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沪上著名钢笔画家黄力炯先生来南京,我们约了几个朋友小聚,席间黄先生当场亲笔签名送了我一本最近出版的画册,让我非常惊喜。我知道今年年初黄先生刚在上海举办过个人钢笔画展,我因有事没去捧场,不过看过黄先生发来的照片,沪上一些著名画家也都去捧了场,甚为黄先生画艺的日益精进高兴。黄先生回沪后,又陆陆续续发来几张最新的画作照片,最近整理了一下,发现有不少是熟悉的上海老城厢、现在都管这里叫城隍庙的地方的画作,于是编辑整理出一组黄先生新绘的画作,以飨读者美友。
先来说说老城厢的历史。城隍庙是上海历史的发祥地,是上海城市之根。北宋时期就出现了居民聚落,南宋形成市镇,元建立上海县,从此老城厢成为上海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明代中叶,为抵御倭患,上海人在此建筑起城墙,城墙内称'城',城墙外称'厢'。这就是老城厢的由来。
现在,老城厢留存有上海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集中体现了城市生活面貌和四方杂处的市井文化。 听黄力炯先生介绍过,小时候他曾经在老城厢这里的老宅生活过。记得早上要生煤球炉、倒马桶,这是每天必须做的家务活。当时还没有空调,没有冰箱,没有电视,当然更没有微信,但是人们还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延续着文化,延续着欢乐,延续着生命。那时候的快乐是现在的年轻人体会不到的。 老城厢的每一处老宅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在斑驳的墙垣与板壁上,你都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曾经的繁华。这里曾经浜渠纵横、船埠密布、桅樯林立、街铺栉比、万商云集、百货山积,可现在就像一位老人,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的英气和霸气了。不能不感慨岁月无情,世间沧桑! 数年前在光启路方浜中路建造的一座古色古香的戏台,命名为'玄扈'。'玄扈'者,徐光启之号也,人民以此来怀念这位先哲和乡亲。 这是董家渡天主教堂,这个教堂曾经为江南地区的主教座堂,当时为全国之首。 上海城隍庙,历史上曾遭八次火灾,也是够磨难的。最后一次改扩建是在1994年。 这些马路当年都是河道,两边都是货栈商铺民宅,枕水而居。不过现在你只能想象一下了。 上海老城厢曾经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学院书馆、茶园戏楼、园林胜迹、寺观教堂汇聚,这里曾经有过一地繁华,现在都已渐渐淡去,黄力炯先生的画作,给我们再现了上海当年的草根世界。
繁华可以淡去,但我相信老城厢会在岁月的河流中越来越凸显出她的价值和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