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陶洁之 文人树盆景以“文人”限定,显然这种艺术载体是表现文人的。何谓文人呢?《辞源》、《汉语辞典》(原名《国语辞典》)都解释为“有文德之人”。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各时代,文人成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代名词。“文人树”的文人,即是指儒家文人。儒家文人的“文德”是什么呢?文是指有学问会做文章;德是指人的为人之道。儒家文人的“德”体现在儒家思想上。 儒家思想(儒学),是孔子创立的思想体系,包括九个方面: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儒学提倡的泛爱众生、博施济众,主张“仁政”,强调“德治”,及“爱国,爱民”的思想,是做人的内在品质,孔子认为是人的修养中的最高境界。 儒家倡导的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敬爱兄长的思想,是“仁”的基础,被奉为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和礼仪,人人必须做到。作为“仁”的重要体现,讲信义,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孔子认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是做人应有的道德品质。 儒家文人,是儒家思想(儒学)培育出的优秀的知识分子,汉以后各代的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都是有儒家文人担当,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表现文人的艺术形式“文人树”,它最基本、突出的特征,古今都是高耸树型,象征文人的文德之高。笔者认为,在高耸树型的前提下,只要作者有意识地去表现文人的思想、品德、风貌,而且在形式上显出一定效果、给人以美感的,都可称“文人树”。至于今人提出的什么雅、秀、清、简、柔等,属于艺术风格范畴,文学艺术的风格和作者的个性不可分。作者个性包含着先天的成分才能和素质,也包含着后天的因素:文化修养和习惯。作者不同的个性,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创造中,就成了艺术品不同的风格,马(远)刚,刘(松年)柔,艺术各有各的个性,不可强求一致,不能用个别人的条条框框去硬性规定什么“法则”或“标准”,来约束作者艺术创造的天才。 有人说,素仁是“文人树”的鼻祖,纯属无稽之谈。“文人树”与素仁盆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一是属儒家文化,以人为本;一是属佛教(禅宗)文化,以佛为本。两种艺术的内涵一是人,一是神。素仁盆景是高僧素仁制作的盆景,出现在上世纪的前半期,而“文人树”的出现远早于素仁盆景。那时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文人树”之类的盆景。 中国盆景文人树的产生,与中国儒家的松柏文化有密切关系。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用松柏来比喻文人君子的节操卓异于常人。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松柏文化作凝练:“士穷见节义,世乱知忠臣”。孔子的这一比喻非常著名,对后世影响极大,松柏成了历代文人学士、墨客骚人的诗文及艺术家的雕刻、绘画等的创作题材。他们赞美松柏精神,以歌颂文人君子为目的。“文人树”盆景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出现的。 大凡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有一个过程,“文人树”的前身就是唐代的“小松”和宋代的“盘松”。 唐代,人们喜欢在园林、庭院栽种小松。所谓小松,不是幼小的松苗,而是形态美观,老而形小的松树,人们还予以造型。诗人李贺《五粒小松歌》云:“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可见那时对小松已进行修剪加工。小松有高有矮,有曲有直。一些高耸挺拔有造型的小松,不就是当时地栽(不排除有盆栽)的“文人树”吗?我们有理由说,唐代的小松是中国盆景“文人树”的雏形。 再说宋代的“盘松”。它是中国盆景“文人树”造型的依据,特别是枝片的盘扎,与“盘松”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什么是“盘松”呢?松老久为空气所压枝成盘状,称盘松。这是松树的一大奇观。宋代朝野上下,人们对盘松的栽培、鉴赏成了风气,连皇帝对盘松都十分青睐,这在文人周必大的著作中有记载,记载宋徽宗、宋孝宗都写过赞美盘松的文章。 