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讲坛|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二):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茂林之家 2019-01-27

文 | 郭英德


莽而有智


看来张飞的确过于鲁莽,民间传说中的张飞形象很鲁莽,很粗心,老百姓总是称他“莽张飞”。


作为历史人物的张飞,具有“勇而暴”的性格特色(《三国志》),戏曲小说中,却把他的性格改造成“勇而莽”。



莽和暴,虽只是一字之差,却有很大的区别。“暴”的精神指向是“残暴”,意味着不讲道理,暴虐滥杀,它只能减弱人们对张飞政治上、道义上的好感,而绝不会让平民百姓喜欢。


而“莽”一方面指的是鲁莽、粗心、轻率,说话做事不经考虑,另一方面隐含着胸无城府、少有心计的意思。“莽”虽然常常导致误事,却没有那股令人害怕的杀气;它是许多平民百姓也会有的毛病,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缺点。所以民间盛称“莽张飞”,这是一种带着喜爱的谑称。


当然张飞也不是一味鲁莽的,有时候他是莽而有智、有勇有谋的。


张飞的有勇有谋有两个发展阶段:在见到诸葛亮之前,他也使了一些计谋;在见到诸葛亮之后,他的智谋就更多了,这里有个变化的过程。像张飞这种人也是可以雕塑的,可以改造的,他的性格本身也是可以有所变化的。


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张飞偶尔受到“激将”,也会想出几条妙计。


比如,刘备重新占据徐州后,曹操命刘岱、王忠前来攻打。关羽生擒王忠,张飞也要立功,立下军令状,愿生擒刘岱。可是刘岱坚守营寨,不敢出战。张飞每天在寨前叫骂,仍然无济于事。


过了几天,张飞心生一计,声称今夜二更要去劫寨。白天他在帐中饮酒,假装酒醉,拷打军士,故意放走被打的军士,让他去向刘岱通报劫寨的消息。这天晚上,刘岱在寨外设下埋伏,专等张飞前来劫寨,张飞却来个反包抄,一举生擒刘岱。


事后刘备高兴地说:“益德自来粗卤,今亦用智谋,吾无忧矣。”连粗鲁的人都能用智谋了,这不是如虎添翼吗?刘备还对张飞说:“不用言语激尔,如何肯使机谋!”(卷五《关张擒刘岱王忠》)



但是同样的计策,来对付刘岱时可以奏效,用来对付曹操就不灵光了。


曹操大兵来取徐州,张飞又献计说:“曹兵若来,必然困乏,不等他来下住寨,先去劫寨。”刘备本来就没有主意,急得不假思索地说:“素以汝为一勇夫。前者捉刘岱,果有此妙策。今献此计,吾弟亦按兵法,甚好,甚好!”于是采纳了这一计策。


没料到这次的对手是曹操本人,而不是他的手下刘岱,这馊主意一点也不管用。曹操埋下伏兵,大败张飞,令他走投无路,只好逃奔硭砀山去了(卷五《玄德匹马奔冀州》)


虽然张飞的智谋往往很简单,但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想用智谋,毕竟是个可以造就之才。所以,自从诸葛亮出山以后,张飞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终究成长为有勇有谋的名将。


毛宗岗说张飞:“未遇孔明之前,则勇有余而智不足;既遇孔明之后,则勇有余而智亦有余。盖一入孔明熏陶,而莽气化焉,骄气亦化焉。勇不可学,而智可学。翼德之勇,固其素有,而其智则孔明教之云。”(毛本《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评语)


张飞“莽气化焉”,这还比较好理解;“骄气亦化焉”,这就是张飞的特点了。咱们知道,关羽自傲自骄、目中无人的性格是始终贯穿到底的,到最后败走麦城,他还是非常骄傲。可张飞不一样,他能够逐渐改变自己的性格,这是不容易的。张飞的勇是他天生固有的,而他的智则得之于诸葛亮的教诲,真是“孺子可教也”。



张飞的有勇有谋,在“义释严颜”的故事里表现得最为生动(卷十三《张益德义释严颜》)


诸葛亮率张飞等入西川,张飞领精兵一万,杀奔巴州、雒城之西。临行,诸葛亮嘱咐道:“西川豪杰甚多,不可轻敌,于路戒约三军,勿得掠掳百姓,以失民心。所到之处,并皆存恤。人生于世,惟德可以服众,勿得恣逞残暴百姓,鞭挞士卒。”


只有德可以服众,无德的话,只可以服一人,不可以服众,这是诸葛亮一贯的思想。张飞听了以后,欣然领诺,依计而行,“所到处,但降者秋毫无犯”。


巴郡太守严颜是蜀中名将,有万夫不当之勇。他教军士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张飞率兵到城下,与城上众军对骂,无功而返,忍着一肚子气。


看来骂一骂真能激发张飞的急智,所以连续骂了三天,张飞就猛然思得一计,只教三五十军前去城下叫骂,一骂再骂,打“口水仗”。但是又骂了三天,严颜还是不理不睬。


张飞又生一计,传令教军士四散砍打柴草,不再到关前搦战。严颜派十几个军士扮作张飞砍柴的军士,混入军中探听。张飞故意让人说有条小路可以偷过巴郡,要夜里二更造饭,三更拔寨起程,混过巴郡。


