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写律诗

 江南好书馆 2019-01-27

一、律诗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时期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为例,首先是押韵,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仄声韵的,有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五律仄起式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五律平起式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起式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式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加圈的字表示可平可仄。五律首句如押韵,仄起式改为"中仄仄中平",平起式改为"平平仄仄平";七律首句如不押韵,仄起式改为"中仄中平平仄仄",平起式改为"中平中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一致,称为"粘对",否则叫"失粘";广义的失粘兼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
关于律诗的声律,旧传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即谓七言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分明;五言句可推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七言第一字可以不论。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在多数场合下也可不论,但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用仄声,则全句除韵脚平声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诗律上称作犯"孤平",是必须避忌的。五言"平平平仄仄"句、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后三字有时可换成"仄平仄",但有一个条件,即此类五言句第一字和七言句第三字不能换仄声,否则也会犯"孤平"。五言句第三字和七言句第五字则不可不论。上述五七律的声韵格律要求,同样适用于排律和小律。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在定型化过程中,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崔颢《黄鹤楼》即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近体成熟后,也有作者有意识不依常格,变动平仄规定,称为"拗体"。除变动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外,还着重变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两联都拗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称"拗律"。七律中有所谓"吴体",也是一种拗律。杜甫以创作拗体力矫圆熟,为后人所仿效。还有所谓"拗救"如上句有应平而用仄,则下句中应仄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音节;也有本句中自救或拗而不救的。
二、绝句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绝句来源于汉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源于南朝。在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
五绝格律: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例:南行别第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例: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七绝格律: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例:南游感兴  窦巩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例: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近体诗,与"古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今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中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人常用的诗体,因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故称。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类别有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六言较少见)。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偶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律诗或小律。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从前学诗的人有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为什么不提第七字呢?因为第七字平仄的固定是容易了解的,就用不着说了。这是就七律说的。如果就五律说,那就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两句口诀对初学的人有一些帮助,但也引起一些误会,因为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对於仄收的句子来说,的确是一三五不论(五律是一三不论);对於平收的句了来说,那就不然了。有些句子,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是要论平仄的,必须是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有些句子,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则最后三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三平调。而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
了解了律诗的平仄规则,律绝和长律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律绝的平仄格式等於半首律诗。律绝也有四种格式。和律诗一样,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七言绝句以首句入韵的平起式为最常见。本单元文选中所选的七言律绝,除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首句入韵的仄起式,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以外,其他像杜牧的四首七绝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首句入韵的平起式。长律就是普通律诗的延长,平仄规则完全以律诗为标准;长律不管多长,都不过是依照黏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古填海》就是依照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五律的平仄加以延长的。长律一般都是五言,七言长律很少见。五言长律和五言律诗一样,也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

 

《转》格律诗的写作章法,概括起来是四个字: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起承转合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 “万事开头难”。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等等。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或如开闸之水,咆哮而下;

    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有如奔腾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挡,曲曲折折向东奔流。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

    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讲到,黛玉教香菱学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先讲“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是说写格律诗的基本常识,后面又紧接着说“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黛玉后面这话,是针对格律诗以外的诗的写作方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要因词害意,如果有了好的意境、好的诗句,可以不讲平仄格律,当然,不讲平仄格律的诗,就不是格律诗,而是古风诗了。

    所以,月沐在这里提醒初学者及各位诗友,如果你的诗作不符合格律诗的格式,最好不要特别注明为七律、五律或七绝、五绝之类的题目,免得闹出笑话。

    简单地讲,一首诗的“起承转合”,就是首句(或首联)开头或写景或写事,二句(或颔联)承接前面的主题继续展开陈述或写景,三句(或颈联)要转以寄情或寄思,往远大处着笔,第一二句如果写实的,则第三句就要写虚的,四句(或尾联)要归纳收尾,达到前后衔接。

 

学宋词 
宋词的格、律、韵 
格:词结构和字数,一般常见有单片,两片和三片。 
律:每一个字的平仄声要求。 
韵:押韵(相同的韵母),宋词有:平韵格(押韵字为平声)、仄韵格(押韵字为仄声)和平仄韵转换格(押韵字有平声也有仄声)。

关于写诗的基本步骤  简凡

     诗,不仅可以抒发一个人的内心情感,而且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水平。我们在写诗和赏诗的同时,可以领悟到诗中的内涵和境地,不断的激发和丰富我们的人生感悟。所以,诗是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的爱好者。

     当然要写出一首意境上乘的好诗,那不仅仅是格律韵的问题,还需要扎实,较强的文学功底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里,仅是对爱好者初学写诗的基本步骤作一点粗浅的介绍。

1,善于观察 。一是观察大自然和大自然的变化,天上,地下,山川,河流,植物,,,(具体的如:太阳、云、月亮、星星、雨、雾、风,,,,);二是观察社会变化和社会现象以及人们的行为举止。

2,善于记录。这也是创作的素材积累过程。把你所观察和看到的记录的越详细越好,可以作为今后创作的素材,特别是有异样的事物,如:雨雪天,大雾天,,,,以及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3,以景写境 。就是以风景写心境,用不同的风景刻画不同的心情,才能较好的达到意境结合,充分体现诗的内涵和魅力。

4,主题的选择。就是在写之前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如:心情郁闷用一些阴天的景色,心情开朗用一些艳阳天的景色,当然也可以有反差。

5,韵的选择。初学者应尽量找诸如an ang ai u等宽韵做韵比较容易一些,因为这些韵母的字比较多。当然,我们在熟悉了以后,也可以试试用窄韵做韵。

6,词的应用。这是词汇积累多少的问题。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词汇,特别是些形容词,拟人,比喻,,等等,是诗只运用比较多的手法。

 

                                       ( 东方韵 整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