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零起点学中医》丨王超老师答疑(上)——“阴阳、五行、藏象”

 lin-lian 2019-01-26
2018年12月29日,当归中医学堂倾力打造的《零起点学中医》三期课程迎来了第一次讲师答疑。

点击图片了解课程详情


我们帅气幽默的“老中医”王超老师,在一个多小时的答疑中,详细解释了很多大家非常关心和疑惑的问题。


为了尽可能保留问题与回答的原貌,我们将分上、中、下三期,向大家全面展示此次答疑的全部内容。

本期内容涉及中医的学习方法、阴病阳病的分属、个人体质的不同、脏腑功能的理解以及“七传死”等专业术语的含义


王超老师的回答清晰专业,不仅解决了同学们的困惑,也可为有此类困惑的朋友做一参考。



问题1

学员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对于初学中医课程的我们,有什么合适的方法建议吗?有什么技巧让我们产生足够的兴趣、能持之以恒坚持学下去?

我始终认为学习中医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你首先要喜欢这件事,感觉这件事情挺有意思,中医能够为我们生活所用。中医没有大家之前想得那么枯涩或者是晦涩难懂,中医其实挺简单的。如果前提是建立在你喜欢它的基础上,就跟你喜欢一个姑娘一样,你会喜欢这个姑娘所有的兴趣爱好。


中医学习的根本方法还是观察天、地、自然,自然规律、道理,自然之道。我们把它(学到的中医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这样的话,我们也会感觉中医不会那么枯涩。而且中医本来就是一个活泼泼的东西,我们不能把中医给学死了,一定要把中医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比如说咱们之前的老人都知道血余炭可以止血,在村里谁的手不小心给割破了,我们这儿有经验的老人会赶紧从头上用剪刀剪下一缕头发,用打火机或火柴给点着烧成灰,然后涂到这个伤口上。这个问题就能够解决了。我们日常如果在农村或者田园里,我们都知道大蓟、小蓟有止血的作用,尤其是小蓟。我们用这个草药敷在伤口上就能够止血,这就是生活当中的中医。


关于中医学习的问题,我认为学习的根本方法在于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咱们在上课的时候都讲过了。所以我希望大家养成好的生活方式和好的学习方式。好的生活方式就是不生气,晚上不熬夜。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中医当成一种兴趣爱好,当成每天的一种习惯。比如说你每天晚上读一篇《黄帝内经》,读一段、读一条《伤寒论》或者背一条《伤寒论》,读《神农本草经》上的一味药。这样把中医的学习融会到日常生活当中,你会感觉乐此不疲,感觉这件事情很有意义。你也可以带着家里的小孩一块学习,你给孩子讲故事也是讲故事,读中医也是讲故事呀。你这样就会带动全家人一块儿学习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不光是一种简单的治病技术,中医也绝对不是一个器的层面的东西,它更多的是一个道的层面的东西。它不光能帮助人救死扶伤,指导你怎么治病救人,更多地会指导你应该怎么生活,指导你未来怎么工作,给你提供一个很广阔的方向。天、自然和人三者相和谐的状态下学习,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中医。我们坚决不能把中医给学死了,要把它当成一种特别好的生活方式,当成一种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学好中医。


问题2

学员

请老师再解释一下“七传死”。

“七传死”是中医的一个专业术语名词,这个词主要取自于经典里的《黄帝内经·素问》里的《玉机真藏论》,还有《难经·五十三难》。关于这个词也是争论颇多,主要有两个争论。“七传死” 第一个解释是说这个病传了七次,这个人由感受到邪气以后生病到最后死,传了七回。第二个解释就是说,这个“七”是一个通假字,不应该是“七”,应该是“次”,“次序”的“次”,就是“次传死”。这样的话就是一脏通过相克的方式依次传,叫“次传死”。这是关于“七传死”的两个不一样的解释。中医有许多这种问题没有固定的解释,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于“七传死”我们是怎么数出了七次的呢?有可能许多同学都数不出七次来,它是这样数的。比如说外邪首先侵入人体,外邪不能直接中脏腑。就是说外邪侵入人体的表皮,这是一传。然后表皮受邪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病久了入脏,这是二传。比如它入了肺脏,这是第二传。然后从肺开始,依次按照相克的方式来传,比如说,肺属金,金克木,肺就传到肝。肝属于木,木克啥?木克土,下面就是由肝传到脾。脾属于啥?脾属于土,土克啥?土克水,那就传到了肾。肾再往下克是啥呢?水克火呀,下面就传到了心。心再往下传,心属火,火克金,又传到了肺。所以从外在邪气侵入表皮,这是一传。表皮受邪不能解决,入脏腑,这是二传,然后再根据依次的脏腑的五传,这加起来是七传。所以“七传死”就由此而得名。


关于《难经·五十三难》把“七传死”解释为“次传死”,就是说依次按照五行相克的相传方式。这是关于“七传死”两个不一样的解答,同学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看哪一个解释你更喜欢,或者是更符合你理论印象下的这种解释方法。咱们看《扁鹊仓公列传》,华佗的《中藏经》,或者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你会发现邪气传入人体,基本上没有直接传脏腑的。都是一开始说君有疾,就比如说《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君有疾在肌肤”,君有疾在哪哪哪,然后在经脉,在脏腑,最后入骨髓。所以这个病邪一开始不能直接入脏腑,首先要入表皮,然后才能慢慢往里传,这就是所谓的“七传死”。


问题3

学员

王超老师说根据脉诊就能分辨出人的体质?那请问什么样的脉是什么样的体质呢?能否请老师具体能分析一下呢?

