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次科考,均名落孙山,经高人一点拨,六年内官至宰辅

 铁血老枪 2017-10-26 发布于陕西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在古代社会,判断一个官员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其活着时如何,还要看其死后得了一个什么谥号。

官分文武,谥号亦然。文人谥号,首推“文正”,用司马光的话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可见“文正”这一谥号的分量。“文正”难得,仅次于“文正”的谥号就是“文忠”了,明朝中叶的张璁就被谥为“文忠”。

张璁,是明世宗年间的一个文臣,靠着对时局的把握,对皇帝的效忠,短时间内飞黄腾达,仅仅六年时间就从一个不起眼的礼部见习人员,跃居成为“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明史·张璁传》)的实权人物。明朝中叶以来,以尚书兼大学士为内阁长官,官衔一品,是事实上的宰辅。

张璁能混到这一步,有其努力钻营的因素,也在于高人的点拨。

张璁(1475年-1539年),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永嘉人。张璁少好经学,博学多才,对《周礼》《仪礼》《礼记》造诣颇深。十三岁时,张璁就胸怀大志,曾作诗《题族兄便面》,“有个卧龙人,平生尚高洁。手持白羽扇,……清风明月只在动静间,肯使天下苍生苦炎热”,显然是以“卧龙”自诩。

小小年纪,就志向远大,亲朋师友无不对他惊叹。弘治十一年(1498年),张璁乡试中举,时年二十四岁。不过,接下来的近二十年,张璁在科考道路上碰到了一连串的钉子。从弘治十二年(1499年)至正德十二年(1517年),礼部举行七次会试,张璁次次参考,却“七试不第”(《明史·张璁传》)。

屡试不第,张璁万念俱灰,决定凭借举人的功名到吏部去等候派选,好歹混碗饭吃。期间,张璁遇到了一个改变其命运的人,此人名叫萧鸣凤。

萧鸣凤也是浙江人,比张璁小五岁,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官授御史。萧鸣凤此人不简单,曾师从王守仁(王阳明),学文很大,有“萧北斗”之誉。更称奇的是,萧鸣凤“善星术”,能通过占卜推测人事吉凶。见到落魄的张璁后,萧鸣凤对他说了一句话,“从此三载成进士,又三载当骤贵”(《明史·张璁传》)。意思是说,老兄,不要泄气,三年后必中进士,再过三年必飞黄腾达。

萧鸣凤的话外之音,是劝张璁不要气馁,应回乡攻读,不要在这里苦等干熬。萧鸣凤的话,为张璁注入一支强心剂,“璁乃归,正德十六年登第”(《明史·张璁传》)。正德十六年(1521年),张璁中进士,时年四十七岁。

此后,张璁脱掉布衣,开启政治生涯。不久,明武宗暴死,明世宗以堂弟的身份继承皇位,随即就是著名的“大礼仪”事件。整个过程中,张璁虽然只是一名观政(实习政事),没有官职,但坚定地站在世宗这一边,故得到了世宗的好感和信赖。嘉靖三年(1524年)廷杖事件后,“由是璁等势大张。……帝益眷倚璁”(《明史·张璁传》)。当年,萧鸣凤对张璁说的话得到应验。

有了世宗这个强大的靠山,基础打好了,更上层楼很容易。从南京刑部主事(六品),到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一品),张璁仅用了三年。嘉靖八年(1529年),杨一清罢相,张璁升为首辅,真正地位极人臣。就在这一年,时任广东学政的萧鸣凤因殴打肇庆知府被免官,其后半生从此隐居不出。(刘秉光)

七次科考,均名落孙山,经高人一点拨,六年内官至宰辅

七次科考,均名落孙山,经高人一点拨,六年内官至宰辅

七次科考,均名落孙山,经高人一点拨,六年内官至宰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