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与性情》大上海的“准贫民窟”为何给作家周国平很深的记忆

 怡儿话书影 2021-03-05

1945年的某一天。

周国平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栋房子里。

后来就和父母一起搬到了上海老城厢的一条小马路 侯家路。

父亲一辈子做基层干部,妈妈常年做家庭妇女。

他们把善良老实的品德遗传给了周国平家中的兄弟姐妹五人。

相亲相爱的父母不会想到这会是家族里学问最好的孩子。

这个一辈子热爱思考的作家,曾在上海老城厢的小马路上度过怎样的儿童时代,才让他的人生充满哲思之光?

读他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1 新新公司的笑脸,父母辛苦仍营造温馨氛围

如果说人生的最初,父母是一道光。

如果这道光是明亮温暖平和的,那么孩子的一生都将受到他的照耀。

周国平的父母就是这样一道光。

在周国平的自传开头是这样的。

“我的书柜里竖着一张黑白照片,相纸有些发黄了,照片上是一个男婴,刚会站立的样子,站在一只木质大圆桶里”

那只大圆桶是周国平爸爸所在的新新公司大厅里的楼梯转角。

从周国平小时候的笑容,还有这个大厅的照片,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当时是很喜欢这份工作的。

的确是这样,周国平甚至断言,在新新公司的九年时间是他一辈子中最惬意的时间。

新新公司就像父亲人生中的一个时间节点,在这里工作之前他很辛苦,从小失去父亲,14岁就开始做学徒辛苦劳动。

后来有机会到新新公司做出纳9年收入很不错,后来离开在税务局在菜场工作再没有当初的惬意了。

如果说新新公司是父亲的人生节点。

对周国平,侯家路才是他的人生节点。

父亲工作艰辛,一人养着全家七口人。

母亲也很辛苦,需要一双巧手和头脑为家里节省开支又不影响舒适的生活。

母亲会自己做月饼给孩子们吃。

还合理的安排着家里的开支。两个人很少为了有些窘迫的生活互相抱怨。

甚至,周国平因此认为奢华生活从来不属于他,节俭诚实做人事很自然的事情。

也许曾有新新公司的自在,和后来虽然艰难却也满足的平凡生活,周国平能够在日后相对简朴的学者生活安之若素。

那个曾和上海滩影星做闺蜜的母亲,在嫁给父亲之后,安然照顾家人,很少抱怨。

诚恳老实的父亲,平静温暖的母亲,还有温暖的一家人,这是周国平最初的人生经历。

这个平和温馨的家庭,将会为周国平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当一个人在儿时没有受过很大伤害也没有什么刺激他强烈的野心,他有可能更早静下心来找到他真正的天命所在。

不用因更多的诱惑和压力而迷失。

2 大上海“准贫民窟”、给周国平深刻记忆

出生在虹口区的周国平和家人因为一场大火失去了原来的家。

侯家路120号,这是他记事起就居住的地方。

这里在他所说的上海“准贫民窟”,曾经的邑庙区后来的南市区,在城隍庙附近。

那里是上海的老城,窄小的街道低矮的房子,紧紧挤在一起。

在当时的上海有两个区最像贫民窟,一个是闸北区一个是后来南市区的邑庙区。

如今是城隍庙是上海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周国平描写这个曾经的“准贫民窟“的生活,没有抱怨和诉苦,还颇有些自然和亲切。

“暴雨季节,黄浦江涨水,那一带的接到积起齐膝深的水,我们称作发大水。

孩子们像过节一样,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地在脏水里蹚来蹚去。

对于可怜的城市孩子,这是难得的和水亲近的机会。”

在周国平小时候,这里的生活就是那么有意思。

全家七口人住在一个走廊尽头几平米的亭子间里。父亲被迫在旁边拼接出一个简易屋子,勉强住着。

小小的亭子间却是周国平观看大世界的好地方。

在这里,他遇见楼下赌钱,楼上邻居告发。爱讲鬼故事的叔叔。

他见到把客厅当袜厂车间的邻居,还有逃避婚礼理解的新郎和新娘。

侯家路的亭子间日子,似乎是周国平的故事之家。

这对他后来的写作思考带来了很多真实生活体验吧。

这里的人各有各的难处。

有一个漂亮的寡妇对孩子很客气,却因为出身不太好,受到邻居的疏远。

还有一个沉默的单身男人,忽然在居住的小屋自杀。

这在年幼的周国平也有一些恐怖的记忆。

小孩的世界除了住的地方还有玩的地方。

他喜欢到城隍庙和附近的万竹街玩,换火柴商标,糖纸,还有饲养金鱼,蝌蚪蛐蛐。

周国平最喜欢的是养蚕。

“看它们辛勤地蚕食,一点点长大,身体逐渐透亮,用稻草搭一座小山,看它们爬上去吐丝做茧,这个过程真是其乐无穷。”

在养蚕的时候体会生命的全过程。

也许很多上海人儿时都有这样的记忆,记得另一个作家宝爷在分享上海人的养蚕爱好时说。

“上海真是一个阴气比较重的城市,男孩子都爱养蚕”

