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盆景文人树溯源(三)

 眼镜老猪猪侠 2021-09-17

作者:陶洁之

该画画面的乔松,表现了“欹斜诘曲“的特点。明代艺人能模仿画意造景,实属不易,没有绝技绝活是做不到的。郭熙是北宋山水通大家,理论家。著有《林泉高致),提出绘画“三远“法,对中国画有深远影响。《宜和画谱》中说他“能抒发胸腹,作长松巨木。”画树用草书笔法,多写瘦树虬枝,势如“抓捕“。例如北京故官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画中绘深秋清旷之景,笔势雄健,枝如“蟹爪“,石似“卷云',神韵独绝。虬枝动感跃然纸上,充分表现出“露顶拿'的风格特点。樱,用爪捕取:拿,捕捉。这是说树端突出裸露,枝爪形似猛禽捕捉猎物一样。

刘松年画高耸直干松树,如辽宁博物馆藏其<秋窗读书图》画中两株松树高耸挺拔,枝叶层叠下垂(偃亚层叠)。树下屋舍中,主人坐在窗下读书。树和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儒家文人的高风亮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当年杭州盆景艺人模仿刘松年的画风画意制作出的盆景,不就是今天说的“文人树“吗?说到盛子昭,他画树的风格特点是“拖曳轩病'。拖曳,牵引,托起;轩腐,高飞,高举的样子。

这是说盛懋画树是将树画得高高耸起,气宇轩昂。当年杭州人模仿其“拖曳轩“画风制作的文人树盆景,今人某些“文人树”风格与之一脉相承。有关天目松制作文人树盆景的记载,另有资料是比高濂年长十五岁的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1558-1639)写的一首天目盆松诗:此松天目孙,嗟峨类其祖。中顶秀擎云,犹堪坐巢父。诗的一、二两句说的是天目盆松是天目山的孙子,它那高耸挺立的姿态与他的祖宗相似。

“峨”本是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天目松的高耸挺拔。第三句用“夸张'修辞说盆松顶端高高擎起彩云,极言其高。“秀',这里是高、高出的意思(别例见李白《庐山谣》诗)。第四句是诗之主旨,以松喻人,将盆松比做巢父。“巢父',尧时高士,隐居山东聊城。传说尧找到巢父,说要让位给他,巢父坚决不接受,并以为尧的话脏了他的耳朵,于是到河边洗耳。巢父虽未建帝业,没有作为,但在他身上氤氲着一种至美至洁的文化气韵,被历代高人吉士、贤达俊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人陈继儒笔下赞美的盆景文人树,以树比人,情景交融,表现出这一文人制作的文人树盆景深邃的意境。这是有据可查的明代出现的一盆纯真至美的文人树盆景。有文字记载,明代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朱三松,聪明好学,通文墨,喜作盆景,成就斐然,名闻退迩。嘉定文人陆廷灿(南村随笔)中说:邑人朱三松,模仿名人图绘,择花树修剪,奇秀苍古,具虬龙百尺之势……栽以佳器,伴以白石,列之机案间,或北苑、或河阳、或大痴、或云林,俨然置身长林深中。“引文中的“北苑”,为南唐画家董源的字,河阳”为南宋画家李唐的号,大痴”为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号,“云林”为元代画家倪瓒的号。现分别列举两位画家的画作解读。

先看倪琳《六君子图)(见图五)。这幅画,画家借助物象和富于个性的笔墨,抒发自我情怀。以枯笔绘制了六棵木,象征六君子,惜以赞美儒家文人。江上远峦以干笔妓擦,给人一种空濛之感,带有一丝禅意,表达了文人恬淡的情操。纵观六棵树,构图十分巧妙,疏密聚散,恰到好处:布局虚实相生,气韵生动。如把每一棵树分开来看,又都不失完整,个个现出勃勃生机。

更是用枯笔技法,显出淡雅韵致,这就充分表现出文人的儒雅风度。当年朱三松模仿倪画中文人树制作盆景,是会对其画意参透无疑。我们看到倪瑙退留下来的画作,如《幽洞寒松图》《雨后空林图)、《容膝斋图)等,每幅画中所画文人树,都是制作文人树盆景的范本。

再看黄公望《丹玉树图》(见图六),画面左下方有一颗高挺的松树。晶立在众树之上,生机盎然,气势雄秀。文人画家喜画高耸的松柏,意在以物喻人,拿松柏的品格来比文人的品格。显而易见,画题中“玉树“即是指画中这颗矗立在众树之上的松树。

借它凌寒不凋,坚贞劲节的特点来喻儒家文人的高尚品德,节操卓异于常人。黄公望传世画作中的这棵形神兼备的松树,从形态和技法上看,他的传世佳作中,包括《富春山居图》在内,所画树木都不在它之上。可以想象当年朱三松定会仿此画意制作过文人树盆景。关于文人树的记载,清朝苏州文人沈复《浮生六记》中写他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参观绩溪仁里庙会时,看到庙院内展览的黄山松盆景高耸挺拔,苍老古朴,令他大为惊奇。看来这庙会所展的黄山松盆景就是今天说的“文人树“。

民国期间,有关文人树的记载,在民国十九年(1930)周宗璜、刘振书合著的(木本花卉栽培法》中可寻。该书对盆景进行了分类,在“单干“一项中写道:“单干即一干之直立者,其旁不另植他干或树,如广野之中,一本直立,虽少屈曲之趣,然姿势挺拔,令人观之气壮。*该文述说的单干盆树之形貌,就是指作者当时的盆景文人树,现在某些“文人树“形态与之类似。

中国古代、近代对盆景都未进行分类,民国期间才有人进行简单分类,而“文人树“榜上无名,直到二十世纪的中叶民间才出现“文人树”的名称。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我国盆景界进行了细致具体的分类,分为三大类,十五式,可是“文人树“仍是名落孙山外。文人树盆景长期有形无名,其原因我以为它只是盆景的一种造型,又没有固定的形式,既不好归类,又难于入式。我们只好将“文人树作为另类看待。

中国文人树盆景的历史渊源流长,起源于我们民族儒家的松柏文化。它的出现,不迟于南宋初年,至今有九百年的历史。

文人树盆景起始于文人用松柏制作,发展到文人同民间艺人及一般盆景爱好者,以松柏、杂木兼用制作。它受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发展道路曲折。在发展过程中,受文人画影响很大,形态各异,风格多样。

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兴造“文人树*之风,至今复兴之势如火如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令人欢欣鼓舞。不过近些年来,“文人树”制作良莠不齐,出现世俗化倾向,又不免令人担忧。关于这一点,笔者将有另文论述。

Image

2019年1月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