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地区,“小年”的具体日期并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不少地方则是腊月二十四,甚至在一些日历上,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被标为“小年”。 为什么同样是“小年”,北方跟南方会相差一天呢?难道南北方存在时差? 01:什么是“小年”? “小年”也被称为灶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原来这就是古代版的“掩面而逃”啊……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祭灶王保平安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灶王,都是男性的形象。从古代的文献记录来看,灶王形象确实曾经有男也有女。《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东汉许慎《五经异义》云:“灶神祝融,是老妇。”(灶神祝融是一位老妇人)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亦持相同说法。 而其他一些文献中则提到,祭灶或祭火的仪式是由年长的妇人来担任主祭。若论其由来,乃是因为灶与炊事紧密相联,而女性正是家庭性别分工之中主掌炊事者。 后来随着后来儒家文化与男权占据绝对主导,灶王作为“炊母神”的形象逐渐褪去。到汉后,灶王基本已是男性形象,女灶王只留下了一个“状如美女”的模糊想象,或者作为男性灶王的配偶“灶王奶奶”而伴其左右。 灶王爷与灶王奶奶 02:为什么南北方“小年”相差一天? 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江玉祥研究,“小年”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在殷商时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内容。魏晋之后,作为“祀灶”对象的灶神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小年”作为节日基本成型。清朝之前,“小年”祭灶都在腊月二十四,如在成书于宋末元初的《梦粱录》中,就有“(腊月)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腊月二十四,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会备各色菜肴祭灶)的记载。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神,顺便连灶王也一起拜了,所以《清史稿》就有了“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腊月二十三日,宫中通常会祭祀灶王)的记载。后来王族、贝勒乃至百姓都随之效仿,北方民间“小年”祭灶时间逐渐变为腊月二十三日。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距离政治中心较远,则继续沿用旧历,即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如此一来,南北方过“小年”就相差一天了。 小年开始迎新年 03:“小年”有哪些习俗? 从“小年”开始,“过年”的大幕正式开启,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1.大扫除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干干净净迎春节。 北方称为“扫房”,南方也叫“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跟广东人喜欢新年转风车是一样的道理,新年新气象嘛。 ▲除旧布新 2.祭拜灶王 前面说到,“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等,以表自己真诚祭拜灶王爷,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3.贴窗花 窗花多以喜鹊登梅、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莲(连)年有鱼(余),鸳鸯戏水、和合二仙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题。将红色的窗花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更添喜气。 ▲“年年有余”窗花 4.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5.吃饺子 过“小年”吃饺子,取意为“送行饺子迎风面”。在很多地区,一到腊月就开始各种吃饺子了。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饺子……甭管啥节,吃饺子就对了! ▲包饺子,吃饺子 6.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蒸花馍,往往是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花馍长这样 “小年”马上到来,在这里,四川教育全搜索给大家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提前祝您“小年”愉快,万事如意,阖家团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