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志 |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邹昌义:知白守黑

 lm70cc 2019-01-25

邹昌义,籍贯四川省安岳县,1944年出生于重庆市。早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四川美院附中副校长,副教授,四川美院版画系木版工作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四川美院老教授协会副会长,重庆书画院副院长,重庆市现代禅画院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参加五年一届的:“第七届”、 “第八届”、 “第九届”、 “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两年一届的:“第十一届”、 “第十三届”、 “第十四届”、 “第十五届”全国版画展览。作品曾六次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重庆市美术作品银奖,第三届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版画年会奖、“纪念延讲6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1998年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师,荣获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代表作品被:重庆市美术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省美术馆、上海鲁迅博物馆、上海东方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哈尔滨版画博物馆、西南大学、北京毛主席纪念堂、韩国全北道美术馆、欧洲木版基金会、英国大英博物馆等数十家专业单位收藏。

作品入编:《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作品全集》、《中国百年版画集》、《中国当代版画名家作品集》、《中国黑白木刻集》、《第九届全国美展作品集》、《第十届全国美展作品集》、《毛主席纪念堂珍藏书画集》、《当代中国艺术大师作品集》、《中国当代书画大家作品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集》、《纪念孙中山150周年书画作品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全国著名画家作品集》、《回响·重庆美术60年作品集》等数十册大型精装画集。出版有:《邹昌义版画集》、《邹昌义中国画集》、《邹昌义花鸟画集》、《花鸟观义·邹昌义花鸟画集》。


艺 术 说

 家在巴山蜀水中》(黑白木刻)60X56cm 2003年

邹昌义: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美术家须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把获得的心灵体悟和感动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和观众产生共鸣,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美的享受。





大 自 然 的 歌 手

 文 / 李焕民  

 

    欣赏邹昌义的木刻作品,首先被他那特殊的刀法吸引。千刀万刀在画面上跳动,曾被评论家称之为“木版上的音乐”。刀痕象无数音符在严格的规律中反复,变幻,回旋,形成绚丽多彩的灰色,辅以精致的黑和白,于是,一曲曲有旋律,有节奏优美的乐章呈现于观众面前。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审美创造,它丰富着版画艺术宝库。

    有思想的艺术家会创造出具有个性的审美形式。但是,这种审美形式涵盖着作者的宇宙观,人生观,也涵盖着作者的善恶观,美丑观。通过审美的闸门宣泄作者高尚的情操,以情动人,引起读者共鸣。


《故土》(黑白木刻)59.5x60.5cm   1995年

 秋韵(黑白木刻) 60x57cm 1998年 



 ▲ 侗寨(黑白木刻) 53x51cm  1990年 


    邹昌义是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他工作在大城市,然而他精神的家园却在巴山蜀水之中。对家乡的眷念,对大自然的崇敬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支点。我们看他的作品《幽谷传声》整个画面山恋叠嶂,无边无尽,镜湖倒影,清澈见底,鹤鸣于幽谷,声闻于天外,其意境纯粹而悠远。《山野静悄悄》万木丛生,竞相生长,各具姿态,生机勃勃,表现出强劲向上的精神力量。《山乡》一片明亮的水田与大山遥相呼应,田坎上的柏树在逆光中镶着白边,壮阔、安详、秀美、这是一种经作者提炼过的醇厚的美感。《家住巴山蜀水间》村寨由竹林簇拥着座落于大山之间,耕牛、水鸭、炊烟、天线、山区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秋声》一群稻草垛在秋风中摇动,顾盼相应似在聊天,这是作者情之所至的奇思遐想……


▲  《幽谷传声》(黑白木刻)54X49cm  2001年 


▲ 《山野静悄悄》(黑白木刻)  59x65cm  2000年


 ▲ 山乡(黑白木刻) 41x37cm  1989年


    在欣赏邹昌义作品之后,感动之余我们得到一个明确的启迪,大自然是先人类而独立存在的,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自然界可以没有人,但人不能没有自然界。我想邹昌义无意用画面去解释老子的哲学“天法地、地发天、天发道、道发自然”,更不是宣扬古代文人自视清高,隐逸山林,逃避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艺术家,目睹了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摧残,也尝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惩罚的苦果,以反省的态度重新认识自然,于是赞美,歌颂大自然成为邹昌义艺术创作的主题。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所说:“我期待人们从我的画里听见纯粹的大自然的歌唱和倾诉,让歌声唤起人们的良知。热爱并保护大自然,这块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我认为邹昌义是一位有思想性,有艺术性,有创造性,有勇气不断超越自我的当代艺术家。


 ▲ 乡间小路 (黑白木刻)51X49cm  2000年 


 ▲ 古峡新城 (黑白木刻)99x78cm  1999年


▲ 《幕归》(黑白木刻)51X31cm 1988年 

                              

