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壹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大概是最能诠释“出名要趁早”的人。 六岁时便能作诗,词情英迈,被他爹的朋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其他两株为其兄王勔、王勮。三兄弟皆才华出众,足见其基因的强大,爷爷王通门生遍地,是隋末有名的文化人,而那个写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王绩,正是他爷爷的弟弟。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还给人家纠错,作《指瑕》十卷,完全不顾大师的颜面。 但正是这种初生牛犊的纯粹与无畏,使他九岁便开始在初唐的夜空里闪亮。 十岁饱览六经。 十二岁去长安学医。(我十二岁的时候还在纠结胃和肚子到底有什么区别) 十四岁就敢直接上书当朝宰相,针砭时弊。 十六岁入朝为官。 年少有为就是他,没错了,可惜他没来得及遇到一个美好的女子,在他翩翩才华上绣一朵芬芳。 贰 怪他太过耀眼,王勃也成了诠释“天妒英才”最好的例证。 在两个小王爷斗鸡起兴时,作《檄英王鸡文》,惹得龙颜不悦,高宗以他挑拨离间之由,将其逐出长安。 璀璨的星化为少年落寞的背影,十九岁的王勃跋山涉水,踏上蜀地。 转眼三年过去,想家了。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这首诗时的王勃,大概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年纪,却已经历了成名,经历了人生转折。 那个时代有太多人因诗文出名,又因几个字而走上下坡路,“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表达的人物和思想,自始就具备那样的特点,在时代背景的特殊下,这个特点成了束缚甚至勒死一个诗人的恶绳。 回到长安后,朋友知其懂医识草药,便举荐他到药草丰富的虢州任职,在此期间遭人构陷,因杀死藏匿的官奴而犯罪。 幸运的是,正逢天下大赦,保住了性命,却躲不过牢狱之灾。 当然得留着小命了,因为《滕王阁序》还没出来呢。 出狱后,朝廷宣布恢复王勃旧职,年纪轻轻的他就已看出仕途坎坷,官场黑暗,没有接受职位。 叁 上元二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途径南昌时,正值滕王阁新修,阎都督在重阳节大宴宾客,邀请了他。阎都督为了让女婿吴子章展示才华,令其提前准备好诗文,在席间假装是即兴作诗。 宴会前阎都督准备纸笔,假意让诸客人写序,众人皆知其意,拒而不作。而依旧是那个纯粹天真的王勃,接过笔来毫不客气地挥洒开来。闫都督怒而不屑,称其才华一般,直到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出,再也忍不住,赞其为天才。 阎都督的女婿吴子章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在宴会上失了风头,心中不满,所以称王勃抄袭他的诗,并将王勃刚才所作的《滕王阁序》背了一遍,众人瞪大了眼睛看向抄袭大王王勃,而王勃却毫不惊慌地问吴子章,这文章后面有没有序诗。 吴子章慌张地不知如何回答,王勃又提笔道: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罢众人齐贺,再叹,《滕王阁序》得以流传。 肆 上元三年,王勃到达交趾,终于见到了满脸憔悴的父亲,因杀人案牵连父亲被贬,于此相见,更添了王勃心里的愧疚。 在归途中,南海的巨浪和狂风,替善妒的苍天带走了年仅26岁的王勃。 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是王勃年轻生命的又一次高潮,那浪潮也结束了他一生的时运。 自言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好像对生活所图不多,可即便是简单的安稳,他也没能长久享用。 但无论活几年,那都是他传奇的一生,有时觉得遗憾,有时又觉得刚好。毕竟像我们这样普通又庸俗的人,就算活到一百多岁,也不如他26年的生命有价值。 从自信纯粹到看破命运,从才华初显到命归南海,王勃花的时间只有其他很多人的三分之一,短暂但是完整丰满,他又何尝不是那个和时间赛跑的人呢。 就如林青玄所说,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物换星移,说那话和那话里的很多人,都不会再回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