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卡拉马佐夫兄弟》(一)

 王天神 2019-01-28

冥冥之中的安排

好像开始追求一些东西的时候,会慢慢发现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这可能与成长到某个阶段所需要知道接触的东西有关。

上面这段话怎么讲呢?这半年的时间,我首先读了几本关于路易斯·康及其建筑作品的书,前半段读的时候很苦恼,不明白他为何这样去做,也不明白他说的有点玄乎的话是什么意思。直到书快要结尾的时候,我在那天晚上好像是被他点拨了一下。从那之后,我心中就认为他是真正的建筑大师,因为他在设计建筑的时候所思考的问题不止是停留在建筑本身上了,他有一个在建筑本身的高度之上的统一全局,一以贯之的思想内核。更简单的说,我认为他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上升到了哲学的层次。(关于路易斯·康的问题,可能非建筑学专业的同志们不感兴趣,单纯谈论康与他的建筑会有很多要说的,而且对这篇文章来说也偏题了,综上所述,暂且放下不谈。)这是其一。

其二,因为康的建筑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哲学对其它学科的影响,所以决定了解一些关于哲学的知识,苦于不知该从何处下手,那就决定先从哲学史看起吧,读了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还没有读完,现在停留在了康德那里,但是早已觉得收获颇丰。

其三,抽空看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几部重要的电影作品,最先接触他的电影还是《蓝》,《白》,《红》,但是当初看这三部电影的动机,我实在是想不起来了,之后因为迷恋《红》的女主角伊莲娜·雅各布的盛世美颜,又看了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之后又看完了他的《十诫》。看《十诫》的过程让我感到十分累,看严肃的作品,累是常态。因为电影(或者说是当初在电视上播放的十集电视剧)每一分钟都是让我窒息的感觉(关于这几部电影本身的内容,以后有机会再聊,因为如果谈到每一部的具体内容,也是偏题了,而且会让我扯出很长很长的文字)。

《红》中的伊莲娜·雅各布

我为什么要说这三点呢?因为在我看来这三点是有很强的共性的,即他们都是基于哲学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而且,我相信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是更多更烈的。

来自遥远北方的气质

首先,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他们都是斯拉夫人,基耶斯洛夫斯基来自波兰,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自俄国。

如果总结的的话,我可以称之为“来自遥远北方的气质”。他们都对讨论现实主义与人性的问题情有独钟。甚至这种气质渗透到了这片地区的方方面面。

每当看到纪录片或者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拍摄到的城市:阴霾的天空下矗立在莽原上的建筑突兀又真实,好像一切都是灰灰的冷色调,虽然城市中不乏暖色的建筑,但是却感觉不到活力,这些暖色的建筑对于整个城市来说好像就是忧郁的孤芳自赏。就像那里的人们,从来都不苟言笑

绘画亦是如此,大家在课本上都学过: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现实主义的手法,苍茫,绝望,但又好像充满力量。

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音乐呢?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完美地诠释了芭蕾舞的优雅之美,但是它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一样,波澜壮阔的感觉就像上帝视角俯瞰西伯利亚的莽原,但是其中却有渗透着忧郁,有种阴天时冷风袭面顶风而行的感觉,风不大,但是足以让人保持清醒。如果你没听过前两者但又想知道这种冷风袭面的感觉,听一听朴树的《白桦林》就知道了。

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气质,但是这样的就事论事是很难说明白而且很难理解的,所以还是通过更具体的东西来呈现吧。好,进入正题。

生平

最初接触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因为有人说:中国的文青都读村上春树,米兰·昆德拉,而美国的文青都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被他人还称为文青的我来说,就是想瞧一瞧美国文青们的偶像是什么样子的。对,动机就是这么简单。

陀思妥耶夫斯基,全名为: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人的名字都这样,都很长。这也给阅读俄国小说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但是俄国的人名基本都是这样构成的:A·B·C,A是每个人自己的名,B是父名,简单地说就是让别人知道这个人的父亲是谁,在转述其父亲的名字时,男性一般都是“***维奇”,女性一般都是“***夫娜”,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名是“米哈伊洛维奇”,那么就可以知道他是“米哈伊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子。C就是姓,俄国人的姓也是能够区分某人的性别的,一般男性都是叫“***斯基”或者“***夫”,一般女性是“***娃”(当然有很多不是这样,但是这几种是最有特征的);了解了这一点,对理清俄国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会又很大的帮助。

