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感冒发烧咳嗽之类的病案写过很多,都有点不想写了,但现在小孩咳嗽的病例也是越来越复杂了,经常有一些棘手的问题,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也常有。下面就讲一例稍微复杂一点的,从思路上去拓展一下,看怎么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我觉得作为一个医生还是始终要秉承一个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盲目自信,认为自己水平最高,患者找的其它医生都是庸医。基本上经3个或以上医生看过效果都不太好的病人,病情都是偏疑难和复杂的了,一定要高度重视,不然很容易掉坑里,话说满了被打脸。同时也告诉患者一个道理,保证疗效,包治百病的医生绝不是高水平的医生,不过是另有所图的傻大胆罢了。 上个月有个妈妈前来网诊,8岁小男孩咳嗽3周了,吃了一些药效果不明显,平时也非常容易感冒,咳嗽气喘常发作,但这次不喘,只是咳嗽。 白天晚上都咳,痰是白的。 早上起来打喷嚏,流鼻涕,白色鼻涕,其它时间这个症状不明显。 今天早上打喷嚏及咳嗽出来痰有点多,不是液体的痰,但也不是那种很浓的痰,类似猪猪侠流的那种不会断的鼻涕。 有怕冷,平时手脚凉。平时说自己容易害怕,思虑偏多。 喉咙痒,不疼,有时吐酸水。 小便黄,大便一天一次,不软,有时会偏硬。 跳绳跳不到半分钟就觉得累。吸长气现象。 平时不出汗,运动出汗。晚上不盗汗。 胸口感觉心烦,有东西堵着。 平时吃饭一般,滑的东西不吃,看见肥肉恶心。茄子、青椒这些不吃。 平时自己在那故意做打嗝状,打出膈就舒服一些。 平时很少上火。有时会有不消化的那种口气(酸腐臭味)。 他平时有发呆的情况,有时睡醒了要哭。有点易怒。 【思路分析】 我们按照圆运动的药图和病图来分析下这个病例,我不会电脑画图,就用文字表达吧。 东方: 早上起来就打喷嚏,流鼻涕,其它时间基本没有——早上我们眼睛一打开,阳气就要升发出来,体内的阳气就要调动起来,这时出现问题,是厥阴和少阳不能和缓有序升发的问题,一是厥阴本体不够,二是升发太过的问题——用山茱萸和乌梅对治这两个问题 还有就是厥阴阖,太阳开这块的协调不好,由阴转阳的衔接不好——太阳一开,转出来的是寒湿(喷嚏、鼻涕)——用乌梅和苏叶,阖厥阴、开太阳——这样调整好了之后,下一轮的升发可能就不会这样了 南方: 喉咙痒——南方要开一下,疏散一下风热——干痒痛都是提示有火热燥——用乌梅、僵蚕,还有桂枝、赤芍开南方 西方: 大便不软,有时偏硬——考虑存在阳明燥热的问题,用石膏、牛蒡子这些降阳明,酒大黄泻阳明的热 北方: 平时容易害怕——恐则伤肾——北方肾虚,坎水不足导致的情志问题 体力不行,吸长气现象——肾不纳气 中土: 有时吐酸水,打嗝出来舒服(是嗳气),有口气(酸腐臭味)——这些是中焦有积滞的问题,脾土不健运的问题,包括情绪方面的表现,都是土这块要疏通一下,不能堆太实了——疏了土之后,用土来载木,这样木也不会升发太过,出现暴怒这些问题——用四君子汤(较平和,不会太温)来补土并疏土,还有茯苓、白芍的疏通作用,开水热气结 发呆,易怒,胸口堵——这里是胸膈这块有郁火的问题,要打开宣散,再潜降、凉降——用栀子豉汤去宣散这个郁火,还有全瓜蒌散胸中阳邪,用杏仁、牛蒡子这些凉降下来 这里我们看到中土这块是寒热错杂的,热多寒少,用药也就寒温并用了。 