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表揚的科學性
表揚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積極的作用勿庸置疑,但是表揚孩子不能沒有原則、不講科學。不恰當的表揚不僅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不能激勵孩子,相反會挫傷孩子。不講科學性的表揚適得其反。 作家畢淑敏曾寫過一篇短文,題為“請為你的誇獎道歉”,說的是她的一位朋友到北歐某國做訪問學者,週末到當地教授家中做客。一進屋,問候之後,看到了教授5歲的小女兒。這孩子滿頭金髮,極其美麗。朋友帶去了中國禮物,小女孩有禮貌地微笑道謝。朋友撫摸著女孩的頭髮說,你長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教授等女兒退走之後,嚴肅地對朋友說,你傷害了我的女兒,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驚。教授說,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基本上沒有關係。你誇獎了她,孩子很小,不會分辨,她就會認為這是她的本領。而且一旦認為天生的美麗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她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這就成了誤區。……不過你不要這樣沮喪,你還有機會可以彌補。有一點,你是可以誇獎她的,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請你為你剛才的誇獎道歉。”教授這樣結束了她的話。畢淑敏說,後來我的朋友就正式向教授的小女兒道了歉,同樣表揚了她的禮貌。朋友說,從那以後,每當我看到美麗的孩子,我都會對自己說,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賞的瓷器或是可撫摸的羽毛。他們的心靈像很軟的透明皂,每一次誇獎都會留下劃痕。 “每一次誇獎都會留下劃痕”——正因為此,當我們表揚孩子的時候應當謹言慎行,把握其科學性。 表揚要適度、適量。丁丁是個四年級的男孩,學習成績總是在班上倒數前幾名,老師、同學都認為他是個“差生”。經測試,他的智商水準並不太低,於是專家們建議他的父母對他少責備、多表揚。其父母採納了這一建議,確實收到了積極效果,丁丁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成績也提高了。但遺憾的是,丁丁父母在嘗到表揚孩子的甜頭後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家時,丁丁無時無刻不在受到表揚,既聽不到批評,也聽不到任何忠告或指點。這種過度、過濫的表揚帶來的最大危害是:孩子被自己的一時成功衝昏了頭腦,甚至因過度自負而不能正確或準確地評估自己。當在學校裏聽不到老師和同學如此表揚的環境中,他產生了比以前更強烈的失落感,結果一蹶不振,甚至發展到厭學、逃學。 有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對剛剛擺脫了心理困境的孩子來說,家長掌握表揚的“度”尤為重要。表揚不足會使他們自卑;但僅僅為增強其自信而不斷作出的過高評價,極可能將心理尚未成熟的孩子誘入自視過高的幻想中,甚至制訂出完全不切實際的人生目標。這樣一旦再次遭到失敗,極可能面臨一次心理上的“滅頂之災”。 表揚對“事”不對“人”。對孩子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好的思想、出色的表現、以及點滴的進步予以表揚,可以起到強化的作用,使之得以鞏固、發揚,日積月累這些積極的因素就會內化為孩子的人格、品性,成為孩子持久的習慣。而如果父母和老師在對孩子所做的某一件小事的表揚時,上升到人格的高度,甚至涉及對人生的評價,往往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有一位父親,經常輔導孩子學習。一天晚上,孩子把父親出的幾道數學題都做對了,父親高興地說:“你太棒了,夠得上一個數學家了。”誇獎之後,父親又出了幾道數學題,滿以為孩子會更努力地去做,可不料他只看了兩眼就喊道:“我做不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問題就出在父親的誇獎上。父親用數學家的稱號來稱讚孩子,使孩子滿心歡喜。可當他看到父親又留下的作業題頗有難度,自己恐怕做不出來,便產生了心理壓力。題做不出來,還算什麼數學家呢?他不敢再做下去,怕破壞了父親心目中剛剛形成的“數學家”形象。也有的家長和老師誇孩子做的某一件好事時總會說:“你真是個好孩子!”孩子也許就會反過來想:“那我不做這件事就是壞孩子了嗎?”