简单介绍一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不涉及其文学作品的出版时间,仅列出他生命中的重大转折点(在我看来他的生平深刻影响了他之后的创作风格):1821年出生,1881年逝世,活了不到六十岁。

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羊癫疯),9岁时首次发病,之后病魔伴随了他的一生。(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父亲是名医生,家庭并不富裕,16岁丧母,18岁丧父。

年轻时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期间涉猎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21岁时被授予中尉,并从学校顺利毕业。

23岁退伍,开始了自己的习作生涯。

26岁参加反对沙皇统治的革命活动。28岁时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在行刑前才被改判为流放西伯利亚。具体的细节可以去看他的书信集,或者茨威格的著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英雄的瞬间》一文。我认为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了,由于精神上的极大创伤,他的癫痫发作越来越严重。

33岁时被释放,但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兵役,从被流放到服兵役结束,这十年的时间让他有了充分的思考和写作的时间。

39岁返回彼得堡,43岁第一任妻子去世与兄长相继去世。他也被债务缠身濒临破产,他把还债的希望寄予赌博,并自认为掌握了某种赌博的规律,但是次次赌输让他越陷越深。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受制于出版商连载其小说的压迫。情况常常是前一章在邮寄的路上,这一章正在创作,下一张的细节还没来得及构思。

45岁时认识了速记员安娜,安娜之后成为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二人默契配合,他以口述的方式一个月之内完成了《赌徒》。这种写作方式也是他文风粗糙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也恰巧反应了他对其作品通篇把控的超强能力。

52岁创办《作家日记》期刊,逐渐摆脱债务困扰。

58岁时发表了集大成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59岁开始准备写《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

1881年2月9日,他的笔筒掉落在地上,滚到了柜子下面,他在搬动柜子的时候用力过大,导致血管破裂,当天逝世。如此文豪,生于文,死于文,宿命。死后葬于彼得堡。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墓地

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可以总结出几个点:命运的跌宕,贫穷的困扰,病魔的纠缠,以及以上这些练就的才华。

托氏与陀氏

若是讨论起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泰斗级人物,只能选两位的话,那必定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一中国人的观念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人们还是喜欢把两位大师进行比较。很抱歉,我没有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原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我也就仔细的读过《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一部。但是依仗着之前读过的零碎和后人讨论的种种资料,我还是在这里斗胆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哪怕可能是那么的不靠谱。

他们两个是同时代的人,并且互相结识,托氏比陀氏晚出生几年,但是托氏活了83岁,并且一直生活在条件相对优渥的贵族家庭。

我一直持有怀疑态度地相信“面相”或者“骨相论”。就看两者给人印象最深的肖像吧。

列夫·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

从肖像上看出,托氏精神矍铄,目光如炬,俨然一种俯视苍生,审视人间的神态。而陀氏似乎精神上就萎靡了一些,头发稀疏,面容瘦削,一副被打压到底,已无力翻身的穷酸相。从这一点上来讲,托氏的相貌是中国人(其实也可能是全世界的人)更乐于接受的“大师相”或者“帝王相”。而且“列夫”的原意就是狮子。

如果说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两个人的特点,那么我认为托氏是“广度”,陀氏是“深度”。

听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陀氏的作品在中国是不让看的,除了作品本身讨论的问题的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我认为是中国人更喜欢有“广度”的文学作品,或者是说更具“历史感”的小说。

我相信,在中国《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受众面以及故事的普及性,要远比《红楼梦》高。因为前两者都是改编自真实的历史,都有历史长河的沉淀,更具历史感。

虽然《红楼梦》结尾处,宝玉出家时赤脚红袍,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也有宏大的气势,但是整个核心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大观园中。奈何《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开篇便奠定了宏伟的基调。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紧接着之后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水浒传》的第一回也是一百零八星宿散落人间。无不是历史大浪滚滚袭来的感觉。这就是中国人喜欢的广阔宏大。

总结一句,如果想了解时代,那么列夫·托尔斯泰更合适;如果想了解人心,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合适。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