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探(26):昆仑虚的天上人间是宇宙智慧天源道本之所在

 快乐老年435 2019-01-26

《山海经》的帝之下都为天地枢纽坐标在巍巍昆仑山上

“道不清、理还乱”是所有上古文明探索状态的真实写照,原因在于:把所有概念都混乱了。

要清晰华夏上古文明的脉络,首先要厘清天、地、人三才关系。天就是天、人就是人、天是天上的“天”、人是地上的“人”;昊天上帝是天上的“帝”,而地上的“帝”则已经是人间之“王”。将天之“帝”与地之“帝”(人王)相混淆掺杂,乱绪了之后就必然不清。

《山海经》探(26):昆仑虚的天上人间是宇宙智慧天源道本之所在

昊天上帝

《山海经》最高的统帅神、唯一的昊天上帝——帝俊。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华夏文明具体由天帝帝俊实施宇宙智慧的植入和社会的架构(参见《<山海经>探(20):帝俊确立华夏文明最初的社会架构和人文秩序》)。

帝俊是天帝,是宇宙智慧的法身,是宇宙在这一方空间的最高神,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宇宙“能量场”(不要以人类物质世界的“相”来揣度天帝的形象)。

在《山海经》里,只有帝俊是真正的“神”——也就是宇宙智慧、宇宙密码,其能量无与伦比:

(1)帝俊创造了人类的“天”——赖以生存的山河日月系统。

《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15.27),即太阳为帝俊之子。《大荒西经》:“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16.30),即月亮为帝俊之女。帝俊为日、月之父。

(2)帝俊建立了护佑人类生存繁衍的“地”——帝俊十国。

帝俊在东方华夏的人类社会移植了十大子民氏族(国),作为引导下界文明造化的种子。这十国包括:三身国(15.5)、中容国(14.9)、司幽国(14.11)、白民国(14.13)、黑齿国(14.16)、西周国(16.8)、儋耳国(17.13)、牛黎国(17.31)、季厘国(15.13)和殷商。这十国(氏族)遍布了华夏东西南北各个地区,为华夏九州的人类繁衍和文明移植打下基础。

(3)帝俊植入了宇宙智慧——人类文明初始的舟车制造和下民百巧。

《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18.36)。

车、船、弓箭、琴瑟、歌舞、百巧等,人类生存的一切技能都是帝俊神系来完成的。这个神系为何如此神能?地球人类在二、三百万年漫漫长夜的黑暗中探索,都只仅仅发现(或者说“发明”)了钻木取火一项主要技能,这个技能“燧人氏”摸索了近二百万年;而帝俊神系一到来,在短短大约一、二万年左右的时间里,就爆发式地“探索”、“发明”了几乎人类生存的所有必要技能。为什么?因为这真正是神的归来——是天帝将宇宙智慧植入人类文明。

(4)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恤下地之百艰。

除此之外,“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18.34),帝俊赏赐给大羿红色的弓和白色的短箭,以便扶助天下邦国,体恤下民,这是上天的慈悲。

一句话,就是帝俊全方位地植入宇宙智慧,护佑、扶助华夏文明(下民)的发展。这些伟大创造,都是天帝对华夏文明的赐予,以后的三皇五帝(包括“炎黄”)都仅仅是在帝俊提供文明植入下的进一步发展(后将专文述及)。

以上这些都是法身的宇宙智慧(昊天上帝帝俊)以报身、化身(应身)的形式来实施对人类的引导和救度,日、月、十国、生子八人等等,都是帝俊所“生”——都是帝俊的报身、化身(应身),帝俊的报身、化身(应身)则遍于天地之间。

帝俊是昊天上帝(宇宙之能),对于植入宇宙智慧来说,天帝永远都是天庭高座、制度十方就行了。当然,为了监测这一方世界的智慧植入能够按宇宙本来的规则运行,帝俊也建立了“办公场所”——帝之下都。那么天帝在人间的“下都”位于何方?

《山海经》探(26):昆仑虚的天上人间是宇宙智慧天源道本之所在

帝之下都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非夷羿莫能上冈之岩”(11.13)。

《西山经》:“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 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2.46)。

虽然历代对《山海经》昆仑山之所在莫衷一是,但是毕竟原著给出了几处明确的指标,如果不是故弄玄虚的话,界定其方位并不是什么大难题:

第一是帝之下都由天神陆吾掌管。陆吾身形像虎,长着九条尾巴,人的面孔,老虎的爪子。陆吾还主管天界九域以及昆仑山苑圃的时节。所以这个“下都”虽然不在天上,但是肯定应该离天不太远,在天地接壤之处,不会远到天边去。

第二是方圆八百里山高万仞,如果不具备像大羿那样大本领的人,就不能攀上那些岩石山冈。万仞是非常非常之高(不要用人间的尺度去衡量),如果没有大羿那样本领的人就根本上不去。

