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遥知马力,券商资管何去何从

 余氏贤仁 2019-01-27

大家听券商资管这个说法可能比较陌生,但实际上它在传统理财市场中规模仅次于银行理财和信托(2017年末数据),又因为它对权益类市场具备的天然优势,实力不容小觑。今天我们其实也比过去更容易接触到券商资管产品,一些大型券商的资管产品从手机APP上就可以购买,金额通常是5万或10万起。

券商资管起步与发展

早在2001年资产管理业务就被监管明确纳入券商的经营范围,这甚至早于银行理财(2004年起步),但券商资管直到2012年才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2年之前,我们国家决策层对金融行业的思路是“垂直监管、分业经营”,简单说就是“各干各的,各找各妈”。但2012年之后,改革之刃开始指向了市场化改革道路上最硬的一块石头——金融市场改革。在这一年,政策开始鼓励金融创新,放松监管力度,也是自这一年起,金融行业进入了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

2012年修订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给券商资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该办法的出台使得券商能够承接来自银行的大规模资金,其中通道业务的开展甚至不需要券商的主动管理能力,券商仅作为通道存在,就可收取通道费,还大大有利于冲规模(券商同银行一样,基本是以规模论排名)。

在2011年末,券商资管规模还只有0.28万亿元,而到了2016年末,通道业务开始被全面禁止之前,这个规模达到了17.58万亿元¹,扩大了62倍。

券商对于承接银行资金当然喜闻乐见,可银行为何也愿意这么做呢?

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刺激经济,货币政策几度宽松,一个显见的现象是存款利率越来越低,资产价格越来越高。

低利率高通胀的时代,客户不愿意再做单纯的储蓄了,银行为留住客户资金,正好也借着政策宽松的东风,从12年开始高速发行理财产品。它的理财产品默认是刚性兑付的,银行间理财产品的竞争逐渐沦为了收益率的竞争。

银行意识到,它的可投资范围和它的投研能力都不足以支撑长期的理财高收益率,它怎么办呢?于是就想到了找投资范围更加广泛、投研水平也更高的金融机构合作,比如券商,合作的方式通常是买后者发行的资管产品,或者聘请其当投资顾问。

券商资管规模的暴涨也与银行体系的脱实向虚密切相关。货币宽松之后,向央行缴的准备金少了,银行手中的钱变多了,多出来的钱买什么呢?国家当然是希望这些钱能去支持实体经济的,但此时货币传导机制取得的效果并不佳。

对于银行,它首要考虑的是它的资产安全问题,把钱借给那些看上去危机重重的中小企业不会是它的优选,回报率不见得高,坏账可就更麻烦了。

与这相比,国债、政策债、还有大家彼此有默契刚性兑付的同业理财和资管产品就显得可爱多了。

通道业务令券商“躺赢”

如果说上述情况中券商至少还发挥了其主动管理能力,那么通道业务的大行其道就完全可令券商“躺着”赚钱。

其实银行也有一些想要多发放贷款的大客户,但是因为监管的种种限制,若银行想让它手里的钱流向它的最终客户,就不得不嵌套一层或多层信托计划或是资管计划,在中间环节牵涉的信托公司或是券商就成为了其通道,它们向银行收取通道费,从而赚得盆满钵满。

糟糕的是,复杂的产品设计和拉长的链条本身就蕴含更多的风险,但由于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的监管单位不一样,监管信息是隔离的,这些资管产品根本无法被统一监管和规范,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风险。这种情况直到2017年11月17日“一行三会一局”联合发布资管新规的征求意见稿才得到改善。

资管时代新纪元

2017年对资管行业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资管新规的震撼弹标志着大资管时代的新纪元,新规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以及禁止资金池,条条指向过去数年资管行业“野蛮生长”的症结所在。银行理财规模和券商资管规模在此后出现明显拐点。

对于券商来说,它自银行承接的资金面临明显缩量,通道业务也难以再开展,过去那套“躺着”赚钱的方式玩不转了,最终它还是要回到主动管理的专业路径上来。未来我们或许能够期待,券商可以凭借其始终站在交易市场前沿的灵敏嗅觉,发挥其投研能力的长处,重新定义它在资管行业中的格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