對身邊其他沒有做這件事的孩子來說更容易有這樣的想法。所以,表揚孩子還是“就事論事”為好,使他產生願意繼續做這樣的事的願望,這也就達到了表揚的目的。而大可不必給孩子“戴高帽”,造成孩子的錯覺或心理壓力。 表揚一個要顧及“一群”。李紅是少先隊中隊長,不僅學習好,工作也很出色,深得同學老師信任,並時常受到班主任王老師的表揚。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李紅的工作變得平平了,人也失去了以往的開朗和幹練。王老師想,也許是李紅需要鼓勵和鞭策了,於是表揚得更勤,規格也更高了。直到有一天,李紅跟王老師說:“請您不要再當眾表揚我了。”王老師感到奇怪:“不表揚你,難道你願意聽我批評不成?”李紅為難地說:“您總表揚我,別的同學都不理我了。”原來,王老師對這個中隊長過度賞識,而忽視了其他班幹部的作用。有的同學就對李紅說,我們幹得再好王老師也看不見,以後有什麼事你就自己幹吧!也有的同學說李紅就會自己逞能。王老師萬萬也沒有想到對李紅的表揚卻把她孤立了起來,挫傷了更多學生的積極性。其實李紅處境,很多人都遭遇過。不是說老師對某個學生一切的表揚都是多餘的,問題在於如何在表揚一人一事的時候,激發更多的人的積極性。一個精明的老師絕不該長期總把某一兩個人的“貢獻”挂在嘴邊,更不該把原本是集體協作的成果。哪怕僅僅是很小的成果,全部歸功到主要人員身上,而忽視其他“配角”。否則被表揚者和未被表揚者都會受到傷害。 運用表揚教育、激勵孩子不是簡單的只有美好的語言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的,不僅要有原則性、科學性,也還要有技巧。所以我們有必要——
學點表揚孩子的藝術
誇孩子聰明不如誇他努力。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羅爾·德韋克和克勞迪婭曾經對412名五年級學生進行了研究:他們比較了因智力而受到誇獎和因學習努力而受到誇獎的兩類學生。研究人員發現,當成功時,因智力受到誇獎的孩子認為自己獲得成功完全時因為天生聰明,他們容易將失敗歸咎於不夠聰明。不過,當那些因努力學習而受到誇獎的孩子失敗時,他們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而造成的。這類學生更有可能振作精神,繼續努力。德韋克說:“誇獎孩子的智力,而不是讚揚他們自尊自強的精神容易使他們產生自我失敗感。例如擔心失敗和避免冒險。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應該教育他們努力學習、集中精力,以及想方設法解決困難,這將使他們保持學習熱情,增強自信。” 給孩子一個驚喜。不論是成人還是孩子,沒有人不喜歡聽好話,不喜歡受到誇獎,可是研究發現,誇獎的方式不同,所產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比如,如果你誇獎一位司機車開得很好,他不一定會感到高興,因為這種話他聽得太多了。而如果誇獎他高爾夫球打得好,他可能會感到非常高興。為什麼?就是因為意外!心理學研究認為,這是一種“自我擴大”的喜悅,因此很容易使人產生自信。也就是說,父母和老師在誇獎孩子的時候,應該特別注意發現他自己沒有感覺到的優點,這樣更能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的內心世界產生推動力,這樣他在各方面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寄希望於表揚之中。對孩子不能只有表揚沒有批評,而對孩子的批評或者希望往往可以與對孩子的表揚結合起來。經驗豐富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存在的某個方面的不足,一般不會輕易說:“希望你……”,而往往是把這句話留在孩子因某方面的做出了成績受到表揚之後,再話鋒一轉,提出相應的希望。因為當孩子受到表揚時,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榮譽感和自豪感,這種積極的心理反應不僅會使其感到心情愉快,還能使其自信心大增。在這種狀態下,如果對其提出帶有希望性的要求與建議,不僅不會使他感到是在挑刺,而且會使其真正從中感悟到家長和老師的關心與愛護,這是孩子最易接受別人意見的絕妙時機。因此,對孩子的表揚不能滿足於對成績的肯定,而應注意趁熱打鐵,在表揚中提出有針對性的希望,給受表揚的孩子以新的目標。 (作者:關穎,本文原載《少年兒童研究》) 文章来源:关颖的博客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blog.china.com.cn: 80/guan_ying/art/1400128.html#send
3 |
|
来自: 木香草堂 > 《奖励 激励 与 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