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是中国一项传统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钟"来看,它的鎏金技术已相当的成熟。 ![]() 到了汉代,《汉书》"外戚传"记载"……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昌)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缸……"陕西茂陵一号从葬坑出土的鎏金竹节熏炉,炉盖外侧及圈足均刻有与"外戚传"大致相同的铭文。铭文中"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卢(炉)一具。"这两个可看出称谓基本一致。只是"黄金涂"与"金黄涂"之差。 唐代称镀金。《唐六典》中称金有十四种,即销金、拍金、镀金、披金……另见《唐摭言·矛盾》:"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鎏金一词出现较晚,就目前所知,鎏字最早见宋·丁度等人修定的《集韵》中,"美金谓之鎏"。现在的传统修复中"火镀金"也称"鎏金"与"黄金涂"、"金黄涂",只是称谓上不同,工艺则是一致的。 ![]() 金铜佛造像在东汉末年始见于记载,在佛教初传期多被称为金人。它大体上是伴随着佛寺的兴起而发达的,多供养在宫中或佛寺,在南北朝至唐代日渐繁盛。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但初期只被视作神仙道术的一种,流行不广。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因此,佛教在十六国时期得以迅速生长,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最早一批高僧,他们得到了胡族统治者的大力扶持。西域僧人佛图澄被后赵石虎尊为"大和尚",他不仅宣讲佛教,还参与军政机要;佛图澄的弟子道安被前秦苻坚迎至长安,领众数千人,他制定了僧团法规仪式,为以后汉族地区的寺院制度奠定了基础;5世纪初,龟兹僧人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在后秦君主姚兴的扶持下主持译经,他不仅系统译出了大量大乘空宗佛典,还培养出僧肇、竺道生等一代建设中国佛教的优秀学者。十六国还是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时代,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早期石窟寺开凿于这一时代,现存佛教造像也始见于此时。在佛教东进的旅程中,十六国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从此开始,"佛教征服中国"的脚步加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