了。拍了照后,我们问她有没有宣传册之类的可以看看,她回答说没有,然后又道:“文昌阁始建于1604年(明万历年间),原来不在这儿,后来移建过来的。这里原来是运河上的一处税卡,运河上经过此处的商船、货船都要交税。”

  笔者听了就问:“古代的浒墅关钞关就在这儿?”

  “不在这儿,应该是在北津桥那边。但遗址不知还有没有,听说政府有计划要恢复。”她显得十分肯定。

  听她这么说,我们马上来了兴趣,冒雨前往北津桥一带探寻钞关遗址。

  到了北津桥附近,四处寻找,没有找到任何钞关的遗迹。费达生曾工作过的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的建筑正在做移建保护。问工地上的人,他们也不知道这钞关遗址在什么地方。我们失望而归。

  后来笔者查找相关地方志史料,才明白:古代的浒墅关关署的具体位置应该是在现在的兴贤桥北、运河西岸米厂、粮库到原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一带。

  二

  浒墅关钞关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那么,为什么是“钞关”(收纸钞的税关)呢?这与明朝的税赋政策有关。

  在明朝刚建立时,实施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主要着力于田赋的征收,而对商税并不看重。当时商税在整个国家的赋税中所占比例极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明朝初期,朱元璋禁止民间使用金银,发行“大明宝钞”,就是纸币。同时也铸造铜钱,作为流通货币。起初,宝钞的发行是限量的,所以比较有信用,也能直接去银库兑换现银。但是后来发行越来越多,没有节制,就导致了钞值日跌、通货膨胀,宝钞也就没有了信用。于是在杭州等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里,商人们在做买卖时,私下以金银定价,不用宝钞。对此,朝廷虽屡加禁止,但禁而不止。

  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市镇大量出现,商业日渐繁荣,商税的收入日渐增多,商业税作为重要的税种之一进入了朝廷的视野,朝廷开始广泛征收商税。由于京杭大运河上来往的商船、货船很多,于是明朝廷在京杭大运河沿线设置了七个关卡,向过往船只收取关税。当时天下有八大关卡,其中七大关卡都设在京杭大运河沿线。而浒墅关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当时大明宝钞的信用日跌,大多商人不肯使用,于是朝廷强令那些经过税关关卡的商人、商船、货船以大明宝钞来交纳关税,于是关卡就成为了“钞关”,于是浒墅关关卡也就成了浒墅关钞关。

  三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对苏州的百姓实施重税,重税导致苏州府出现了严重的逃税现象,据《明实录》记载,从宣统、正德年间到成化、弘治年间,苏州府出外逃税的人数约有七百万人。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江南巡抚周忱来到苏州时,苏州府已经“逋税七百九十万石”,问题非常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忱和苏州知府况钟首先想办法减免了苏州府约八十万石的税粮,然后又从“平米”上想办法。何谓“平米”?那时百姓交赋税就是交税粮,这个税粮要自己运到政府指定的地方,因此会在运输途中出现损耗,这个损耗被称为“耗米”,仍要算在纳粮的百姓头上。在周忱当江南巡抚时,苏州一府的粮税是正米二百余万石、耗米七十余万石。而其中的耗米是由官田和民田均摊的,被称为“平米”。

  那么,周忱是怎么做的呢?他将每年的“平米”的羡余存入济农仓,“以备水旱赈贷及农乏食与夫官府织造供应军需之类,均徭、里甲、杂派等费,运夫遭风被盗、修岸导河不等口粮,俱取足于此。”

  很显然,周忱搞了一个“小金库”,借此,周忱用来改折银两冲抵一些赋税和徭役。明朝的百姓除了要交赋税外,还要服各种徭役。其中的赋税就是指税粮,而徭役分别指里甲正役和杂役两种。原来里甲费是按户征收的,而杂役包括力差、银差和听差,起初只是银差可以用缴纳银两来充役,而其他服的都是实役。

  到了周忱做江南巡抚时,为了解决苏州地区严重的逃税问题,周忱就用存入济农仓的羡余“平米”来改折银两冲抵一些赋税和徭役,这样就不光是“银差”可以用银两充役,其他的徭役也可以用银两充役了,甚至赋税也可以用银两来折现了。这样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此,周忱自己也说:“虽加于民,余利亦归之民。自耗米之外,更无扰民色目也。”而百姓也觉得这样的举措更加便利,自然欢迎。这样的变革意义重大,很快,其他地方纷纷效仿。

