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古论今说盛泽(6)蚕桑教育、蚕神祭祀

 吴越尽说 2019-01-28

沈莹宝

 

蚕桑教育家郑辟疆

 

    盛泽人大都有蚕桑丝绸的情结。丝绸文化熏陶出一代代的盛泽精英,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著名蚕桑教育家、我国现代蚕业奠基人之一的郑辟疆先生。

 

 

郑辟疆,字紫卿,清光绪六年(1880)生于盛泽。祖父为绸商,父业医,不善理财,以至家道中落。家乡浓郁的丝绸文化习俗以及母亲在油灯下熬夜织绸的情景,培育了他对蚕桑丝绸的深厚感情。

先生为清末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第一名考入我国近代第一所培养蚕丝业科技人才的学校——杭州西湖蚕学馆。毕业后留校执教,旋即赴日本留学钻研育桑育蚕。回国后,先在山东青州蚕桑学堂执教。他吸收最新蚕桑科技编写出我国第一部蚕丝教科书。为我国蚕丝教育奠定了基础。民国七年(1918)应黄炎培、史量才之邀赴苏州浒墅关出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自此后,女蚕校虽几经改组,先生一直是该校的校长,直至1969年九十高龄时逝世,前后长达51,为我国教育史上所罕见。建国后,他兼任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和苏州丝绸工学院两校的校长,还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蚕桑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和江苏省蚕桑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先生毕生从事蚕丝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蚕丝技术人才,为应用科学方法改进中国栽桑、养蚕、制种和制丝技术,引进和改革缫丝机具,促进中国蚕业生产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他主张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在校内建蚕种场,扩充蚕种实习,并带领师生走向社会,推广科学养蚕,被誉为“土蚕革命”和“土丝改良运动”。1929,他筹划、支持吴江开弦弓村成立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并拨出学校的全套小丝厂机械设备,支助该社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农民合作丝厂。

数十年来,先生以事业为重,未顾及个人婚姻,直至1950年才在亲友和学生的敦促下,与追随他二十余年的学生和助手费达生喜结良侣。此时郑已七十岁,费亦四十七岁,一时传为佳话。1960年他在耄耋之年还与妻子一起参与研制成D101定纤自动缫丝机,在全国推广。晚年他潜心于学术研究,校释出版了《蚕桑辑要》、《幽风广义》、《广蚕桑说辑补》、《野蚕录》等蚕丝古籍,使我国的传统蚕丝文化得到弘扬。

先生的一生就像一条春蚕,为人民吐尽了丝,然后悄悄地离开人世。他的遗诗中写道:“生存有止境,好比灯油尽。油尽灯自灭,永别无需惜。遗体付火化,灰烬一扫光。寿丧是喜事,大家都欢欣。一生无贡献,未尽人民责。徒餐三百石,无以报农人。”从中可以看到他虚怀若谷,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格。

郑辟疆先生是盛泽的骄做。

 

陆荣光与大谢乡绸业合作社

 

陆荣光,字再云,1899年出生于盛泽区大谢乡塔头浜(今大谢村)。上海复且大学毕业后曾留校任教;北伐战争后,由同乡前辈邵力子举荐,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总干事、交通部会计长等职。

 

 

陆荣光是吴江合作运动的先驱。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潜心研究过合作理论,并在复旦大学试办信用合作社,后来又在家乡努力发展合作事业。他的老家大谢一带织绸的机户很多,机户织成绸匹后,要摇船走十几里水路送到盛泽的庄面去交绸。还难免要受綢行、领投的欺诈和剥削。陆荣光深知机户的苦楚,为了减少产销间的中间环节,以增加机户的收入,推进绸业的发展,立意在家乡创办绸业合作社。他一面多方游说,取得政界、财界人士的支持,一面在乡间宣传鼓动集资,于1936年成立了“无限责任吴江县盛泽区大谢乡绸业运销合作社”,将面广量大却又分散的零星机户组织了起来。

