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官喜爱“身后名”,在清代文官中最高规格的谥号是什么?

 ymzxshy 2019-01-28


中国历史有对人物“盖棺论定”的传统,对死者赐予“谥号”即是一例。古代帝王、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功业与品行给予称号,褒贬善恶,以寄哀思,称为“谥号”。谥号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就有流传,如“周穆王”的“穆”字即是谥号,“布德执义曰穆”,而周厉王因钳制舆论,弄得天怒人怨而被谥为“厉”,“暴虐无亲曰厉”。先秦古籍《逸周书·谥法解》就是指导官方如何取谥号的工具书。南宋的岳飞因精忠报国,含冤而逝,被追谥“武穆”,后改谥“忠武”;而秦桧则先谥“忠献”,后谥“缪丑”,惩恶扬善,一目了然。

(岳飞,字鹏举,死后追谥“武穆”)

秦始皇曾曾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故秦朝不实行谥号。皇帝则以数字顺序为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但秦后谥法照行不误。历朝历代涌现过许多谥号,而文臣的最高谥号,则毫无疑问当属“文正”一谥,在清代尤其如此。清朝对此谥也把控甚严,不轻易赐予。清朝开国二百六十八年,只有八人获谥“文正”,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下面即简要介绍一下这几位人物:

1、汤斌,是康熙朝著名的理学家,官至工部尚书,为官有行,颇有政声,曾任《明史》总裁。值得注意的是,汤斌生前曾任废太子胤礽的老师,被明珠以“教导无方”参奏,因明珠此行引起民怨,康熙赦免汤斌。汤斌的“文正”谥号也是乾隆所追谥。

2、刘统勋是雍正、乾隆二朝元老,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被乾隆誉为“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卒谥“文正”。民间所说的“刘罗锅”——刘墉即是刘统勋的儿子。

(刘统勋)

3、朱珪是乾隆、嘉庆两朝老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死后赠太傅,谥文正。

4、曾国藩,晚清政治家、理学家,历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因消灭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赠太傅。

(曾国藩著作《曾文正公家书》)

5、李鸿藻,咸丰、同治、光绪三朝老臣,是同治的启蒙老师,官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礼部尚书。

6、孙家鼐,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曾与翁同龢担任光绪帝师,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京师大学堂成立后,曾任第一任管学大臣。

7、杜受田是咸丰帝师,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相传咸丰与恭亲王奕䜣争宠得胜,即是杜亲传秘技。所以,这个文正也很好理解了。

(一代帝师——杜受田)

8、得谥文正最受非议的当属曹振镛(1755—1835年),曹官声不著,功业不高,德行不显,却一生官运亨通。有人问他明步青云之策,他答:“无它,但多磕头、少说话耳!”时人亦多讥诮之,曾有《一剪梅》对其讽刺:“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后世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师”,曹丞相即曹振镛,董太师即与曹同朝为官的董诰,此联即取笑二人大事不决,庸碌无为。

(曹振镛雕像)

文正从国家名器的极致到随意授予,这背后也彰显着清朝的国运衰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