  周忱这种做法在全国的推广缘于“金花银”的征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北京各卫(明初,朝廷曾在一些险要地区设置了很多卫所,比如金山卫、威海卫、天津卫,等等)的官员仍要到南京领取俸米(即金花银的赋税),但“往返劳费,不得实用”。到了宣德年间,周忱奏请“重新额定官田中的极贫的佃户所上交的两税(夏税和秋税),并确定都可以用银两来交纳。而其中属于金花银的赋税,则按四石米折一两银子解京。”这个奏请很快得到皇帝认可并批复,遵照实施。于是百姓交纳金花银不用再交粮食,而是只要交银子即可。北京各卫的官员也用不着跑到南京去领俸米了,只要在北京领相应的银子就行了。

  到了王仪当苏州知府时,又将官田和民田“平米”(折耗)平均化,并将金花银改为“二石折银二钱五分”。

  苏州府这样的赋税“改折”对明朝廷的影响是显著的,所以到了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经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铨和江西巡抚赵新等人建议,明英宗下令“南畿(即苏南地区)、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和广西的税粮共四百余万石,以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为率,共折银100余万两,解京充俸。”于是金花银由原先的“以米支付”改为“以银支付”,形成制度。

  后来,赋税改折逐渐由南方扩大到北方,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起,“北方二税皆折银”。这种做法继续扩大到小麦和丝绸等,如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令“南直隶各府州县运纳夏税小麦,免征本色,每石折银五钱。”这样,全国各地的赋税就都可以用银两来折现了。

  后来,军屯的屯粮征收也折收银两了,工匠也可以交银免役了,盐茶这些朝廷垄断商品的税收也折银征收了,再后来,关税也折收银两了,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钞关开始钱(铜钱)钞兼收。到了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朝廷又令各地钞关“俱许折银”。“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令各钞关折收银两”,于是这项规定成了定制。

  四

  从朝廷层面上来说,到隆庆六年(公元1529年),各地的钞关都折收银两了。那么,苏州的浒墅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折收银两的呢?

  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户部设钞关。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浒墅关钞关设官署,向过往船只收取关税(船料税),这个关税收的是“大明宝钞”。关于此事,清《浒墅关志》上有明确记载:“景泰元年,户部尚书金濂建言,仍于浒墅添设钞关,以算商船料钞,又差主事于苏、杭二府监收,一年更代。奏准各处商税课,仍照正统年间现行事例额数收办。令每船一百纳钞十五贯。”那么,这个大明宝钞到底收了多久呢?

  从清《浒墅关志》上的记载来看,在“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奏准钱钞兼行”,也就是说在浒墅关钞关设立的第四年,就钞钱(铜钱)兼收了。

  到了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朝廷“又令各处船料钞俱钱钞中半兼收,每钱四文折钞一贯。”也就是说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各地钞关收税是一半收钞,一半收钱(铜钱)。以钱折钞——四文钱折一贯钞。而就在那年,浒墅关钞关被“罢革”,具体原因不详,一直到成化七年才恢复。

  从成化七年到嘉靖八年,浒墅关钞关有些年份是钱钞兼收,有些年份是折收银钱。比如在正德年间,“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令每钞一贯折银二厘。三年、四年,俱收本色钱钞送司钥库交收;五年以后,俱折收银两进内承应库应用。七年,令在京九门税课、在外各钞关俱收旧钱,与国朝铜钱相兼行使。八年,令临清河西务自本年起,淮安、浒墅、杭州自九年起,各船料及商税课程俱收受本色钱钞。十四年,令各钞关暂折收银两,按季差官,解部转送太仓银库。十六年,司钥库太监刘荣等奏淮河西务、临清、扬州、淮安、浒墅关各钞关,自嘉靖元年为始,照旧收受本色钱钞。”

  但是,浒墅关钞关最早折收银两不是在明正德元年,而是在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就在那年,明朝廷“令各钞关照则例,每钞一贯折银三厘,每钱七文折银一分。”意思是说在弘治六年,浒墅关钞关收税折收银两,其中一贯钞折银三厘,七文铜钱折收银两一分。这是方志史料上记载的浒墅关钞关折收银两的最早年份,即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

  到了弘治八年,“主事刘景寅奏准查照旧制,仍收钱钞。”也就是说弘治六年的折收银两的变通举措没有确定下来,在接下来的很长的一段时期,浒墅关钞关是时而折收银两,时而钱钞兼收。就这样摇摆不定,一直到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才由朝廷颁令,最终确定下来。从此以后,浒墅关钞关收税就只收银两了。

  本版摄影 崔俊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