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探测项目 从1958年美国和前苏联启动探月计划开始,地球正式步入深空探测阶段。深空探测50年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高潮期:一为1958 -1976年,二为1994年至今,共实施166次探测任务。第二次高潮,迄今共实施了53次探测任务。欧空局、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加入深空探测国家行列。深空探测包括了: ◆月球探测; ◆火星探测; ◆水星与金星的探测; ◆巨行星及其卫星的探; ◆小行星与彗星的探测。 两艘旅行者号飞船的轨迹 旅行者号计划是美国深空探测的丰碑, 旅行者号计划包括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它们是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20世纪60年代“外太阳系大旅行”计划的缩水版。这个计划原定利用176年一遇的行星排列机会,通过行星引力加速方式实现连续造访外太阳系大行星。旅行者项目原定发射4个探测器,前两个1977年左右发射,飞掠造访木星土星和冥王星,后两个1979年发射,飞掠造访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行星引力加速的作用下,它们可以在约12年时间里完成任务。如果不利用宝贵的行星排列机会,单靠探测器自身的动力,即便采用当今最先进的技术也是不可能的。 旅行者1号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泰坦IIIE”运载火箭呼啸中升空开启了深空探测的序幕。“旅行者1号”上安装有一个3.7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用于与地球取得联系。旅行者号携带的探测仪器包括相机、红外干涉光谱仪、雷达设备、紫外光谱仪、等离子光谱仪、宇宙射线探测仪、低能带电粒子探测仪、等离子波等多种设备,对外太阳系的多个大行星和星际空间进行了探测,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木星-来自旅行者一号 这台探测器上还安装了11台各种仪器,用于对途中经过的木星、土星及其卫星进行观测。这些仪器由三块使用钚-238的同位素电池提供动力,在发射时三块同位素电池能够产生约470W的电力,以供观测器材使用。 木星1-来自旅行者一号 “旅行者1号”还携带有一张镀金铜质磁盘唱片,内容包括用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115张照片,旨在向可能存在的“外星人”表达人类的问候。截止到2017年6月30日,“旅行者1号”处于离太阳207.9亿公里的地方,是目前离地球距离最远的人造物体。 2006年1月19日发射的“新视野号”探测器,它使用Atlas V 551型火箭发射,是人类第一颗冥王星探测器,也是目前人类发射的速度最快的探测器。 新视野 2015年7月15日“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最近时与冥王星相距12500公里,它是第一艘飞越和研究冥王星的空间探测器。任务中,“新视野”号向地球发送了大量的冥王星及其矮行星系统的照片。 冥王星-新视野号 “新视野”号1月1日将以52000公里时间速飞掠“天涯海角”,届时探测器与这一小行星的距离将只有3500公里,比2015年飞掠冥王星时的距离近了三分之二以上。 “新视野”号飞掠“天涯海角”小行星的场景 “新视野”号之前探测的冥王星以及此次将飞掠的“天涯海角”都是柯伊伯带的小行星。 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太阳系尽头,这一区域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星体。科学家为什么要对柯伊伯带进行探索呢? 近日,据中国国家航天局,月球探测与空间计划中心称,中国正在计划2030年前进行四次深空探测任务,其中包括探测火星,小行星和木星。相关部门表示预计中国将于2020年左右发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预计其将围绕这颗“红色星球”进行轨道的着陆和探测。 萤火一号-中国火星探测器“未成功入轨” 由于我国在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上的被动局面,导致我国深空探测有些被动。即使算上我国在研火箭仍然远远逊色于美俄,甚至不如日本和欧洲,处于第一阵营垫底的位置。 并且还计划在2022年左右开始着手探测小行星,随后在2028年进行发射探测,并能将各种探测样本带回地球。而对木星系统的探索任务计划在2029年前后进行。 嫦娥四号“鹊桥”架 对于载人登月,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仍然是最大的技术挑战,而且其巨大的成本问题也是很难克服。已经提出了一个10年左右的无人月球研究站,以积累技术为目的,在2050年左右建立一个月球研发基地。但是该基地将由机器人长期运营,并由人类参观。 嫦娥的三号 为了追赶欧美深空探测的步伐。中国科学家还提出了多项空间探测计划。如“小行星探测”计划,以伴飞、附着、取样返回等探测方式,对近地目标小行星进行整体性探测和局部区域的就位分析。还有“木星系统探测”计划等,主要将研究木星磁层结构、“木卫二”大气模型、“木卫二”表面冰层形貌及厚度、金星—地球—木星间的太阳风结构,以及地球生命的地外生存状态及其演变特性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