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数那些对“内部审计”的常见误解

 蜀人泥鳅 2019-01-28

细数那些对“内部审计”的常见误解

Misconception


或许,有许多人对于“内部审计”存有偏见。在其固有印象里,企业的“内部审计岗”基本等同于“养老处”或“闲人聚集地”,造成此类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确实形同虚设,并且无论在审计理论上、审计方法上还是在审计人员的权力及素质上,虽然在奋力追赶,但仍与现在主流的社会审计存有差距。莎士比亚曾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与第三方审计相比,一千个内部审计人员就有一千种内部审计方法。但是,“三流的公司靠能人,二流的公司靠团队,一流的公司靠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环,无论在灵活性方面还是针对性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倘若善加利用,便会起到积极正面的效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下对于“内部审计”的常见误解。


○ 内部审计 = 财务复核

在许多的企业里,内部审计的职责就是对财务部门所记的数据进行二次复核,而这实际上违反了内部审计的原则。以财务为对象,根据审计目标针对财务数据进行核查是内部审计的职能之一,但核查的内容应该是财务部门自身计算并复核后得出的结果,倘若内审部门所核查的内容是自身复核过的结果,那就相当于既充当了“运动员”又充当了“裁判员”,这样一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便会受到影响。而且,审查数据的准确性只是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之一,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及时性、数据的相关性等同样应纳入内部审计的范围。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司治理的需要,内部审计的范围早已不再局限于财务部门。对企业领导任内责任的履行情况、对公司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效益等均可纳入内部审计的范围当中。



内部审计 = 内部控制 ○

为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实现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当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但到目前为止,许多人仍然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混为一谈。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因此,内控建设的过程也是流程再造的过程。在企业的整个运行中,内部控制实际上充当了一个“道路规划者”的角色,只要沿着规划好的道路行驶,便能够达到其想要达成的目标。

   

而内部审计充当的是“裁判员”的角色,其目标是判定运动员有无违规现象,是否沿着预设的道路行驶。因此,内部审计实质上针对的是流程而非内容。但需要明确一点的就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想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许多出现问题的方面实际上在侧面反映了相关工作没有按照预定的流程进行。也就是说,内部审计所依据的判断标准是流程的遵守情况,有些审查出的问题看似是针对内容,而本质上是与具体流程相比照的结果。所以,内审发现的问题相当于是论据,用以判断工作处理是否符合程序,从而对是否符合工作处理流程发表意见。


○ 内部审计 = 挑剔者

公司内部的许多部门都对内审“谈虎色变”,一方面认为内审人员总是在不停地找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加重自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则认为内审部门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利器,其设立便是为了抓各部门的把柄,从而实现制约。但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之前已经提到,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方面的重要一环,而且由于是在公司内部设立,因此对于许多问题实际上比外部审计看得更加深刻透彻,倘若运用得当,便能够给企业带来正面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目前相关的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且各公司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因此确实存在“内部审计部门为领导所用”这种不规范的情况,究其根本还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存在薄弱环节,而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决定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如果内审机构隶属组织内部较高层次或其本身所在领导层次越高,那么独立性和权威性越高,也就越能发挥独立的作用。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规章制度的逐渐完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问题便会得到较大改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将人们对于内部审计的错误认识完全纠正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尽管目前内部审计部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也承担着各种各样的“罪名”,但不可否认的是,内审工作的合理有序进行确实能够帮助实现企业增值。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企业的各部门也应该理性看待内部审计的工作及其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力求在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达到“1+1>2”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