  

本文作者李焕民

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大家




博 古 采 今   求 变 求 新

——邹昌义先生画作印象 

文 / 刘长久


▲ 映日 设色纸本  136X68cm


▲ 祥瑞图 设色纸本  187x97cm


我与昌义相识,迄今已五十载。1965年我们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他在版画专业,我在国画专业。后来我们成为好朋友。毕业后他分配到部队工作,后又转业到四川美院任教,我分配到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做研究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常去重庆,每次都到他家拜望。他说为了在版画中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他用业余时间研习中国画,特别对花鸟画感兴趣。我和他经常探讨一些有关中国画的问题。


▲ 翔鹤图 设色纸本  97x97cm


他对明清以来的花鸟画家青藤、八大、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等大师十分崇拜。昌义很勤奋,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其它时间都用在研习中国画上。故尔天道酬勤那段时间他创作了一批中国画到山东、香港、台湾举办展览。辽宁美术出版还为他出版了《邹昌义中国画作品集》。

重庆直辖之后,我们来往少了,昌义在重庆我在成都各忙各的,多年未见他的花鸟画作品。今年他专程到成都我家嘱我为他即将出版的新画集作序。展读昌义画作资料,不禁为之刮目相看,实乃今非昔比。在我的印象中,昌义先是喜欢画梅花、荷花、小鸟红叶之类,后来才画蓝马鸡、鹤和鹰等。


▲ 长春 设色纸本 136x68cm


其画法,从总体看当属写意花鸟;但又不完全是小写,也不完全是大写,而将两者巧妙地融为一体。其花(荷花、梅花、梨花等)、鸟(蓝马鸡、丹顶鹤、鹰等),偏重于小写;石、叶(尤其是荷叶),偏重于大写。此外,常在树干、叶、衬景上制作出特殊的肌理效果。同时,他在构图分割、画面构成上也相当考究,总是力图将整幅作品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


▲ 雪松雄鹰设色纸本  68X136cm


松鹰是中国画传统题材,昌义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强调厚重,深雄的一面。他用浓、淡、焦、墨、大胆泼洒,互为冲撞、浸润,把鹰身体各部分羽毛的蓬松而刚劲的特点表现得形象而生动,而在嘴和眼、爪进行重点细微的刻画。以表现出鹰的勇猛、刚毅的特点。诸如《红岩松鹰》、《江山开眼界,风雪炼精神》等。


▲ 松鹰图  设色纸本 68X136cm


他画梅花,不同于传统国画花鸟的折枝花卉章法,而是采取多方位出枝,使画面老干、新枝纵横交错,迭宕多姿,用笔在树干上反复皴擦,再制造肌理效果,使画面丰富多彩又增添了寒冬的霜雪气氛。诸如《清气满乾坤》、《傲雪》、《绿珠满树珍无价》等。


▲ 清气满乾坤》 设色纸本  68X136cm


他画荷花不像明、清人画多用水墨,而是采用浓墨重彩,不拘成法,墨色俱下,一气呵成,既合物理又见精神。

他笔下的荷叶、荷花、水草的枝杆和茎,成几何形的纵横交错,给画面增强了力度和气势。他用大小、深浅、疏密的点洒落在画面上,加强了画面的节奏和动感。


▲ 晚风 设色纸本 68X68cm


他用点、线、面的巧妙组合,构成了“清凉世界——荷花”的一曲曲优美的乐章,诸如:《莲颂》、《清凉世界》、《映日》等。昌义的画多是浓墨重彩,但根据主题或意境的需要也有纯用水墨画的,比如《翔鹤图》,画中寒冬五只白鹤迎着风雪奋飞,由于运用了黑白、虚实的对比,几只鹤的精心架构,使画面显得鲜明生动,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现代美感。而有的作品则借用平面构成的方法,把纷繁复杂的物象,归纳为和谐有序的现代装饰效果,使人感爱到一种宁静而悠远的艺术意境,如《绿珠满枝》、《秋月》。有的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还汲取了水彩画的一些技法,如《荷塘月色》、《晓风》等作品,使人如身临其境,沉浸在令人陶醉的意境中。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昌义的花鸟画是博采古今笔墨设色之长,融汇中西求变求新而自成一格。


▲ 雪中红梅  设色纸本  68X68cm


大师张大千曾对“写意”言简意骇地解释说:“写,就是用笔;意,就是造境。”大师齐白石又对师法古今说:“见古今之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现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以此返观昌义的花鸟画作品,其用笔施墨设色已达相当高度,但仍有再拓展的空间:其意象也入渐超象外之境界,但尚可更进一步创造诗化的艺术意境。

我深信昌义的花鸟画一定会再跃上新的台阶。这个也是大家所共同期待的。


▲ 莲颂》  设色纸本 68X136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