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上街亭失守早在孔明意料之中,泪斩马谡这才是正真的阴谋!

 tng1959 2019-01-28

失街亭究竟谁之过,罪在马谡,还是责在孔明,历来就争论不休。

在小编细加梳理、分析,发现:马谡失街亭并非他之过错。

诸葛亮一生谨慎,明知街亭战略地位重要,为何不亲自坐镇或派名将魏延去守御,偏偏要选择一个言过其实且无实战经验的谋士来担当重任,并让其立下军令状?此等冒险之事,甚至一安排就注定失败的结局,诸葛亮难道不知?

马谡追随诸葛亮多年,曾多次献计,其人品学识。诸葛亮何尝不知?街亭一战,马谡没有实战经验,又临阵斩将;激战中,马谡置其他将士于不顾,一人杀出重围,诸葛亮又岂能始料不及?况且,司马懿尚且都知道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孔明又岂能一无所知?

诸葛亮祁山点兵时,尽相嘱于马谡,王平辅佐,高翔列柳屯兵,魏延要总接应,赵云邓芝布疑兵,躬自统兵出斜谷。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令人折服,然而结果却完全相反,这难道仅仅是个意外吗?街亭失守后,诸葛亮又干脆利落地安排关张设疑,张翼修道,大军整装,马姜断后,三军退避,搬取姜母等六步退兵之计,可谓精妙之极。一生谨慎的他又以“空城计”的玩险形式智退了司马懿。保全了蜀军主力,这难道没有事先安排?仅仅是巧合吗?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蜀汉政权后期一直处于一个恩怨相报的怪圈中,关羽、张飞被害,刘备念念不忘报仇之事:刘备病故。诸葛亮时刻不忘知遇之恩,一直生活在刘备的影子当中:白帝城托孤,后主成了他的一块心病。然而,诸葛亮年事已高,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力扭转局面。于是蛮乱刚刚平定,诸葛亮坐未安席,就出师北伐。太史谯周苦谏不从。不禁要问,魏军士气正盛,蜀军刚刚南征,方始回都,人困马乏,尚未休整,诸葛亮为什么要执意北伐?诸葛亮意欲何为?不难看出,此时蜀汉政权朝政不稳,后继无人,因此,稳定朝政,寻觅可替之人才就成了诸葛亮此次北伐的主要目的和意图。最重要的是诸葛亮出师北伐一方面给了后主自理朝政的机会,也使自己免受群臣猜疑,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朝政,另一方面觅得了可以接替自己的人选——姜维,可见,孔明执意进行的此次北伐,已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诸葛亮通过对马谡的考察中清醒地认识到恃才而傲的马谡对于当前今后的蜀国将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他能用锦囊妙计除了魏延,难道就不能用计除了马谡?于是,在敌强我弱,蜀军尚未休整,蜀国上下反对北伐的情况下,依然出师北伐,并且为达到此次北伐寻觅人才,解除威胁做了周密的安排。诸葛亮先是用计如愿得到可托付后事的姜维。

接下来,便是要用街亭来除掉马谡。他利用马谡自大的心理,用激将法使其立下了军令状,又置其于不顾亲自嘱托平生谨慎的王平来掣肘马谡。使其性格缺陷不断放大,正如马谡所言:“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邪?”很显然,此时的马谡连诸葛亮也没放在眼里,又有王平不停地以“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之语来激怒于他。马谡终于在孔明之愿在背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待大军退回至汉中,诸葛亮先是责怪王平不谏,借王平之口指出马谡的种种过失,又以明正军律为由,不为众将所动,斩了马谡。至此,孔明的这一策略终于圆满完成。虽然内心也难掩悲痛,但也了却了先主刘备之忧。

认清了上述种种细节小编认为马谡失街亭并非谁之过错,只是诸葛亮为解决当前今后的一系列难题迫不得已而又精心设计的一个万全之策。街亭失守早在孔明意料之中,泪斩马谡亦在孔明谋略之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