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专注也会害了你!早知道不吃亏

 博采简纳 2019-01-28
其实!专注也会害了你!早知道不吃亏
方法铺子
一个行走于世的思考者;专注提供高价值原创内容!
关注

你有没有发现——

一心想着挣钱,却总是挣不到大钱?

穷人想脱离贫穷,感觉比什么都难?

工作越忙碌,就越是出错?

越埋头工作,视野越短浅?

没错,我们正专注地挣钱、工作,确实既上进又值得的肯定,然而我们的专注却很有可能让我们掉进“专注陷阱”里,难以自拔。

《老子·五十八章》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事没有绝对的美丑曲直,你一旦陷入一个“不拐弯”的通道里,就会出现问题,自损其中。

焦虑

首先,我们先看看专注对我们的巨大影响。

有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请实验对象在午饭的时候去往实验室,实验对象分两组:一组大快朵颐,吃的饱饱的;一组忍饥挨饿,啥也不能吃。

接下来,这两组实验对象要执行一个“小任务”——就是盯着屏幕看一闪而过的字(都是一两个字),目的就是准确认出这些字。因为转瞬即逝的字体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太短(只有一秒的1/3,即33毫秒),所以实验对象想轻易地辨识出相似的字非常不容易,例如当出现“往”字时,实验对象就十有八九说出“住”字。成绩以认识的准确数多少来定。

想必你会认为饥肠辘辘的那一组应该成绩比较差,因为他们没有吃饭,肚子里咕噜噜的应该难以集中注意力。然而结果却令人想不到,忍饥挨饿的那一组和吃饱喝足的那一组所获得的成绩一样出色。

尤为一提的是,在食物领域的词汇上,饿肚子的对象要比饱餐后的对象认的更快、更好,例如他们能更快更准地认出“蛋糕”、“汉堡”等词儿。这个实验证明了当某个想法不断在我们的脑海中盘旋时,我们对与此想法相关的事物更加敏感。所以可以看出:专注已经俘获了这些饿肚子的大脑。

此外,还有一项让穷困儿童估计硬币大小的游戏,也颇有意思。研究者找来从1分到5角的各种硬币,先不让穷人家的孩子去看,全凭记忆去“估量”,结果显示这些孩子们会明显高估硬币的尺寸,硬币一下子“大了不少”,尤其是最大的五角硬币被估摸的最为扭曲,尺寸大的“吓人”。当然你有可能认为这些孩子们不善于记住物体的大小,于是实验中把硬币统统摆在了孩子们的眼前,这样就能更直观和简单了,可是这些贫困儿童估量的尺寸比之前的误差更大,可见,比起记忆中的抽象硬币,真正的硬币唤起了更强的注意力,也俘获了穷困儿童的大脑。

我们都在提倡“专注”,都在学习“专注”,因为专注会产生“红利”,会让我们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成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资源上、会让我们避开各种干扰和诱惑。当时间所剩不多时,我们会尽量充分地利用余下的每一天;当经济拮据时,我们会想方设法不乱花每一分钱·····

然而专注也会让我们掉进某些“陷阱中”,比如视野狭窄陷阱。畅销书《稀缺》提出了一个管窥(tunneling)的概念,所谓管窥就是专注于某一件事物,就意味着忽视其他的事物。也就是说人们的视野会因为过度的专注而变得狭窄,只能看到少量的事物而无法看到更多的事物。因此专注很有可能会导致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让我们看不到更大更重要的东西,例如危机和机遇。

专注

举例来说,贫穷状态下,你会为了生存想方设法去挣钱,应该坚持的梦想就很有可能半途而废;忙碌状态下,你会为了工作加班熬夜,应该注意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安逸状态下,你沉醉于国企的稳定和铁饭碗,应该努力的精气神却早早萎靡。

就像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对摄影技术的看法:“摄影就是将景物装入框内,而框入一些东西就意味着其他景物会被排除在外。

另外专注也很有可能削弱我们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专注于一个“世界”里,我们就习惯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而对万千事物的运行路径就会失去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而导致草率决策或鲁莽行为。例如当你一心想要发财的时候,就容易丧失冷静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就有可能掉进网络传销、金融诈骗等陷阱。

那么该如何避免因为“专注”而让自己变得视野狭窄和认知能力降低呢?