大羿有什么本领呢?前面说了,帝俊赏赐给大羿弓和箭,让他去扶助下国、体恤下民。大羿还真完成这个任务了——“大羿射日”(关于大羿、后羿的混淆,以后将有专文述及)。大羿既是帝俊的神将,又是帝俊的女婿——后来月宫仙子嫦娥的丈夫,也就是说这个“仑之虚”依然是介于天地之间,下界的凡人是根本上不去的。

第三是黄河从这里发源(参见《<山海经>探(15):黄河源的确切记载源于大史前文明的记忆传承》)。

能够符合以上条件的,相对地面上的坐标在哪里?大约在今格尔木昆仑山的玉虚峰、玉珠峰一带。昆仑山终年积雪、绝对人迹罕至,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达三四十座,5000米以上的雪峰线六月飞雪,宇宇琼楼、天上人间。

《山海经》探(26):昆仑虚的天上人间是宇宙智慧天源道本之所在

玉虚峰

【释读】昆仑山

昆仑山脉(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是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该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

昆仑山脉西高东低,按地势分西、中、东3段:位于西昆仑山海拔在7000以上的山峰有3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平均海拔为5500-6000米;中昆仑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5000-5500米,北坡雪线5100-5800米;东昆仑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4500-5000米,积雪分布在5800米以上的山峰。

“帝之下都”、“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以扶下国”、“始作下民百巧”——都是以“天帝”的上界角度在观察下界(人间)的视野。

“帝之下都”,只能是“上”帝——天帝所驾临的场所。如果把这个“帝之下都”理解为人间“帝”王都能够自由来去出入的“众帝”之“行宫”,那就乱了套了,天地不分、上下无别,就与经典原著的意思南辕北辙了。除了天帝之外,人间的帝王(三皇五帝)只能在华夏大地奔波繁忙,即使贵为人间帝王,在洪荒时期也根本无法探索到这样的天地之枢的地方,也无法登临这样的仙境高岗。

《山海经》探(26):昆仑虚的天上人间是宇宙智慧天源道本之所在

圣境

那我们以后还能够考古发掘到“帝之下都”之所在吗?当然不可能。

前面已经述及:不要用人类物质世界的“相”来揣度天帝的形象。昊天上帝是宇宙智慧的法身——是天之源道之本,其形为“气”,随缘化现,无真无不真、无在无不在。

天地之初,阴阳判分,“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列子·天瑞》)。“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易纬乾凿度》卷上)。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天庭为清轻之气,用现在稍微容易理解的话说,就是与人类不在同一个维度空间,不要以浊重之“质”地(人间物理)的性状去考量天之所在。同样,帝之下都虽然落在人间,但却仍然是天的组成,所座之处为天地之间、天地枢纽、天门所在(参见《山海探幽(9):巍巍昆仑是华夏远古文明的天地之门神秘之源》),其存在形式依然是清轻之“气”、宇中之“道”、智慧之“源”,“非夷羿莫能上冈之岩”。

《山海经》探(26):昆仑虚的天上人间是宇宙智慧天源道本之所在

圣境

帝之下都所在之昆仑山,山顶有一棵稻谷,高达五寻,需要五个人方能合抱。昆仑山的每一面都有九眼井,每眼井四周都有用玉石制成的栏杆。昆仑山的每一面都有九道门,每道门都有开明兽守卫,这是众多天神聚集的地方。这样的宇宇琼楼,在洪荒时代尚处文明之初的上古华夏人间,无力、无能建造,众多天神聚集之都,唯有天庭下都——太虚幻境。所以如果以人间“考古”的方式探索帝都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此境其实是上“天”落在人间的一个“结界”,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是宇宙密码——八卦的真谛之所在。有、无两边,说其为“有”、却是个“无”,因为人类肉眼看不见;说其为“无”、却又是个“有”——宇宙之大、奥秘之深,并非以人类之能否所见定“真”“假”——或许有缘则相见。

人类的历史可以划朝分代,因为其十分短暂,于天来说堪称万年“瞬间”。“天上一日地上千年”,亦不要以这样的刻度去考量“时间”,时间仅仅是人类的一种幻觉。几千年前佛祖的灵山法会仍在进行中,同样罩护华夏一方的“帝之下都”过去、现在、未来都在昆仑山上驻留。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到帝都之墟也仅仅是有缘示现的“太虚幻境”——穆王毕竟有龙统所以有缘。对于下界来说,天庭就像“海市蜃楼”——是多维空间的一种真实存在,虚实全在其中。层次不够,无缘见、闻,当然视为虚幻。

《山海经》探(26):昆仑虚的天上人间是宇宙智慧天源道本之所在

太虚幻境

天都不可见、天意不可测,所谓大道无形。

而从人文初祖开始,则是宇宙智慧植入人类文明,是天地结合,随缘示现,将会以人类所能理解的“质”(物理)态存在;随着进一步考古发掘,“三皇五帝”都府城池的被发现,都有这样的可能——仅仅是可能,是为天地之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