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世间情为何物?

 程穆泽 2019-01-25

我看书有个癖好,喜欢读大师晚年的作品。按照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大师到了晚年,已经跨越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两种境界,进入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种境界,这是一个人一生专注于做学问,反复追寻、苦思、研究,最终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最高境界。这时候的大师,阅尽世事,一朝顿悟,此时写的书,往往是智慧通透,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读其书,则如醍醐灌顶,有豁然开朗之感。

最近就读了钱穆先生的《晚学盲言》一书。《晚学盲言》是钱穆先生在八十六岁时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时已九十二岁高龄,故题曰'晚学盲言'。这本书,颇有辩证思维,什么常与变、道与器、权与能、礼与法、雅与俗等等,谈古论今,博而返约。本人才疏学浅,读而不悟,唯有对书中《情与欲》一节,于心有戚戚焉。


书中是这样论述情与欲的


'西方有个人主义,又有集体主义,主要皆在权。集体主义实即个人主义之变相,则人与人间自无情感可言。权力则为人欲,中国则重情轻欲。但情中必有欲,欲中亦必有情。大体言之,对物则欲多于情,对人则情多于欲。对未得则有欲,对已得始有情。故男女恋爱多在欲,夫妇结合乃见情。果有情则欲自淡,至于无,斯见情之纯。夫妇之百年偕老是矣。父母子女乃天伦,父母非欲谁某之为其子女,子女非欲谁某之为其父母,非欲故其情纯。夫妇结合,亦求其不本于欲而纯于情,故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为病。则夫妇虽人伦亦如天伦,乃得成为佳耦。以道义相处,则情深而可久。以利欲相结,则情不深不可久。虽男女之爱亦如此。情发乎己心,故可自由。欲起于外物,故不应有自由。内自足则生情,内不足始生欲。饥欲食,此欲即是性。食求美,乃欲非情。情以礼节,欲以法制,两者之别,实有深意之存在。'

问世间情为何物?欲为何求?为何人有'七情六欲'?在钱穆先生看来,情与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的就是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可是情与欲又常常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钱先生对'情'与'欲'的看法其实就是人心向内向外抑或是对人对物的区别。向外求于物即为'欲',向内自足即为'情',得不到想要得到即为'欲',得到后欲淡而情至。欲使人失去自由,情能让人获得自由。


我是学中文的,可以拿《红楼梦》与《金瓶梅》做参照来说说情与欲:


《红楼梦》主要写的是情,《金瓶梅》主要写的是欲。


《红楼梦》里的少女所执着的是情,《金瓶梅》里的妇人所追逐的是欲。


你看贾宝玉心目中的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聪明清俊'、'比天始天尊和阿弥陀佛还尊贵无对',林黛玉和晴雯是她们的出色代表。她们为情而生,为情而死。而西门庆心目中的女人,只是泄欲的工具。

一边是情,一边是欲;一边是美与善,一边是丑与恶,相反而相成。这就是两部小说的最本质不同。


年过五十,读钱穆先生晚年的著作,斟酌钱先生之语,真的是感触甚深,回味无穷。正如钱先生所言,'朋友相知贵相知心,知心则真情生。酒肉朋友,乃市道交,各先有欲,而无情,又乌得谓之为朋友','物无穷,则欲亦无穷。情则相通互足,相爱相敬,至和且乐,乃始为人生康庄大道所在。'是的,善加区分情与欲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人性的本来面目,在生活和生命成长中获得更多的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