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的很多事情,现在都不必再做了, 比如扑一只漂亮蝴蝶, 再如读一篇林清玄。 01 常看课外辅导书的孩子,必听过林清玄的大名,更会凭其文字对其容貌抱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常常会在看到他本人照片后迅速破灭。 他的粉丝说他长得像《功夫》里的“火云邪神”,他说得管周星驰要版权费。 他把形象管理,当做最没必要的事,头发都是自己剪,左一剪刀,右一剪刀,完事儿了还真有那么点仙风道骨的意思。 他曾说起小时候,他父亲本来要给他取名“林清怪”,户口登记的工作人员说不好听,还不如叫“林清奇”。旁边有人说自己最近在读一本武侠小说,里面有个角色叫清玄道长,于是他就叫了林清玄。 有这么个清奇的名字,他的文字却与怪诞毫不沾边。 02 有人说林清玄的文章,适合做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大题,初中勉强,高中就不行了。 他的散文就跟老师教的范文那样,主旨清晰,文字优美;开头要好,中间要饱,结尾要少;以小见大,由小人物、小事件反应大道理。 主要是立意正,读完对生活还是充满热爱的。 与如今流行的丧文化,不是一路人。 林清玄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也写过不少不那么开心的事情。 但他的妈妈对他说, 你应当多写点趣味的东西,让别人读完,得到启发,感觉人间值得,那才是有意义的。 那遇上不开心的事儿呢? 逢不开心的事儿,蒙上被子哭一会儿,就可以了。 他小时候不开心的事,大概便是穷了。 穷到兄弟姐妹们得了饭碗,得在里头吐口痰才敢吃,否则,一回头不知就被谁抢了去; 穷到抓来的蟑螂,烤一烤就是馋哭了的美味,至今讲起,不觉得脏污,反倒辩解道“那时候的蟑螂吃的是山芋、地瓜,干净!” 这些腌臜的辛酸事儿,如今他都是当做笑谈来讲的。 林清玄从山上修行归来后,就更是如此,劝人向善,慈济布施。 所以他才能写出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03 但做卷子的孩子,早不是当年的孩子了, 林清玄还是当年的那个林清玄。 小时候我们会对这种豁达的态度深以为然, 甚至肃然起敬, 长大后的我们却管这种文章叫作“心灵鸡汤”, 放在自媒体上,你甚至连点进去的欲望都没有。 没错了, 林清玄的很多书,看到标题便能嗅到枸杞当归味: 《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自心清净,能断烦恼》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 《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 何况,现代人早就不读这么朴素的鸡汤了。 干货文章的时代,5分钟之内我需要知道这件事的所有信息,内幕不一定了解,但队一定要站好,不然不知道骂谁; 看完这个故事我得愤怒、感动、焦虑,攒着一股不知从哪儿来的劲儿,像被大大的惊叹号迎着面门砸在脸上。 谁还用一张黑纸,剪一弯弦月? 谁还会猜想一棵树,会不会因被剪去枝桠伤心? 谁还会跟你怀念敲着木鱼卖馄饨的老摊主啊? 可这清淡的欢愉,才是林清玄的人间至味。 04 林清玄说 “人生最美是清欢”。 “‘清欢’是什么呢? 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 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都是清欢。” 现代的人是没有清欢的。 外卖里下了过量的油盐,才能让你在午餐的15分钟,匆匆把饭囫囵吞下。 林清玄写道: 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 而现在,凡是流量触及的地方,就充满的污秽的,虚假的情绪,曾经为人不齿的利己、刻薄,在这里都热闹得堂而皇之。 那些文字界的“小罐茶”们,连茶壶、茶杯的角度都量身为你打造好了,5分钟喝完,没有负担。 05 所谓“清欢”,就是林清玄的人设,一辈子的人设。 他曾说,自己出生时没有哇哇大哭,而是面带微笑的; 他回想童年最美好的事情,是小时候,躲在厕所里,喝上一瓶汽水,然后打出嗝; 他当过搬运工,洗衣工,当过杀猪的屠夫,但只要还能写作,他就觉得人生的路,没有那么难走。 他说: 无论恋爱或失恋, 痛苦还是快乐, 我每天都不停写作。 他写: 对顺境逆境都要心存感恩, 让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 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所以,你读林清玄,就是可以没有压力地读,读完可以有那么点儿感想,没有也无妨。 可能看多了的确会厌烦,但隔了很久再回来看,它仍然是那么几十年如一日的清丽优美,给你简简单单的审美和感动。 林清玄临终前的最后一条微博写道: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 当年做考卷的孩子已经不再读林清玄了, 他们出走半生,被迫套上不合身的西装,归来已是大人模样。 但林清玄仍然还能在一只麻雀的死亡中, 见到人生的悲喜,找到想飞的力量。 今日话题 你对林清玄有怎样的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