周必大是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进士,为官清正,历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一生著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他在《玉堂杂记》中写道:“春桃盘松,其详不可得而知也,尝见御制《盘松赞》墨本云:‘天赐瑞木,得自嵚岑。枝蟠数万,干不倍寻。怒腾云势,静奏琴音’”。 这里对孝宗《盘松赞》的文字作解读。 嵚岑(qincén)----形容山高,今写作嵚崟(yín) 寻----宋代计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不倍寻”即不足两寻。宋时一尺合31.68cm,略小于今天一市尺的长度。 怒----奋发。 静----指“静女”,古文中谓纯美安详之女子。 用现代汉语试译如下: “上天赐给的这棵祥瑞之松,从高山上取得。蟠曲的松枝数以万计,松干高不足五米。盘松的松盘,势如奋发向上腾起的绿云,(清风吹拂)发出像静女弹奏的美妙琴声。” 在南宋这个特殊的年代,中国文人树盆景诞生了。有据可考者,南宋大文人王十朋是莳养文人树盆景的一个典型人物。 王十朋于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中状元,历事高宗、孝宗两朝,历任饶、夔、湖、泉诸州知府,累官太子詹事,龙图阁学士。一生著作甚丰。他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儒家学者,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可说是封建时代的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 王十朋是位盆景爱好者,朋友从山野挖一松树送给他,他十分喜爱,整修后栽种于盆盎,为此写一篇《岩松记》以记之。全文抄录如下: “友人以岩松至梅溪者,异质丛生,根衔拳石,茂焉非枯,森焉非乔柏叶,松身气象耸焉,藏参天覆地之意于盈握间,亦草木之英奇者。余颇爱之,植以瓦盆,置之小室。” 解读如下: 梅溪----王十朋号。 异质----异,奇;质,物体,指松树。 枯----槁、凋。 森----盛、繁密。 气象----犹气概。 握----这里是量词。一握即今所谓一把。 英奇----形容人杰出、优异,才智过人。多指才德出众。 试译如下: “朋友送给我一棵岩松,天下奇松之美,全都从这棵树生出。根抱拳石,针叶青翠茂盛岁寒不凋,而且繁密不同于柏叶。松身耸立,气概高昂,藏参天覆地之意在一掌间,也是草木中非凡出众的了。我很喜爱它,栽植互盆中,放在小屋内。” 这段文字写他“颇爱”这一盆景松的原因,写得十分生动。但作者不是单纯写树,而是以树比人。写盆景松凌冬不凋,借以抒发他“世乱知忠臣”,关心人民疾苦,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爱民情怀。写盆景松松身耸立,气概高昂,这是在比喻文人君子的高风劲节、风范高洁,以及知难而为的昂扬向上的精神。“英奇”本是用于写人,这里写树,明显看出它的象征意义,是在赞美文人君子的才德出众。王十朋莳养的松树盆景是一件由文人莳养的地地道道的文人树盆景。 在王十朋稍后,生活在光宗、宁宗两朝的著名画家刘松年,所画《十八学士图》中,绘有一松树文人树盆景。该画因年代久远,画面有点模糊,但所画文人树的模样还依稀可见,只见盆景松身高耸,稍有弯曲,八九松枝枝盘参差排列,层叠有序,两三盘枝约略下垂,一副古盘松形态栩栩如生。刘松年笔下的文人树盆景虽是画作,带有一点自己画树的风格,但它如实地反映了中国文人树盆景发展的时代性。画面所反映的盆景文人树不是自然风貌,而是艺术家根据自然盘松进行创作的文人树盆景,表现的是艺术美。高耸的树干拗节明显,以表文人高风峻节;枝盘排列虚实相生,章法有度;风格简约、高雅、古朴,充分表现了文人的风貌。这些特点说明南宋盆景艺术家对松树文人树盆景的创作已达到很高的水准。 南宋时代是中国盆景艺术发展的高潮期,包括“文人树”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盆景都出现了。莳养人数之多,技艺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这里单说“文人树”,它的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小松”和“盘松”为“文人树”的造型提供依据和借鉴;二是江南富庶,钱塘自古繁华,为盆景艺术的高度发展及“文人树”的出现提供了经济基础;三是南宋社会使然。此话怎讲?金兵南下,中原沦陷,宋王朝迁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南宋民族危机严重,广大人民坚决要求抗战,而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只希望通过对女贞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偷安。在生死、存亡之秋,抗金爱国成为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成了打击投降派、力主报仇雪耻的直接武器,出现了许多爱国诗人、词人、散文家。