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城,皇城,京城,层层叠叠,合拢为森严。偶尔的鹰隼越过天空,成为对太祖威严的俯视。龙椅上的明太祖,双眼阴鸷——这才是真正的猛禽,从不缺失自己的警觉,在捕杀显现的猎物后,依旧时刻寻觅潜在的敌人! 二十五岁起兵,十七年征战,这个名唤重八的凤阳僧,荡平了天下所有的敌手,于南京登帝王宝座,朱重八成为了响当当的朱元璋,更成为万民仰视的明太祖洪武皇帝。与那些守成、享乐的帝王迥然相异,大宝上的朱元璋大兴土木,则在南京城圈起了一道又一道高墙,为权力打上坚硬的铁箍。还有权力的觊觎者么?一只不祥的猎物,在太祖的视线里渐渐明晰——这,就是沈万三……
《明史》中数度提及的沈秀,其实是个熟悉的陌生人:正史、族谱以及文人笔记中的沈万三,大约有一百二十余种不同记述,甚至有人怀疑沈万三是否确有其人。但是,沈万三代表的财富与王朝权力潜在的冲突,始终是真实的。 董谷《碧里杂存》言:明初年社会流行称巨富为“万户”,有钱人多被姓后添个“万”字。富裕的程度,则分“奇、畸、郎、官、秀” 五等,“秀”为最高。“沈秀”与“沈万”,全是标识。称其“沈万”,后面再不厌其烦地加个“山”字,约等于着重号,意思就等于“沈秀”;而冒出个“三”字,据说是地方富豪排行榜,沈氏曾经屈居“第三”。后世著述中沈万三的各种乱,实际上又是相通的。
传说沈万三的财富,源于“聚宝盆”:盆中放金子,取出金子又生出金子;盆中放银子,取出银子又生出银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总之,沈万三确实是个大款,并且又不劳而获。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但可以肯定,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明白:故事的谜底,旨在证明沈万三聪明绝顶!如果脑子不好用,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算“聚宝盆”近在咫尺,也不过是沈家的佣人,图得快活,始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沉醉于割草的轻松。
一介农夫,满脑智商,即便乡村陋野,沈万三断断不会沉醉在“聚宝盆”的“致富梦”中。 真实的沈万三,究竟如何完成了由农夫到富人的转变?答案:农耕。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财”。开始富裕的沈家父子,又不断开垦荒地,兼并良田,从此成为苏州地方的富户。依靠土地的占有与经营,这也是元末江南豪家的普遍起点。靠“躬稼起家”,辛辛苦苦取自于土地,继而“广辟田宅,富累金玉”,陶煦《周庄镇志》(光绪版)等地方史料中,沈万三的发家史,清晰,而且可信。 年复一年的土地兼并与扩张,沈家的田产越发广大,沈万三也不再“躬稼”劳作,开始雇佣长工、短工,同时田地出租给佃户,征收租米。传说中的“聚宝盆”,在这时真的落到了沈万三手中—— 所谓“聚宝盆”,无非是让钱再生出钱来。沈万三的“聚宝盆”,便是高利贷。元末盛行的高利贷,同样为其他时代所不及,聪明的沈万三瞅准了这个时机,搞起了以钱生钱。高利贷这只“聚宝盆”,对沈万三的迅速致富,与传说中的“聚宝盆”并无二致。
沈万三还是一个运气极佳的人,因为他是一个信誉极好的人。清《周庄镇志》载:“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元末苏州人陆德源富甲江左,沈万三还曾当过他的“管家”,陆对沈氏很欣赏,自己已经老了,也看破了红尘,加之时局动荡,巨额财产极易招致横祸,不如慷慨送人。于是,陆德源将家产赠给了沈万三,自己去澄湖边的开云馆当了道士。 家产送人?有的。李延昰《南吴旧话录》中的诸生唐默,“父以贾起家,积资雄一乡,田亩十余万”,唐书生就与陆道士想到一块了:全部送人!这世间,好事总是有的,只是等人送的常有,要送人的不常有。而从吕毖《明朝小史》相关情节看,陆道士可能有女无子,与沈万三还结有一门姻亲,家财送沈家,并不是随机抽样。所以,对普通人而言,坐等别人送钱的心思,有或无基本一样。不管怎么说,沈万三人好运气好,有一大笔偶然所得,商海中自是如虎添翼。
从第一产业干到第三产业,从国内贸易做到国际贸易,沈万三早已从“地主”晋级成了“资本家”。至于“资巨万万、田产逾吴下”,成为江南第一家,沈万三则另有致富魔杖……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