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孔子自己“怕为人师”

 解决人生问题 2019-01-28

5、孔子自己“怕为人师”

【原文】孔子曰:“吾有耻也,吾有鄙也,吾有殆也。幼不能强学,老无以教之,吾耻之。去其故乡,事君而达,卒遇故人,曾无旧言,吾鄙之。与小人处者,吾殆之也。”

孔子曰:“如垤1而进,吾与2之;如丘3而止,吾已4矣。”今学曾未如肬赘,则具5然欲为人师。

【译文】孔子说:“我有羞耻的事,我有可鄙的事,我也有危险的事。我小时候不能强迫我学习,所以到老年时候没有学问教给别人,对此我感到羞耻。离开故乡,去侍奉君主而显达,突然间遇到过去的朋友,竟然失去了故乡的语言,对此我感到可鄙。整日里和小人们相处,我感到危险。”

孔子说:“如小土堆一样堆进,我跟随。如果是空虚的就止步了,我停止跟随。如今有些学人还没有学到学问多出来,就准备想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说明】本节是孔子的自我检讨,同时也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孔子有没有学问教给别人呢?既有也没有,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参见《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盗比於我老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即说明他自己没有多少著作,而他所教给学生的,且是“好古”、“从周”等等。孔子对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等六经文化的整理,只是承续前人的思想,而自己没有创造出另外的新思想。他的“信而好古”,是在研究前人的思想中得出的真信,不是迷信,是经过考证后的“信”。孔子面对着春秋时期的混乱,他不得不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以期能唤醒人们的本质、内在的“仁”心,阻止私有欲望的膨胀,阻止私有制战争的频繁发生,以维护尚存于形式的周王朝。孔子的“好古”,实际上就是重视历史的经验,而对历史经验有了借鉴,才能更好地向前看;有了故旧的经验,才会有新的发挥与发展。换句话说,一个人有了相当的文化、知识,有了底蕴,才能将旧有的、过去了的经验发扬光大。这样的人才能为政,才能有所进步。若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没有过去的经验为底蕴的人,没有以历史为鉴的人,他也就不会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官呢,怎么能为政呢,怎么能有所进步呢?所以孔子认为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经验,比那些声势盛大的公卿还要多。刚刚摆脱了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各国诸侯以及官僚臣吏们,为了满足各自的私欲,拼命扩张土地,捞取财富,榨取人民的血汗,以至于根本不讲修养自己的人生规律,只讲现实,只讲财富。而所学的知识也是只供自己的需求而不管别人,明知道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而不寻求,只顾自己的利益,自己欲望的达到,而不管别人的利益、死活。这样的人越多,社会风气就会越衰败;而社会风气越衰败,国家、民族也就越成问题了。这就是孔子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孔子为什么要忧虑呢?他完全可以不忧虑而可以只顾自己的功名地位财富呀?我们知道,人的生存必须要在有人群的社会中,一个人是无法孤独一人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而在这个有人群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就很重要。处理好这些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每个人所必须要做到的。若是我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全大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也就会分崩离析,最后会形成你争我夺、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的局面而导致人类的灭亡。所以孔子之提倡“仁、义、礼、智、信”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有着崇高的目的的,是为着人类幸福生活而倡导的。这也是孔子“好古”继承周礼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而对改变了的乡音孔子感到可鄙,这表明孔子有一事无成,愧对乡亲父老的感觉,更加说明孔子的谦虚。在身边都是小人而使孔子感到危险的问题上,更加说明孔子对自己进行教育活动不够的一种危机感。教育了许多年,可是有的人还是小人,这使孔子感到悲哀。孔子自己“怕为人师”,因为他深知,为人师表是很重要的,一切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不论是好的、坏的。而有些人却“好为人师”,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殊不知,他那些不妥当的、坏的言行却会同时教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一生的道路。荀子收录了孔子的这些言论,也就说明荀子是赞成这些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