合作社组织严密,设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延聘资深人士主事,还制定了建社章程。合作社在大谢乡各村设点收购绸匹,便于社员就近交售;统一收绸标准,按质论价,手续费仅收绸价的1%,远低于2%4%的领投佣金,并立即兑款付现;对于资金短絀的社员,由合作社出具担保,向银行联系无息或低息贷软。合作社还在盛泽设立营业部,统筹成交及外运业务,后又在上海设办事处,开拓丝绸直接运销。合作社不但方便了社员,降低了成本,还按照章程在年底将利润给社员分红。除此之外,合作社还兼办农仓,办理粮食储藏、抵押业务;开办夜校,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大谢乡绸业合作社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随后,溪南、坛丘、南麻、严墓、张善坝等区乡以及盛泽镇的电机零机户也相继建起了合作社,并联合组成了“吴江县织绸运销合作社联合社”,社址设在盛泽南仲家弄。织绸合作化的推行,迫使盛泽的领投业进行改组,全面降低收佣标准,让所有的机户都受益。然而正当丝绸合作事业蓬勃开展之时却因日军侵华,吴江沦陷而中途天折。

抗战胜利后,陆荣光受命协助组建中央合作金库,任副总经理兼上海信托部经理。在他的倡议下,上海信托部在盛泽设立了分理处,办理合作社借贷、储押、存放业务。他重返故里,号召恢复合作社。在大谢乡合作社的影响下,全县的织绸合作社纷纷复业,并续建了许多新社。

虽然吴江的绸业合作事业因地方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钳制,以及解放前夕的通货膨胀和绸市疲惫而严重受挫,但毕竟对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陆荣光与大谢乡绸业合作社的表率作用不容忽视。

 

先蚕祠与小满戏

 

源远流长的丝绸发展史,为盛泽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众多与丝绸息息相关的历史遗存和民间习俗,延续着绸乡悠远的文脉。其中最令盛泽人津津乐道的,则无疑是先蚕祠与小满戏。

 

 

在离菱叶渡(东白漾)不远的葡萄街西口,有一座先蚕祠,镇民们都把它叫作蚕花殿,因为这里供奉的是蚕花娘娘。蚕花娘娘名嫘祖,据刘恕《通鉴外纪》记载,螺祖是人文始祖黄帝轩辕氏的元妃,“织丝茧以供衣服,后世视为先蚕。”先蚕,是指最先教民养蚕织丝之神,亦即蚕神。千百年来,盛泽的老百姓凭着“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的勤劳与执著,织出了繁华,织出了富裕。饮水思源,怎能不怀念教会人们育蚕、缫丝、织绸的蚕神嫘祖呢?

先蚕祠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这是由盛泽镇上富裕的丝业界同仁出资公建的蚕神庙兼丝业公所。先蚕祠是一座典型的庙堂式建筑,“规模之宏敞,建筑之精美居江南之首”。它的门楼十分壮观,斗拱飞檐,气势不凡。正中的三座拱门成雁序排列,中间拱门上方一块竖匾,上书“先蚕祠”三字;两侧拱门上嵌有华版,分别写着“织云”、“绣锦”。在两边呈八字撑开的水磨砖壁的映衬下,门楼显得既宏伟又清秀,美不胜收。大殿中供着三座神像,分别是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和蚕神嫘祖。这位被民间尊为“蚕花娘娘”的蚕神慈眉善目,手捧雪白的蚕茧,为前来祭祀的蚕农和丝绸商人祝福。

门楼与大殿的中间,有一座十分精致的古戏台和一片用条石铺就的广场,这是每年小满时演出酬神戏的地方。传说小满日是蚕神的诞辰,届时由丝业公所出资聘请名戏班在此演戏三天以酬神。这时节,“新丝行将上市,丝行转旺在即”,蚕农、丝商借此热闹一番,预祝丰收。开戏之日,远近的镇民蚕农蜂拥而至,如潮似涌,蔚为大观。沈秋凡的《盛湖竹枝词》里有“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一阕,对此作了极为真切的描述。“小满戏”成了先蚕祠的一项传统活动,远近闻名。1936年由茅盾先生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中记录了小满戏的盛况,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中,也以盛泽小满戏为题材制作了大型壁画。

建国后,先蚕祠被当作粮库使用,祭祀与小满戏等活动只得告停,但是国家粮库的重要身份,也让先蚕祠逃过了××一劫。改革开放后百废俱兴,先蚕祠作为中国丝绸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例证,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盛泽镇政府筹资五百余万元修复了先蚕祠,恢复了一年一度的“小满戏”,并利用丝业公所的房厅建成了展示吴江丝绸历史文化的丝绸陈列馆。先蚕祠作为镇民们接受丝绸文化教育与熏陶的重要场所,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