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如何一步步走出职场舒适圈?

 黄元章5533 2019-01-26

一个人如何一步步走出职场舒适圈?

想象一下,在职场上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情境一:年会到了,领导跟你说:“小王,今年年会主持你来吧!”你听完后就有点紧张,觉得自己平常不会说话,沉默内向,当主持人肯定不行。

情景二:部门开会的时候,领导在发布任务,这次领导委派给你一个难度系数高一点的工作,里边有你的短板。你嘴上说好的,但内心很不乐意,想要逃避。

情景三:大学毕业后,进入到一家公司,作为新人,不懂得职场规则,心理和生理上都很不适应,还没有完成从“学生思维”转变成“职场思维”,遇到困难或者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就直接靠跳槽,辞职解决。

如果你也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其实就在说明一件事情:你正在做一些舒适圈以外的事情。那么如何面对舒适圈,我们该怎么做?

《进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适区?》这本书告诉你答案。我会从三个角度来谈论舒适圈:

01.逃避是舒适圈最大的敌人

02.三个原则突破舒适区

03.不要相信奇迹,而是相信你可以

01.逃避是舒适圈最大的敌人

当我们要做自己不擅长或者有挑战的工作任务事,本能反应是退缩,逃避,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种本能也能帮助人类生存下来。当我们看到一头狮子时,你就会飞奔逃跑。但这种本能如果运用到不会威胁生命的场合,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你一直采用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你就会有抵触的心理,时间一长,当别人给你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你会想:“为什么是我主动?为什么要我来干这件事情?”处于非常焦虑,紧张的状态。

就像你怕一个动物,每看到这个动物,你就逃避一次,相应的你的恐惧也在增加,勇敢面对这个动物的机会也就越来越渺茫,因为你在逐渐远离任何一种对付这个动物的实用策略。

如图所示,陷入逃避的恶性循环。

一个人如何一步步走出职场舒适圈?

逃避的后果就像《自卑与超越》中说的:“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一个人如何一步步走出职场舒适圈?

02.三个原则突破舒适区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理很清楚,如果你想要在职场上有进一步的发展,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你不可能一直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就像一个厨师,如果你的最终目标是:开一个自己的餐厅。那你除了有一手好厨艺之外,你还要扮演CEO的角色,如何装修,招人等等;即便你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厨师长,那你也要扮演管理层的角色,如何让你的下属听你的话?

当走出舒适区时,我们都需要支持,这个支持可以称为“脚手架”。它们能赋予你自信、勇敢和能力,促使你跨出关键性的一步。它来源于:信念、定制化、清晰度。

信念:对你要做的事情有强烈的目标感

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品牌能让用户有非常强烈的信念感,而且经久不衰吗?答案是宗教。

你会发现无论是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这个群体都会以这个宗教的信仰为荣,并且时刻牢记在心中,所以他们所有的事情都会围绕这个宗教的核心信仰展开。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宗教赋予他们一个强烈的目标感和使命感。这种目标感促使他们行动。因为信念本身是来自于你想要改变生活的念头。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做一件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你就需要问自己:“做这件事情,对你的事业有什么帮助吗?它会提升你的自信心吗?会让你受到尊重吗?

电视剧《琅琊榜》,为什么最终能给洗清赤焰军罪名呢?因为他在进京城之前,目标很明确就是来讨回一个公道。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扶持靖王上位,接着该如何扶持,要动哪些人。梅长苏所有的布局谋划都在为洗清罪名而努力。

我很喜欢看影视剧里扮演坏人的角色,因为他们的目标感很强,就是要把主人公给整垮,然后所有的阴谋诡计就围绕这个目标展开,阻碍这个目标的清除。

定制化:找到自己独特的、最自然的行为方式

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定制化时代,可以定制家具,电脑等等,那么为什么在突破舒适区这件事情上不能定制呢?

《内向者沟通圣经》里提到有个人为了锻炼自己社交能力,给自己制定的规则是要结交到3个,交换名片才能离开酒会;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人,他在一些重要场合紧张,就会拿出牙签轻轻刺几下舌头,让自己产生轻微痛觉;

又或者你在看公众演讲的时候,有些人会在中间某几处,做一些肢体动作,这个肢体动作是精心设计过的,一个是在演讲过程中不会死板,另一个原因是能缓解自己的紧张。

书中提到,你可以从定制肢体语言、时机、道具甚至是情境任何一个角度,缓解自己的紧张感,给自己信心。定制化会让你有安全感,就像小时候,你走到哪里都会抱着最喜欢的娃娃,这些娃娃没有生命力,在外人眼里可能很幼稚,但对你而言是你前进的勇气。