在此之际,一些爱国的儒家知识分子和盆景艺术家,为表现文人“士穷见节义,世乱知忠臣”的高风亮节及对祖国忠贞不二的节操,松柏“文人树”就成了最好的形式,于是“文人树”就应时诞生了。“文人树”可以说是南宋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9年灭了南宋,征服了全中国。元统治者文治极差,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蒙古人是统治者,汉民族人民处于社会底层。统治者穷奢极侈和官吏的贪暴,人民生活陷入悲惨的境地。人分十等,汉民族知识分子更是受到歧视,排名第九位,成了名副其实的“臭老九”,没有闲情逸趣莳养盆景。有元一代,几乎没有文人创作文人树盆景的记载,但散见于各种图书插图中有文人树盆景的图绘,我认为它反应的是民间艺人对文人树盆景学样制作的状况。可有一点值得注意,插图中出现了杂木类文人树盆景,这也是元代盆景艺术现实的反映。总的说,元代社会不安定,经济落后,盆景(包括“文人树”)艺术没有太大发展。 明清两代是盆景艺术发展的成熟期。单就文人树盆景来说,其创作已不是单单的文人,民间艺人及一般盆景爱好者已经普遍制作“文人树”形式的盆景。文人树盆景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文人画的影响,从画中各种树貌得到启发,甚至模仿著名画家的画意制作文人树盆景,出现了各种风格,多种多样树相“文人树”的制作。 既是根据或模仿文人画画意制作“文人树”,其制作必须像某一画家画作的风貌,否则该盆景作品与某文人画毫无关系。我们看到文人画中的主树都是耸立型,或是斜干长木,几乎没有像盆景类型中,曲干矮桩的树相(画中远景丛生小树另当别论)。模仿文人画的“文人树”作品,不论体量大小,给人的视觉感受必须是高耸或自然乔木状态的树相,这在现存的资料中得到证实。 明代高濂(1573—1620)《高子盆景说》记载:“最古雅者品以天目松为第一……结为马远之‘欹斜诘曲’、郭熙之‘露顶攫拿’、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子昭之‘拖拽轩翥’等状,载以佳器,槎牙可观,他树蟠结,无出此制。”文中盛子昭即盛懋,子昭为其字,元代著名画家。其他三人均为宋代著名画家。 图一:马远“画松法” 马远,南宋画家,与刘松年、李唐、夏珪并称“南宋四大家”。光宗、宁宗两朝为画院待诏,画山水、人物、花鸟, 为院中独步。马远画树用笔简要多姿,树叶常用“夹叶”。树干用焦墨,瘦硬如屈铁,多横斜屈曲之态。今人谈起盆景文人树与文人画的关系时,多举《芥子园画传》中“马远画松法”的图例(见图一)。该图绘虽不是马远所作,但基本上画出了马远画树的风格特点。现将马氏存留的遗作《岁寒三友图》以示读者(见图二),并略作解读。该图的题识为:“缬朵铺枝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飘萧。竹梅解道同为友,可任孤松独后凋。”题识已说得很清楚了,此图以松、竹、梅喻文人气节,颂扬不附权势,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品德。“孤松独后凋”,用典取自《论语》,是在比喻文人君子节操卓异于常人。 图二:马远《岁寒三友图》 该画画面的乔松,表现了“欹斜诘曲”的特点。明代艺人能模仿画意造景,实属不易,没有绝技绝活是做不到的。 郭熙是北宋山水画大家,理论家。著有《林泉高致》,提出绘画“三远”法,对中国画有深远影响。《宣和画谱》中说他“能抒发胸臆,作长松巨木。”画树用草书笔法,多写瘦树虬枝,势如“抓捕”。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见图三),画中绘深秋清旷之景,笔势雄健,枝如“蟹爪”,石似“卷云”,神韵独绝。虬枝动感跃然纸上,充分表现出“露顶攫拿”的风格特点。攫,用爪捕取;拿,捕捉。这是说树端突出裸露,枝爪形似猛禽捕捉猎物一样。 图三:郭熙《窠石平原图》 刘松年擅画高耸直干松树,如辽宁博物馆藏其《秋窗读书图》(见图四)。画中两株松树高耸挺拔,枝叶层叠下垂(偃亚层叠)。树下屋舍中,主人坐在窗下读书。树和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儒家文人的高风亮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当年杭州盆景艺人模仿刘松年的画风画意制作出的盆景,不就是今天说的“文人树”吗? 说到盛子昭,他画树的风格特点是“拖曳轩翥。”拖曳,牵引,托起;轩翥,高飞,高举的样子。这是说盛懋画树是将树画得高高耸起,气宇轩昂。当年杭州人模仿其“拖曳轩翥”画风制作的文人树盆景,今人某些“文人树”风格与之一脉相承。 图四:刘松年《秋窗读书图》 此松天目孙,嵯峨类其祖。 中顶秀擎云,犹堪坐巢父。 诗的一、二两句说的是天目盆松是天目山的孙子,它那高耸挺立的姿态与他的祖宗相似。“嵯峨”本是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天目松的高耸挺拔。第三句用“夸张”修辞说盆松顶端高高擎起彩云,极言其高。“秀”,这里是高、高出的意思(别例见李白《庐山谣》诗)。第四句是诗之主旨,以松喻人,将盆松比做巢父。“巢父”,尧时高士,隐居山东聊城。传说尧找到巢父,说要让位给他,巢父坚决不接受,并以为尧的话脏了他的耳朵,于是到河边洗耳。