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杜甫的人生就像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只不过缺少了红。杜甫在世时只是唐朝几千位诗人中普普通通的一位,根本不像如今一般能与李白齐名,更确切地说,他应该是崇拜着偶像李白的一个出色的粉丝而已。 有人说,人只有死了以后得到的评价才是真实的,才是具有意义的,然而这对于死者而言却是极其不公平的。古有杜甫,近有王小波、海子,国外有梵高,他们皆是死后才被人承认的艺术的王。杜甫之所以如此寂寞,与他命途多舛的仕途生涯不无关系。 杜甫出生于名门望族,年少时赶上了开元盛世的末班车,因此也过得十分舒畅,早期曾有“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开怀诗篇问世,可见此时的杜甫是天真无忧,毫无悲国之情。 而且,天宝三年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遇畅聊,以及四年后他们相约在兖州的游会,大大激发了杜甫的创作激情,这时期的杜甫诗歌呈现出放荡清狂与些许的傲气。然而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不是因为他写的狂傲之诗,而是他从大唐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提炼出的忧苦与悲伤。 连续十年的仕途不顺已经足够摧毁一个人的意志,紧接着赶来的“安史之乱”则彻底缭乱了杜甫的心。君昏臣劣,妖艳祸纲,安史崛起,玄宗出走,贵妃陨落,暗度陈仓......瘦削的杜甫经历了太多无法增肥的大事件,而他那一颗同样容纳不下太多东西的心也开始变得负担不起。 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唐朝境内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却愈演愈烈,每个地方都不太平,五十六岁的杜甫多病缠身,辗转至夔州避难。一日,他登上夔州的白帝城城外的高台上——就是那个李白写下千古名作《早发白帝城》的地方——怅然若失,遥望山河,怀念李白,于是写下了一篇千古名作。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在杜甫极其穷苦潦倒的窘境下写成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常人未曾拥有的特殊情感,才使得这首诗如此哀切动人,如此直入肺腑,令读者无不感同身受。《登高》被誉为“七绝之冠”,是杜甫最为经典的一首作品,也是古今七绝的第一名篇,字里行间可见其至高至绝的艺术手法已经达到通圆之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