回答一下第三个问题,通过脉诊怎么分辨出人的体质呢?关于体质学说,大家有很多不一样的解释。有可能许多人之前听说过四象医学,四象医学主要是朝鲜、韩国这一派的医学,他们认为人体分四种体质。主要分啥呢?就是太阳人、太阴人、少阳人、少阴人这四种体质。还有现在咱们所知道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国医大师是把所有人体分为九种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瘀血体质、(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体质。


而我说的这种体质是咱们中国《黄帝内经》传统意义上的五行体质,就是说我们通过摸脉分辨出你属于木行人、火行人、土行人、金行人还是水行人,这一篇源于经典的哪篇呢?源自于《黄帝内经· 素问》中的《阴阳二十五人》,它把所有的人分成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不一样的状态,根据这个状态分辨出你属于哪种人。这五种人它有相对应的五种不一样的脉象,它对应的脉象是啥呢?木行人对应的是弦脉,火行人对应的是钩脉,土行人对应的是带脉,金行人对应的是毛脉,水行人对应的是石脉或者是营脉,对应的脉象叫弦、毛、钩、石、带。弦、毛、钩、石、带就是弦、钩、带、毛、石脉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排列。


关于这五种脉象话具体有什么不同呢?通俗简单点说吧,因为这个脉诊很难通过咱们这个网课来传授,我们后面的课程有专门线下办一些脉诊课。大家如果有兴趣学习脉诊,咱们到时候可以参加一下脉诊课,因为这个脉诊很难通过你网上的学习而学会。我简单说一下,这个弦脉是啥呢?就是如按琴弦,就像按着吉他的琴弦或者古琴的琴弦一样。什么叫钩脉呢?咱们都知道在农村从井里往上挑水,或者是往上灌水,需要用钩子拖一个桶,就是这个钩,像潮水一样的钩,这就叫钩脉。土脉带脉,这个带就像腰带一样的带脉。关于毛脉,也是就像羽毛一样很轻浮,所以叫毛脉,对应的是肺。对于石脉也叫营脉,对应的是水,就是像石头一样特别坚硬,而且特别有力,这个有力点沉得特别深,我们就叫石脉,对应的是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木、火、土、金、水对应的弦、钩、带、毛、石这五种不一样的脉象。这五种还有不一样的生理脉象。我们来判断一个人在不生病的前提下,如果是这五种脉象中的一种,就能判断出你属于五行人当中的哪一行。就是通过脉象来辨别你属于五行当中的哪一种体质,而这五种不一样体质的人各有其五行属性,各有其性格特点,这在我们的《阴阳二十五》人里面都有,大家可以看一下。


问题4

学员

在藏象里,为什么胆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这个问题咱们在上课的时候,讲胆的时候也讲过了。首先讲胆为什么是腑呢?腑脏的一个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这是胆的一个特点,它确实能够传化物。它为什么又叫奇恒之腑呢?“藏精气而不泻”,这是脏的特点。胆既有腑的这种特点,又有脏的这种特点,所以它是奇恒之腑。为什么胆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呢?主要取决于《黄帝内经》里面的一个理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就是说所有的脏器,都需要借助于胆。胆又和肝是相表里的,属于木的特性,都需要这种生发之气来带动,所以这就奠定了胆的特殊的特性,它既属于腑又属于奇恒之腑。


问题5

学员

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这句话中阴病指的是什么?阳盛一般都是热症、内火大,阳明病症状,可这个阴病是什么意思,指的具体是什么?

关于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阳盛就是内火特别盛。内里的内火特别盛肯定是会耗伤内体的津液,是吧。所以阳热太盛会耗伤内里的津液,会导致人体的津液亏虚。阳盛则阴病,就是说内火特别盛,会耗伤内里的津液,会导致阴病。会导致这种阴液亏虚的病叫阴病。


问题6

学员

“脾应长夏生化之气,为至阴之类”,不太理解为什么脾为至阴之类?

关于脾为什么叫长夏,在《黄帝内经》里面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长夏是什么季节?就是咱们说的三伏天,咱们中国大陆地区最潮、最热的时候。这个季节,湿气最盛、雨水最多,所以它叫长夏。第二种解释,《黄帝内经》有个理论“春、夏、秋、冬各以十八日寄治,归于脾。”这叫长夏。就是春夏秋冬这四季各拿出十八天来,它属于脾,属于这个长夏季节。


关于它为什么叫至阴呢?这个“至”在中医里类似于“太”。按照《伤寒杂病论》里六经理论,有太阳、少阳、阳明,下边是太阴、少阴、厥阴,这里的至阴就是太阴的意思。比如说足太阴对应的是脾经,所以这个至对应的是太的意思,就是特别阴。太阴它属于三阴里阴气最多的时候,所以它叫至阴。

怎么样,看过以上解答,有没有眼前迷雾终于散去的感觉~

啥?还没有?

那你真的需要来《零起点学中医》学点中医 !

(点击图片查看课程详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