1、拥有探究式思维

所谓探究是指探索研究。

宋代大文豪苏轼《寄周安孺茶》有诗:“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颇熟。”;巴金在《化雪的日子》里说道:“我想把原因探究出来。”

在这里,铺长要聊的探究不只是对学问的探索研究,更多的是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一旦发现有价值、有机会的点,就深入其中,然后探究是否对自己有益,以及是否对未来有益。

这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如果你还是老眼光、老观念,尤其是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潇洒得瑟,两耳不闻窗外事就极有可能被这个世界“斩于马下”,毫无还手之力。

你会发现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洞察和探究,对于自己多么重要。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不论企业还是个人,抓住一个机遇点就极有可能让自己腾空万里,BAT(互联网巨头)如此、罗振宇(知识付费)如此、冯提莫(网红经济)亦如此。然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前提,就是拥有一个不轻视、不闭塞、探究新鲜事物的心理。

所以当你专注你的工作和事业时,切莫忽视掉各种新鲜事物,它们也许就是你的翱翔之翼。

打开

2、不做木偶人

独立思考是这些年频繁出现的词儿,之所以如此,正是人类整体社会的一个反映。电子产品五花八门、互联网不断“神奇”,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和“有趣”,所以各种碎片化的知识、咋咋呼呼的观点、人云亦云的事件牢牢占据了我们的大脑,我们变得像行尸走肉,像活着的僵尸。不信,你去看看只要有一个人挑头,许多人就会不辨是非的在网上破口大骂,当真相大白后各个却没了身影。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工作和生活的行为模式跟昨天、前天、甚至3年前都一模一样。杜克大学研究表明:在人们每天的行为中,有40%是毫无意识的,也就是像个木偶一样被习惯所牵引。

想一想,如果你的习惯是沉迷于手机、是得过且过似的庸庸碌碌,那是多么的可怕?

铺长非常认同查理·琼斯说的这句话:除非你改变了交往的人和所读的书,否则5年后的你与现在一模一样。

所以如果你暂时进不了更高层次的圈子,那就多多读书吧,这是最廉价的通向“贵族”的通道,也是增强你独立思考能力的最重要途径。

好了,如果你意识到这点,请每天给自己一些时间(比如早起后的二十分钟或者半小时),安静地闭上眼睛,让大脑反省、反思你的世界和外部的世界,久而久之一定会大有裨益。很多大佬们都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多次离开城市而呆在乡下老宅里,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读书和思考,目的就是为了脱离琐碎冗余之事,而去思考未来、思考最重要的事情。

思考

3、锁定最重要之事

有一个不争事实是:除了极少数的事物,这个世界几乎一切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毫无价值的。

正如约翰·麦克斯韦尔所写:“几乎一切事情的次要性再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了二八定律(也叫帕累托法则)。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次要的则占据80%。对于绝大多数事情来说,结果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这个规律随处可见。所以对你来说,你一定要找到最重要的事情,能够为你在未来产生最大的价值,然后调遣最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其中,你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巨大突破。

畅销书《每周工作4小时》有个观点:每天要完成的重要事情永远不要超过2件!即使所有事情都非常重要,也最好不要超过2件。如果像大多数人那样陷身于一大堆看上去很重要的事情里面,你就会严重浪费时间和精力,最后精疲力尽得不偿失。所以请试着认真考虑每一件事情,然后问自己:“如果这是我今天惟一要做之事,我会对今天满意吗?”

另外,你可以剥离出那些看上去重要之事,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不做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它值得我推迟重要事情来做它吗?”

所以利用“专注”,瞄准最重要的事情才是正确之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