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唐初四杰”之一,他在这个世上只活了27年,却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文。 都说自古红颜多薄命,才子又何尝不是呢? 王勃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可他像大多数文人一样,孤傲清高,还有些优柔寡断。 王勃出身名门,他的爷爷王通曾经担任过隋朝的蜀君司户书佐,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弃官归乡,以著书讲学为业。 王通似乎很喜欢这种散淡的生活,他专心做学文,《元经》、《中说》均出自他的手笔。 王通不仅会做学问,还是个出色的教育家,他桃李满天下,唐朝的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王勃的叔爷爷王绩也是个饱学之士,他是“五言律诗奠基人”;王勃的父亲王福峙也是满腹经纶,曾任唐初太常博、雍州司功等职。 总之整个王家都是饱学之士,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论哪个朝代都是拼爹的年代,王勃的出身注定他高人一等,按理说他的仕途不会很差。 可是尽管王勃少有才名,可性格决定命运,他的人生充满了遗憾。 王勃的确相当有天赋,他6岁便能写诗,诗文流畅豪迈,自成一格。 有才华的人脾气自然就大,王勃也难以例外,他9岁就敢写文指出经学大师颜师古的《汉书》的错误,可谓是出生牛犊不怕虎。 王勃长大入仕后,非但没有收敛脾气,反而越发的高傲,他对自己欣赏的人掏心掏肺,对自己讨厌的人不屑一顾。 这种性格的人当然曲高和寡,别人不愿意理他,他也不愿意迎合别人。 王勃对别人的看法从来不在乎,他只想肆意地享受自己的人生。 在那个年代,读书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考取功名,王勃也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 16岁的王勃入仕倒还蛮顺利的,他到达了长安。不费吹灰之力就考上了幽素科及第,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件大新闻了。 王勃少年得志,他被朝廷任命为朝散郎,真是春风得意。 唐高宗李治看了王勃写的《乾元殿颂(并序)》,也对他的才华惊叹不已,直呼天才少年。 此时的王勃满心欢喜,他以为天下都是自己的,更加的特立独行,目空一切了。 不久之后,王勃经人推荐得到了唐高宗的儿子沛王李贤的赏识,担任王府的修撰。 沛王李贤也是一个文艺青年,他和王勃一见如故,经常谈古论今,情同手足。 那个时候的唐朝,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很喜欢斗鸡这个娱乐活动。 乾封三年(公元668年)的一个春天,李贤约了自己的七弟英王李显到王府斗鸡。 作为好朋友的王勃当然百分之百地支持李贤,他一时兴起,不加思索地写下了《檄英王鸡文》。 王勃写完了《檄英王鸡文》洋洋得意,根本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倒头便睡。 不料想,这篇《檄英王鸡文》不知怎么地被唐高宗李治看到了,这下子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唐高宗李治看了王勃写的《檄英王鸡文》,勃然大怒,他认为王勃此举意在挑拨兄弟感情,立即下旨将王勃逐出沛王府,并且让其离开长安。 王勃没有想到随手写来的檄文竟然闯下了大祸,他的内心深处郁闷到了极点,他不明白欣赏自己才华的高宗为何要小题大作呢? 要说王勃还真是单纯的可以,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他只不过是皇上眼中的一个小卒子,可用亦可弃的小人物。 没有官做的王勃只得黯然南下,只身前往剑南道(今天的四川),游山玩水去了。 在剑南王勃结识了同道中人杨炯,他们饮酒高唱,创作了大量的诗文。 可是纵有知己陪伴,王勃在剑南并不快乐,他心中还想着功名,两年之后又回到了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勃在好朋友凌季友的推荐下,担任了虢州参军。 凌季友当时任虢州司法,出于好心,他对王勃说虢州盛产药材,这让精通药理的王勃很是心动。 王勃在虢州担任参军,日子过得也挺悠闲的,可是不知深浅的他再次闯下了大祸。 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大约是可怜他,将其藏匿了起来。 可随着全城的搜捕,王勃又害怕了,他一狠心将曹达杀了。 不过曹达死了,王勃也脱不了关系,他被判了死罪,幸亏遇到了大赦,才捡回了一条命。 王勃与曹达有何关系,为什么要藏匿此人,既然藏匿了,又为何要杀人灭口? 介于王勃平时孤傲清高,有人推测他是中了同僚的奸计。 王勃经过此劫,虽说保住了性命,但前途尽毁,从此成了无用之人。 王勃藏匿犯罪官奴的事连累了自己的父亲王福畴,他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 看着伤心失意的父亲,王勃心如刀绞,羞愧难当。 性情放荡不羁的王勃也是个孝顺的儿子,父亲因他受罚,实在是痛心疾首,情何以堪。
这是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描述了他对父亲的愧疚和自责。 出狱后的王勃对仕途心灰意冷,他拒绝了朝廷再次的任用,又一次从洛阳沿运河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 在船上,王勃抬头望天,他了无牵挂,只想陪伴在父亲左右,行孝子之道…… 这次探亲旅行中,王勃到了洪州,恰逢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为了重修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受邀参加了这次盛宴,都督阎伯屿请众多文人墨客为滕王阁赋诗作文。 ![]() 王勃双手托腮,沉思片刻,一挥手,写下了千古奇文《滕王阁序》。
整篇《滕王阁序》脍炙人口,描写了滕王阁壮美的风景,宴游的欢乐,抒发了滕王怀才不遇的感慨。 都督阎伯屿看了,心中有些尴尬,因为他想用女婿的文章,可王勃的《滕王阁序》实在太精妙了,他无法舍弃这样的好诗文。 ![]() 都督阎伯屿也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欣赏王勃的才华,认为他是“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王勃听了都督阎伯屿的赞美,微微一笑,他什么都不想,只想快点去交趾陪伴父亲。 船儿越行越快,父亲越来越近,王勃开心地笑了。 天空突然刮起一阵大风,船儿不再平稳,王勃心头一慌,不幸落入海中。 ![]() 王勃落水后被人救上了岸,可是由于惊悸过度,竟然魂归天国了。 唐高宗李治也看了《滕王阁序》,不禁拍案叫绝……
唐高宗李治想要再次重用王勃,可他不知道这位天才已经不在人世了。 上天真的很不公平,王勃有旷世之才,却只给了他27年。 如果王勃可以活得再久些,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留给后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