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京去世,享年93岁。于敏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两弹一星元勋、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改革先锋。 于敏是新中国氢弹研究中的关键核心人物,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 理论物理背后是数学,不仅要有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还涉及近现代数学理论。 我们摘录部分于敏与数学的故事以飨读者。 一、嫌弃工科数学太简单 1944年,于敏因为资助者的要求进入北京大学工学院,一心治学。几个月后,于敏就坐不住了。工科学习对动手要求极高,而于敏却是个“心灵手不巧”之人;加之工学院对物理、数学等内容讲授得很简单,“能用就行”,而于敏又偏偏是个自小就爱刨根问底的学生,种种原因让于敏愈发想要转入理学院,学习自己热爱并擅长的理论知识。 二、代数考试比数学系学生还好 于敏最终转到理学院学物理。 有一次全年级考近世代数,数学系的学生平均成绩才20分,数学系成绩最好的同学也只得了60分,唯独于敏得了100分,老师和同学无不刮目相看。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回忆起他的老同学:“他这个人极聪明,一把桥牌到他手上,他立刻就能算出他会不会赢,会赢在哪张牌上,大家都不用玩了。”这番话也得到了于敏不少昔日牌友和科学家朋友的印证:此人极其聪慧。 三、研究中数学知识派上大用场 1953年,于敏正式开展正规的科研工作。于敏所在的理论研究组接到了第一项任务,就是跟踪国际核物理研究的进展。金南星为此挑选了许多相关文献。于敏几乎仔细阅读了全部,同时精读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梅尔和江森合写的一篇关于壳模型的论文,继而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此后又仔细钻研了大物理学家费米的名著《原子核物理》一书,结合在北大“近世代数”课程中学习的“群论”,发现了对称性在壳模型中的重要性,又开始深入学习群表示理论。在调研结束时,负责人彭桓武对全组说:“真正钻进去的只有于敏。” 于敏一方面追踪文献,一方面了解国际相关领域全面发展情况,寻找有重要价值同时没有人做过的课题。很快他就站在了原子核物理发展的前沿,多篇颇有分量的论文相继诞生。这些研究不断发酵,上世纪60年代初,A.玻尔等人提出原子核内具有能隙现象后,于敏及时组织开展了相关研究,他清晰讲述了能隙现象的物理图像,还用很简单的数学进行描述。由于他抓住了“超导对”的本质,不到两年时间,他和团队就提出了原子核的相干结构理论。他们发表的《一个具有等间隙能谱的费米系统》和《原子核在短程力下的相干效应》等研究成果在当时位居世界前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