清晰度:对面临的挑战和如何避免有清晰的看法

当我们接受一项舒适区以外的工作或者任务时,我们的思维模式会成为最大的敌人。我们会胡思乱想,会过分担心又或者过分高估自己,正确的做法是你要根据现实情况,能客观的看待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作者提出四个方法,分别是,置身事外、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练习自我反省、从他人视角获取清晰度。

置身事外:不沉浸在当下情景当中,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轻松毫无压力,没人打扰的情况下重新看待事情。比尔盖茨采用独处的方式,来获得对公司业务清晰的认识。每年两次,比尔盖茨会实施他的“思考周“:他独处7天,用来看报纸、进行思考、考虑科技和微软的未来。

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比如你要激励自己可以做到,就要说:”小明,你可以做到“而不是使用”我“,”我能做到“。心理学家表示,当我们“自我对话”,特别在遇到困难和压力下,用第三人称指代自己,这种细微的心理上抽离,能让我们获得信心和清晰度。

当我们心理上退后一步,承认我们的观点只不过是看待特定场景中的方式之一,不要过分在意,有助于你缓解焦虑。

练习自我反省:你可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复盘,看看哪里做的不好,或者在做这件事情事,产生哪些抵触心理,为什么会有抵触心理,可以写在本子上。有助于你梳理自己的思路还有情绪。

从他人视角获取清晰度:找一个有洞察力的教练或者导师,让他们看看并且做出评价,其实有点类似第二种方法。前者是自己转化视角,后者是直接找另外一个人。

这三个原则可以帮助你超越舒适区。还记得上面那张陷入逃避的恶性循环吗?你将自己的路堵死。如果你尝试做一些能力以外的事情,就会产生神器的力量。如图所示:

一个人如何一步步走出职场舒适圈?

《活法》里提到:在劳动中获得的喜悦是特别的,绝对不是游玩和兴趣可以代替的。认真、努力地工作,克服痛苦和辛苦后取得成功时的成就感,是人世间无可替代的喜悦。

一个人如何一步步走出职场舒适圈?

03.不要相信奇迹,而是相信你可以

当我们接受一个挑战时,我们内心会有一点点期待,期待奇迹的到来。就像这张图,一个圆圈代表舒适区,另一个圆圈代表你设法走出舒适区后发生奇迹的地方。

这两个圆中间还隔着一个距离,你要做的不是傻乎乎的看着发生奇迹的圆圈,抱着千分之一的希望相信奇迹的诞生,而是想办法走过去,创造奇迹。

一个人如何一步步走出职场舒适圈?

在这两个圆圈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能让我们从恐惧地带走向自我发现和迎接挑战,从舒适区-有限的舒适而已-到达你真正可以学习并成长的地方。

职场的道路就是填坑的过程,填完一个又来一个新的,唯一的区别就是越到后面填的坑越来越深,越来越有难度,因为你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我们总说工作真糟心,一年365天,有350天想要辞职,但你又不得不承认,工作的过程就像打怪,你总要碰到比你等级高的怪物,而你想要前进,就要咬牙把这关过了。

有些能力的养成,是工作赋予的。学校,长辈靠教育是无法替代的。

这个也许就是行走的职场的意义。

最后的最后,一定要说的一件事是:我不是要你频繁跳槽,辞职来走出舒适圈。频繁换工作不叫走出舒适圈,而是你的心太野,有其他原因。我所说的走出舒适圈是:你要先选定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做好基础的工作,在尝试深耕这个领域。

“舒适圈”这个词很热,但凡写成长类的文章都会提到这个词语。舒适圈通俗的解释是:内院已经安稳,要出去走走。这里其实有一个前提是:你已经在舒适圈里活得很滋润了。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连内院都没有安稳,温饱都是个问题,哪里有舒适可言。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社会压力越来越重,熬夜,猝死,再加上婚恋难,求偶难,买房难,买车难,挂号看病难,交通出行难等九九八十一关,在这种环境下,哪件事情拎出来不是个心病。

从整个社会背景下来讲,我今天鼓励你走出舒适圈的文章是有点打脸的,生存都是问题,还谈舒适圈。

所以在选题上我很纠结,思考了很久,我在想能不能把这个范围稍微缩小一点,就放在职场上,进入某个行业,你从学生-职场小白-职场专业人士-管理层,这个过程角色在转变,遇到的困难也是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自己向前走一步,承担一些更多的责任,就需要你去做一些原本你不擅长的事情。这个过程还有点空间讨论舒适圈,也就是你适应了当前的角色,如何扮演更高一层的角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