胸口堵——也可以算到阳明去,《内经》讲“前曰广明”,整个人体的前面都可以算阳明——对应西方——治疗就是要润和降——全瓜蒌、杏仁、牛蒡子就对治了 最后把主证再来分析一下: 咳嗽,白痰,但也不是很清稀那种,带点稠的(猪猪侠鼻涕),怕冷,汗不多,鼻涕也是白的——都指向虚寒及水饮,带点燥气,加上容易咳喘,经常感冒的情况——可以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青龙汤,加少量石膏(通过六经方证对应可推出,以前的文章有讲过) 这个小孩我们明显看到有一些情绪思虑方面的问题,他感觉胸口堵也是一直都存在的,不是这次生病才有的,而且小孩都说这个看医生也是看不好的。 小孩子一般是没有情志病的,他是长期体弱多病,脾虚肾虚加郁滞,伤及心神导致的,一下子要全部解决还是很难的,加上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问题,处理起来尤其不能偏,要各方照顾到,不能还可能出现其他变证。 我们这样通过圆运动的思维来转的话,治疗起来就是祛邪与扶正并举,治病与调体质并行的,能更快速的解决问题,又更加安全可靠。 具体处方如下: 麻黄6g 炮附子5g 细辛3g 桂枝5g 赤芍10g 干姜5g 五味子3g 生石膏5g 牛蒡子6g 杏仁6g 茯苓5g 白芍5g 酒大黄2g 蝉蜕6g 苏叶6g(后下) 栀子3g 淡豆豉6g 乌梅6g 僵蚕6g 生牡蛎15g 全瓜蒌10g 山茱萸10g 太子参10g 白术10g 炙甘草10g 2剂。4碗半水,煮一个半小时,分2-3次喝。 二诊 吃完2付药后,咳嗽明显好转了, 睡前和起床的时候咳一次,其它时候不怎么咳了。 早上起来打喷嚏,打出鼻涕。 然后右边胁肋部感觉水往上冲,胸口堵的感觉还有。 这里说明水饮这块还是没完全镇住,有些类似奔豚的症状,还有厥阴太阳这块的开阖还有问题,继续从这些方面去治疗,用了小青龙汤+小陷胸汤+苓桂枣甘汤加味。 处方如下: 麻黄3g 桂枝3g 赤芍12g 细辛3g 干姜5g 五味子6g 全瓜蒌15g 黄连3g 法半夏10g 山茱萸10g 太子参10g 炙甘草10g 茯苓10g 大枣3个(掰开) 黄芪15g 生姜3片 杏仁6g 生牡蛎10g 3付 3碗半水,煮一个半小时,分2次喝。
三诊 用药后手脚暖和了,好像底气也足了很多,不怕累了。 咳嗽有好,不像那种严重的咳,现在的咳好像是喉咙这里咳出来的。 睡觉和起床的阵咳没有了,平时偶尔有咳嗽。 昨晚睡前说,胸口堵还是有。 有白痰,喷嚏有鼻涕。 因为还是白痰,就继续小青龙汤的加味。 麻黄3g 桂枝3g 赤芍12g 细辛3g 干姜5g 五味子6g 石菖蒲6g(后下) 全瓜蒌15g 薤白10g 法半夏10g 藿香6g(后下) 厚朴6g 茯苓10g 白蔻仁6g 杏仁6g 鸡内金10g 通草3g 地龙3g 黄芪30g 沙参11g 百合11g 升麻6g 2剂。4碗水,煮1个半小时,分2次喝。 这里胸口堵的症状还有,如果胸中郁火和积滞这些宣散了之后,邪气去了之后,还有问题,那就考虑是本身胸阳不振,要通过益中气,振奋胸阳来解决,所以就用了大剂一点的黄芪。 最后,妈妈反馈:6天的时间,不仅咳嗽好了,手脚暖和了,整个人有活力了。胸口堵也好的差不多了。 这例患者的治疗还是有波折的,中间时不时出现肚子痛,吃了年糕肚子痛,喝了牛奶肚子不舒服等各种情况,都一一化解了,跟虚寒体质和中焦郁滞有关,通过这些问题的反馈,也更清楚知道我们的病机到底抓得对不对,在用药配比方面还要怎么调整等等。 咳嗽护理小贴士
温馨提示:本平台所提供的药方,均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若自行按图索骥,套用药方,则后果自负。 治病有风险,用药需谨慎! |
|
来自: 稻镇江 > 《伤寒·温·发烧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