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伪保健盛行,背后是老百姓健康素养的缺失

 茂林之家 2019-01-27

作者:梅松政

编辑:寸心

 

最近,保健品成为众矢之的,从权健帝国的倒塌到现在又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无极限,保健品成为公众讨伐的重点对象。

 

笔者也在近日看到一篇题为《81岁老人去世遗产只有一屋保健品,商家承诺:活到一百岁奖励100万》报道,讲述上海柴女士81岁的父亲去世,处理后事时,她发现父母屋内藏了满满一房间的各类保健品,许多都未拆封且已过期,同时她还看到了两份商家给出的所谓“承诺书”,上面写着:“凡购买使用我公司某产品的用户......当您年满100周岁的时候,可以获得奖励人民币100万元整。”

 

看完,笔者不禁陷入沉思。

 

医学至今存在很多局限

 

近年来,有关健康产品引发医学与健康方面的报道也好,针锋相对的辩论也罢,常见诸报端,或多或少扰乱了人们对医学的正确认知。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医学至今还存在很多未知性和局限性,很多疾病病因至今不明了。

 

据不完全数据显示,人类至今已发现的单一疾病中,仅有40%能临床治愈,大概有60%的疾病连临床治愈都不能实现。

 

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治疗的目的仅是为了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也就是说,多数疾病处于“不治,患者生存难;治疗,也无法治愈。”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人敢传出包治包好的信息,则很容易让民众被洗脑,“万一在我身上发生奇迹了呢”,这或许是很多民众“拉也拉不住”地去信神医、信神药的根本原因。

 

在疾病面前,人类依旧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所知甚少。2003年的“非典(SARS)”肆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旦微生物肆无忌惮地侵袭人类,人类对付的招数还是比较有限的。

 

所以,医学的局限性造就了人类面对疾病的最佳方法是预防。而如何预防,绝对不是单纯使用保健品、保健器械等能奏效的。

 

中医药精髓并非单纯的“药效”

 

纵观近年来出现的保健品怪相,要么打着中医药旗号,要么打着子虚乌有的先进医学研究等。

 

其中,打着中医药旗号的保健品比较多,有宣称其产品包治百病,有宣称其产品获得什么最高奖、什么专利等等。

 

为什么保健品企业喜欢打着中医药旗号招摇撞骗呢?其根源多元化。比如,中医有民间基础,另外加之民众“所需”、企业“所迫”、监管“所漏”等。

 

当然,根本原因是很多民众对中医药了解处于“多少懂点,不完全懂”的状态。随着国家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曾经遭遇过苦难的人,迫切希望有人能让其长命百岁、健康地活下去,所以,轻易听信保健品行业的宣传,或者说是被“洗脑”。

 

那么,中医药到底是什么,其精髓又是什么呢?

 

中医药是指中国传统医药学的总称,包括汉族医学和少数民族医学。我们常说的中医药指的是汉族医药,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保健、食疗、气功等。


中医药的治病原理是调整阴阳平衡。比如,实热过重则用寒凉药物,寒邪过重则用温热药物,“少了”补之,“多了”泻之,就是为了使人体“寒(阴)热(阳)平衡”。再比如,经络不通导致局部疼痛不适,用按摩、推拿、药物、针灸、拔罐等疏通经络,促使“塞(阴)通(阳)平衡”而缓解病痛或痊愈。

 

中医药的精髓是辨证论治。比如,感冒导致咳嗽,就得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获得的信息区别患者咳嗽属于风寒,还是风热,或风燥,或气虚,或阴虚等,并非一种药、一个方能对所有疾病有效。

 

相反,辨证用错了,反而会引起病情加重,比如风寒咳嗽,用了风热咳嗽的药物,就可能导致“寒邪过重”病情加重。包括服用保健品、保健按摩等,都得先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证,盲目使用同样会导致身体健康向相反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中医药的疗效并非仅药物本身疗效,使用药物前的辨证最为重要,这就是中医医师存在的价值。

 

为何老百姓容易被保健品宣传“洗脑”?

 

在疾病面前,医生几乎每一次诊疗都在做一道未知的选择题。在长达几千年的人类医学总结过程中,医生作为专业人员,面对这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尽最大的努力引导患者身体向最好的方向去回答。

 

但是,绝对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准确。比如,一个最常见的发热症状,没有哪个医生有火眼金睛,一下判定患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也没哪个医生能保证某一个人下一秒身体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甚至严重问题。

 

就拿青霉素类药物为例,据临床报道,有极少见患者在做皮试过程中发生过敏性休克,抢救无效失去了生命。这个比例那怕是千万分之一,全国十几亿人口中,也可能存在有百多人,谁有火眼金睛一下子“揪出”这些人呢?

 

再比如,突发性心脏猝死病例,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包括健康人群。谁又能保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会突发心脏猝死呢?

 

然而,这些正确的医学常识老百姓并没有深刻理解,并接受,他们却更愿意相信保健品洗脑似的宣传。

 

如,有人宁愿花成千上万的费用去服用保健品,不愿意多出一分钱给管理自己健康的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有人愿意相信夸大题词销售药品人员的话,却不愿意听信医生的忠言;有人愿意花钱吃保健食品,却不愿意吃主食;有人愿意花钱去输补液、补药,却不愿意戒掉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有人愿意听信“神医”的话,不愿意听信医生的话等等。

 

如此看来,老百姓的健康素养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今后基层医疗健康所要把握的重点方向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