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在古代是用于护城防御的建筑,也是一个城市界限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部分的老城墙已消逝在历史尘烟中,幸存下来的古城墙弥足珍贵,成为一个城市中最宝贵的遗产。 (心目中的古城墙) 今天,小编就带您一起去探寻普宁辖区内最后的古城墙——位于洪阳镇西水关的古城墙! 普宁古城墙历史 明万历三年(1575年),知县刘钝于厚屿(今洪阳)营建县城。 明万历十年(1582年)开始建城墙,城墙高约6.8米,周长2331米,雉堞740个,门共四座,分别称为“凝和”、“迎薰”、“阜财”、“拱极”,其上都有城楼。同年,又环城浚溪为濠。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洪阳县城建成,普宁县治搬迁至洪阳,开启了洪阳作为普宁县城的历史。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部将率兵攻破普宁城,将城墙夷为平地,并拆卸官署、学宫瓦木运往揭阳城固防。 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县张如榜督民夫将城墙修砌如旧。 最后的古城墙在哪里? 普宁古城墙历经明、清,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之久,大部分的城墙已消逝在历史尘烟中。如今保留下来的这一小段残缺的古城墙基,可谓弥足珍贵。 仅存的一小段遗址现位于洪阳镇西村水关附近。站在水泥路上,你完全不知道路下这段竟然是古城墙的城基。在这段古城基附近有一条沟渠,这就普宁”西水关“遗址。 如今,这小段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残缺城墙上生长着苔藓、杂木等,更是充满岁月的沧桑感,向世人诉说着它曾经的历史!记录了普宁的一段历史,更传承了普宁的文脉,普宁的记忆! 来源:洪阳生活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