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汉俑 汉族形成于汉代,但起源于轩辕黄帝时期。这个认同源自各个历史时期的汉族身世自述,尤其是民国时期的章太炎的《中华民国解》和近年考释出来的《清华简·楚居》,比较系统的解释了汉族起源问题。大体上,汉族的命名渊源自江汉平原与楚人的历史,转而构成了一种中原式的叙述,经过与草原民族匈奴的长期对峙,又加强了这种身份识别。 一、诸夏与江汉平原轩辕黄帝经过征伐,代神农氏为天子,而后建立了初步的封建体系和朝廷框架。《史记》记载,黄帝“赐姓十四子”,使其各领四方之族群,又“置左右大监”,而后率车仗巡行天下。此后,其直系后裔颛顼、帝喾、尧舜禹,又继续完善分封,基本囊括了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其中,在江汉一带的黄帝后裔,先后为:昌意高阳氏居若水,青阳高辛氏居江水,以及夏人宗邦褒国居于汉中。商汤灭夏之时,夏人可能有一部分从中原向西南方向逃亡,聚居于江汉一带,即商时的“庸”、“縻”部族。因此,江汉一带从轩辕黄帝开始即有诸夏之人。 三星堆铜器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史记·楚世家》: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世本》:楚鬻熊居丹陽。《左·桓二年》正義。宋衷曰:丹陽在南郡枝江縣①。《左》正義同上。《左·僖四年》正義引:“丹陽,南郡枝江縣也。武王徙郢。 昌意高阳氏之后裔,在帝喾时期出任火正,因而名为祝融氏,其后分为八姓,居住地位于殷墟的南方,属于江汉南蛮之地。商末周初,在武王号领下,黄帝-夏人的后裔进行了总动员,江汉地区的庸、濮、彭、髦等族姓加入联盟。战胜之后,祝融氏后裔熊绎被成王分封于丹阳,命氏为芈,成为楚人的祖先。 三星堆铜器 二、秦楚之争经过春秋战国的纷乱,按照班固在《汉书》中的评论,秦并天下时,炎、黄、唐、虞之苗裔已经快死绝了。这个当然是夸张的说法,实际上,正是楚人的后裔力挽狂澜,诛灭了秦国,而后为汉朝时期汉族的最终形成开辟了道路。 《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赞曰: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尽矣。 清华简《楚居》叙述了楚人的六次迁徙史,大约在战国时迁徙到寿春,自此以原来的淮夷和吴越地区为基本盘,逐渐远离了最初的江汉平原中心地带。秦并天下,楚人后裔项羽、淮夷旧部英布、蒲将军等,以及刘邦和丰沛地区的楚人,相率推翻秦朝。楚义帝分封刘邦为汉王,都汉中,相当于再次回到江汉地区。 《清华简·楚居》 由此,经历了整个先秦时代的反复,作为黄帝后裔的楚人,以江汉为龙兴之地,正式缔造了汉朝。天下承平之后,人口大规模繁衍,因汉朝名号和历史认同,华夏族完成了从诸夏到汉族的转型,汉族正式形成。在与匈奴的长期战争中,这种“他称”又反过来强化自我识别,才形成了汉族2000年的固定身份。这个身份能够与轩辕黄帝契合,也能吴越、南方、中原相融合,因此才造就了最为广泛的认同。 《清华简·楚居》: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胄四方。 季连闻其有甹,从及之盘,爰生[纟呈]伯、远仲,游徜徉,先处于京宗。 穴酓迟徙于京宗,爰得妣列,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 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列宾于天,巫[并戈]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 汉初砖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