巢父虽未建帝业,没有作为,但在他身上氤氲着一种至美至洁的文化气韵,被历代高人吉士、贤达俊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人陈继儒笔下赞美的盆景文人树,以树比人,情景交融,表现出这一文人制作的文人树盆景深邃的意境。这是有据可查的明代出现的一盆纯真至美的文人树盆景。 有文字记载,明代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朱三松,聪明好学,通文墨,喜作盆景,成就斐然,名闻遐迩。嘉定文人陆廷灿《南村随笔》中说:“邑人朱三松,模仿名人图绘,择花树修剪,奇秀苍古,具虬龙百尺之势……栽以佳器,伴以白石,列之机案间,或北苑、或河阳、或大痴、或云林,俨然置身长林深壑中。”引文中的“北苑”,为南唐画家董源的字,“河阳”为南宋画家李唐的号,“大痴”为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号,“云林”为元代画家倪瓒的号。现分别列举两位画家的画作解读。 先看倪瓒《六君子图》(见图五)。这幅画,画家借助物象和富于个性的笔墨,抒发自我情怀。以枯笔绘制了六棵疏木,象征六君子,借以赞美儒家文人。江上远峦以干笔皴擦,给人一种空濛之感,带有一丝禅意,表达了文人恬淡的情操。纵观六棵树,构图十分巧妙,疏密聚散,恰到好处;布局虚实相生,气韵生动。如把每一棵树分开来看,又都不失完整,个个现出勃勃生机。更是用枯笔技法,显出淡雅韵致,这就充分表现出文人的儒雅风度。当年朱三松模仿倪瓒画中文人树制作盆景,是会对其画意参透无疑。我们看到倪瓒遗留下来的画作,如《幽涧寒松图》、《雨后空林图》、《容膝斋图》等,每幅画中所画文人树,都是制作文人树盆景的范本。 图五:倪瓒《六君子图》 图六:黄公望《丹崖玉树图》 再看黄公望《丹崖玉树图》(见图六),画面左下方有一颗高挺的松树。矗立在众树之上,生机盎然,气势雄秀。文人画家喜画高耸的松柏,意在以物喻人,拿松柏的品格来比喻文人的品格。显而易见,画题中“玉树”即是指画中这颗矗立在众树之上的松树。借它凌寒不凋,坚贞劲节的特点来喻儒家文人的高尚品德,节操卓异于常人。黄公望传世画作中的这棵形神兼备的松树,从形态和技法上看,他的传世佳作中,包括《富春山居图》在内,所画树木都不在它之上。可以想象当年朱三松定会仿此画意制作过文人树盆景。 关于文人树的记载,清朝苏州文人沈复《浮生六记》中写他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参观绩溪仁里庙会时,看到庙院内展览的黄山松盆景高耸挺拔,苍老古朴,令他大为惊奇。看来这庙会所展的黄山松盆景就是今天说的“文人树”。 民国期间,有关文人树的记载,在民国十九年(1930)周宗璜、刘振书合著的《木本花卉栽培法》中可寻。该书对盆景进行了分类,在“单干”一项中写道:“单干即一干之直立者,其旁不另植他干或树,如广野之中,一本直立,虽少屈曲之趣,然姿势挺拔,令人观之气壮。”该文述说的单干盆树之形貌,就是指作者当时的盆景文人树,现在某些“文人树”形态与之类似。 中国古代、近代对盆景都未进行分类,民国期间才有人进行简单分类,而“文人树”榜上无名,直到二十世纪的中叶民间才出现“文人树”的名称。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我国盆景界进行了细致具体的分类,分为三大类,十五式,可是“文人树”仍是名落孙山外。文人树盆景长期有形无名,其原因我以为它只是盆景的一种造型,又没有固定的形式,既不好归类,又难于入式。我们只好将“文人树”作为另类看待。 中国文人树盆景的历史渊源流长,起源于我们民族儒家的松柏文化。它的出现,不迟于南宋初年,至今有九百年的历史。文人树盆景起始于文人用松柏制作,发展到文人同民间艺人及一般盆景爱好者,以松柏、杂木兼用制作。它受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发展道路曲折。在发展过程中,受文人画影响很大,形态各异,风格多样。 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兴造“文人树”之风,至今复兴之势如火如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令人欢欣鼓舞。不过近些年来,“文人树”制作良莠不齐,出现世俗化倾向,又不免令人担忧。关于这一点,笔者将有另文论述。 作者简介:陶洁之,1934年生,安徽省太和县人,早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从教40年,太和一中高级教师。所学中国语言文学外,亦善美学,师承徽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现为安徽省阜阳市洁正园园主。自幼喜爱盆景艺术,继承徽派雅士盆景艺术传统,力主创新,盆景作品也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喜盆景理论研究,曾发表过多篇盆景优秀论文。这位80多岁的老人一直塑造着这种神奇之美。2004年,安徽省园林协会授予陶洁之“安徽省盆景大师”荣誉称号。 (编辑:胡光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