探细的军士将这个消息报告严颜,严颜传令诸军潜出城来埋伏。却被张飞前后夹击,活捉严颜,破了巴郡。


其实,联系前后,张飞的计策实在没什么高妙之处,大都是“劫寨”计外加“反间”计,故意走漏消息,如此而已。但这些简单的计策,只要用得恰到好处,还是可以奏效的。



但是仅此而已,咱们还看不出张飞有什么突飞猛进的进步。更有意思的是,后来严颜仗义不降,说:“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张飞先是大怒,喝左右斩来,可是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他非常佩服严颜,“忙大笑下阶,喝退左右,亲自解其缚,取衣与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称赞严颜“乃世之真丈夫”,以上宾待之。严颜感其恩义,居然投降。


后来严颜靠自己的威望,为张飞,也为刘备取得了入川关隘三十多处,这些地方的守将都是严颜的朋友,所以纷纷望风投降。刘备的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巴州一带。


张飞充分体会到了以德服人的功效。诸葛亮得知此事后,也不禁称赞张飞:“将军用谋,立此莫大之功,可以勒之金石,万年称赞。”(卷十三《孔明定计捉张任》)


张飞的字叫益德,“飞”是比较勇猛的,名“飞”而字“益德”,就可以相辅相成。这个“益”字有两种写法,在《三国志演义》里写的是利益的“益”,就是帮助的意思,对“德”有所帮助;《三国演义》的写法是比翼双飞的“翼”。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关羽是“羽”,张飞是“翼”,合起来成为刘备的羽翼。小说中的张飞,就是以自己的“勇”,以自己的“谋”,来辅佐“德”的。



有趣的是,张飞还很会充分利用自己传出去的那种不好的名声。好的名声不用说,当然是可以利用的,比如说长阪桥喝退曹军,而不好的名声张飞也用来使作计谋。巴西破张郃(卷十四《瓦口张飞战张郃》),就是张飞智勇双全的一大手笔。


张郃是曹操手下一员大将,机警勇猛,屡建战功,在曹军中的实际声望高于深受曹操倚重的大将夏侯渊。史书记载,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郃下巴西,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张飞相拒五十余日,张飞率精卒万余人,大破张郃,只剩下张郃带十几个人逃回南郑(《三国志·张飞传》)


小说据此加以铺叙。写曹操夺取汉中后,派大将张郃率兵三万,进攻巴西。镇守巴西的张飞用雷铜的计策,在阆中设伏,前后夹击,大败张郃。


张郃败后,守寨不出,在山上大吹大打地饮酒,张飞还是故伎重演,令军士叫骂,却无济于事。一连五十多天,张飞与张郃两军对骂,打“口水仗”。


这次僵持的时间够长的,你想有一个多月将近两个月,天天在那儿对骂。过去张飞忍三五天就忍不住了,开始攻寨、死攻寨,但是这次他忍住了。这也是很明显的一个进步。


五十多天,张飞很有耐心地一天一天跟张郃慢慢磨。磨到最后,他磨出一个主意来了。这个主意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缺点——好喝酒使性。张飞每天喝酒,喝到酩酊大醉,就坐在山前辱骂张郃。


这个消息传到刘备耳中,刘备觉得很吃惊,说张飞从来是因酒误事的,现在还这么狂喝,这可了不得。而诸葛亮不仅感化了张飞,同时也深深地了解张飞,他和张飞之间有一种默契,知道张飞在使智谋。所以他说:“军前恐无好酒。”还特地派人送五十瓮佳酿给张飞。他对刘备解释道,张飞饮酒骂人,“此非贪杯,乃赚张郃之计也”。


张郃果然上当了,夜间前来劫寨,中了张飞的埋伏,只见“帐后连珠炮起,早到寨前,一将当先,拦住去路,睁圆环眼,声若巨雷,乃燕人张益德,挺矛跃马,直取张郃”,打得张郃落荒而逃。


张郃退守瓦口关,三万军只剩了一万。他设计诈败,设下埋伏,引诱张飞追赶。可张飞就是不买他的帐,而是将计就计,自己引兵追赶张郃,让魏延放火堵截张郃的伏兵,张郃又败了一阵,退入瓦口关。


张飞再次设计,让魏延在关前叫阵,自己引轻骑五百出梓潼山后攻关,前后夹击,打得张郃丢盔弃甲,一败涂地,仅剩十余人,步行逃回南郑。



这是张飞一生中最为有声有色的一场战役,过去他只能想出一两个计谋,这次居然用了一连串的计谋,而且用得恰到好处。


张飞充分利用自己的短处,把它变成自己的长处。这种化不利为有利,就是一种高超的智谋。


张飞的短处是坦率、鲁莽,好像没有任何遮掩,好像非常坦然,大家一眼就能把他看穿。他就是要在让别人一眼就把他看穿的情况下,故意隐藏了一点什么,这样别人反而上当了。


这充分表现出,在诸葛亮的感化下,张飞性格得到了变化,智谋也得到了提升。毛宗岗感叹道:“今日以醉取瓦口之张飞,大非昔日以醉失徐州之张飞,是前后竟有两张飞也。”(毛本《三国演义》第七十回评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