听着真有意思,也许是因为上海人居住的空间狭窄,城里人又很少接触户外空间。

也只有蚕宝宝能给上海人更多的和自然生命亲密接触,又方便在小空间饲养的体验吧。

看起来,周国平的经历和很多上海人小时候区别也不大,他还爱一种米粒大小的甲虫。

还喜欢在城隍庙看戏。

外乡人背着道具表演木偶戏,带着猴子和姑娘一起耍猴的卖艺人。

他们都周国平好奇又同情那猴子。

周国平似乎从那时开始就有一种对弱小和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好奇的意识。

他曾结交一个朋友,在当时是野孩子。大人不允许他们接触。

后来他告诉父亲,那个孩子挺好的。

父亲特地邀请这个孩子来家说话,又是询问又是劝说。

那孩子后来竟然上了夜校。

这样的经历似乎可以看出, 周国平对人和事有自己的判断。

父亲又是一个开明善良的人,竟然因此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周国平还曾在乡下度过快乐时光。

他曾会在假期去外婆在的郊区乡下住一段时间。

在那里,他最喜欢的是水洼里的蝌蚪,田地里的蚱蜢,还有一种甲虫。

捉蟋蟀,他说最好是夜里行动。

在乡下还有新鲜的玉米,南瓜和露黍。

味道好似甘蔗的露黍,烤出来焦黄香脆的南瓜。还有鲜嫩可口的新玉米。

这些都是周国平难忘的儿时记忆。

看起来挺普通对不对,可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是最鲜活的味觉和自然相处的记忆。

他生命之初,曾有过那么多简单又丰富的乡下和城市多重记忆。

3 为释迦牟尼经历流泪的孩子

像周国平这样的学者型作家,小时候也不是老师的宠儿。

在侯家路附近的紫金小学读书,和外面那样丰富小生命的世界,学校明显无趣地多吧。

5岁就上学爱做小动作 ,不受老师喜欢。

有时还偷偷看一些当时不被大人允许的书。

这样的小孩子,读书唯一被表扬的是,写的字和刀刻出来的一样,很整齐好看。

就连表演唱歌也被放弃,少先队很晚都没有加入。

他和另一个喜欢安静的朋友关系好,看小人书下象棋。这个朋友后来到了香港,他很想念,到上大学还有联系。

不被老师和同学待见,有自己的小世界。

这样的周国平还有一个现在看来很惊人的早熟举动。

听历史课的时候,老师讲到释迦牟尼的生平。他居然流泪了 。

他好像看到了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男孩,为死亡的问题苦恼。后来大彻大悟,抛弃尘世快乐,寻找极乐世界。

这个有着自己小世界的男孩居然在当时认为自己和释迦牟尼是一样的男孩,很理解又热泪盈眶。

明明有看起来很快乐的童年?却为何如此早慧?

也许和他身体的羸弱以及孤僻的性格有关。

他小时候体弱多病,夜里常常做噩梦,梦见魔鬼。

经常会神经过敏又常常会担心同样喜欢安静,身体却不好的母亲,担心她会生重病。

说起来,不知是因为体质不好引发的神经衰弱还是倒过来。

这样敏感的性格更容易显得内向敏感,远离同学。

读书读到人生无常就会无比感慨,仿佛自己也会有一样的命运。

常常会半夜醒来睡不着觉。

这样的他怎么都不像是一个学生。

他的一面是对生命充满好奇,对自己住的地方的那些人那些事感到好奇,对饲养的小生命充满童心。另一方面又伤春悲秋,慨叹人世,仿佛自己的身体不足以让自己好好活着。

事实上,他的敏感多思如果多一点同道中人,父母能多开解一点,也许理解思想就转移了。

可惜,当时的父母很少能直面生死这样的问题,又或者他面临的其他一些烦恼。

于是,好动,又好静的他就只能转投到写日记,看书这样能够独自思考的世界里。

愈发显得与人不同,敏感清高了。

这样的他生活在老城区一个小小的空间,也许正好安放他敏感的心。

写在后面

侯家路这样一个上海老城厢的小马路,早已在旧城改造中消失了。

就像很多个城市旧马路一样。

可是,曾经在这里长大的人又怎么会忘记呢?

听过的故事,看过的小动物,做过的梦。

孤独的日子里看过的书,写过的文字。

离开大上海“准贫民窟”的周国平,后来读了上海中学,去北大读哲学系,又去了中国社科院读书最后留了下来,不断读书写作,做研究。

直到今天成为大家喜欢的作家。

然而他一直都没有远离曾经的儿时记忆。

外有活泼泼的小生命可以去感受,内有生死忧患伤春悲秋需要思考。

当他需要安放敏感的内心时,会用哲思写作的方式实现。

想到那个老城区小小的马路,小小的亭子间,身体也许走不远,思想却可以无穷无尽。

也许正合适承载一个未来可以用思考和写作吃饭的作家。而不是一个随时随地在大自然中的旅行家,运动家。

有时候,命运给我们给我们的境遇,恰巧就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比如一个小小的亭子间。


你有什么经历对自己冥冥之中有影响?


@怡姐话电影,一方水土一方人,地理角度看电影与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