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仲瑛(国医大师)辨治“痰病”析要三:治痰三要法

 前仲 2019-01-25

各大应用商店搜索下载 “中医智库” App,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痰病治法

周仲瑛(国医大师)辨治“痰病”析要三:治痰三要法

国医大师 周仲英

1 治痰三要法

一要化痰祛痰。

  • 痰既是病理产物, 又是致病因素, 所以必须以化痰祛痰为基本大法, 痰祛则致病无源。

二要理气。

所谓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理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 亦随气而顺”。

  • 痰是津液不归正化, 停聚而成, 痰之病与气滞密切相关, 所谓 “行则为液, 聚则为痰, 流则为津, 止则为涎, 顺于气则安, 逆于气则重”。周老强调, 在理气的同时, 不可偏废治痰, 应根据痰与气孰轻孰重, 审其因果, 分其 微 甚, 予 以 施 治。

三 要 治 火。

  • 痰之形成多因气机失畅所致, 气机郁滞, 郁而化火,气之与火本属一源。若气实火盛, 则势必煎熬人体阴液, 灼津为痰;若气虚火衰, 不能布散津液, 津不周流亦可凝而为痰。周老认为, 痰病属气火偏盛者治宜清降, 气火偏虚者又当温补。在气火偏盛偏衰的主次关系上, 一般以火盛多见。无论是因痰生热或是因热而生痰, 治疗均应清化, 用药时要避免过于温燥, 以免助火生痰。同时还应根据邪正虚实分别处理, 实火致痰者当苦寒泻火;阴虚燥热致痰者应予甘寒清热。火降则痰自平。

周仲瑛(国医大师)辨治“痰病”析要三:治痰三要法

中医 中药

2 标本分治法

由于痰之生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所以周仲英周老认为致痰之本主要在肺脾肾三脏。且由于脾之运化失常而在痰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故治痰重视肺脾肾三脏的调理,尤重治脾。一般而言, 肺脾分虚实, 肾脏辨水火。

实证在肺者为风寒或燥热外干, 肺气郁滞, 气不布津。在脾者为湿积生痰, 当随其所因而祛之。虚证在肺者为肺虚气不化津, 当补肺益气养阴。在脾者,为中阳失运, 痰浊内生, 当补脾以杜痰源。在肾者,阳虚则火不制水, 水泛为痰; 阴虚则虚火灼津为痰,当补肾以导其归藏, 元气强则痰自不生。痰是许多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情况下病为本,痰为标, 这时应积极治疗致痰之病, 病去则痰自消。

当病理产物痰形成之后, 又能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加重病理变化, 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 此时痰为本,病为标, 此时又要治痰之根本, 痰祛则病自除。

周仲瑛(国医大师)辨治“痰病”析要三:治痰三要法

中医 中药

3 见痰休治痰法

周仲英周老特别指出, 治疗痰病不能见痰治痰, 提出 “见痰休治痰” 的学术观点。针对痰病要审证求因施治, 病本去则痰自清。特别是因病生痰更应如此, 如虚痰宜补之, 实痰宜祛之, 热痰宜清之, 寒痰宜温之, 湿痰宜燥之, 燥痰宜润之,风痰宜散之, 郁痰宜化之, 食痰宜消之等等。若因痰而续发某些病证时, 不能单纯见症治症, 而应以治痰为要, 痰祛则诸症自除。

下期:周仲瑛(国医大师)辨治“痰病”析要四:常用治痰方剂

赵惠,王志英,朱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