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号称魔都,屯集着那么多那么多的大佬,至今却连“上海”得名的缘由都没有搞清爽,着实有点小奇怪。
关于上海得名,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但都是不怎么说得通的。
第一种说法:取自《弘治上海志》“其地居海上之洋”, 即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不过,这句话说得不明不白。什么是居海上之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一般都不采信这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吴淞江(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海浦。宋元之时在上海浦附近建镇,故称为上海镇,元朝1292年设上海县,这是上海地名最早的来历。但是,这个说法个绕不过去的硬伤:海,肯定是指大海,为什么河的支流不称为上河/下河或者上江/下江,而要称为上海/下海?“上海”到底是什么意思?
实际情况是,“上海”这个地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搞清楚。
从逻辑上讲,考证“上海”得名必须跟大海联系上,才是正确的方向。上海是什么地方?大海之滨也,江海汇集之处也!由此,“上”应当是个动词,表示连接、会合,“上海”即连接大海的地方。
下面,我们需要证明的是:“上”为什么表示连接、会合?
1.从字意上讲,“上”经常用来表示连接
(1)直接表示连接、安装:上鞋,又写为绱鞋,表示把靯帮子与鞋底连接起来;上门板,把门板与门框连接起来;上当,指某个傻子的行为与阴谋诡计合上了;上瘾,指某种行为与瘾的特征合上了;上闩,把闩与门合上;上刺刀,把刀剌与枪连接上;上草,添补饲料;上上,前面“上”是动词表示连接,后面“上”表示方位。
(2)间接引申表示连接:看上、说不上来、犯不上、够不上、对上,这里的“上”都是指两两之间的连接。比如,“赶上”指两个人通过追赶而相见,“上”就是相遇、相合的意思。还有一种情况,“上”表示到达、当值,核心含义也还是连接,比如:上街、上船、上床、上任、上班、上学、上工,所谓的“上”是指人与物体或职位的相符、相合。
(3)连绵词:凡是表示连接的字,几乎全都可以加“上”,比如:连上、接上、绑上、捆上、合上、盖上、并上、系上、束上、安上、附上、续上、搁上。在这里,“上”都是前面那个字的重复,以构成连绵词。这证明,“上”在汉语中表示连接是习惯性用法,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而已。如果你真的感到不习惯,你不妨将“上海”换成“滨海”,就习惯多了。滨者,并也、边也、近也,“上海”就相当于“滨海”。
2.从读音上看,“上”也与表示连接的字相通
(1)从同音字(shàng)来看,很多字都表示连接、相合
商shāng。计算、商量,使双方意见相合也。主客相合,商业之本也。
尚shàng。曾也,皆积累加高之意,连接也。
垧shǎng。都邑的远郊。郊者,都邑与原野的结合之处也。
晌shǎng。上午与下午的交接处。
绱shàng。将鞋帮与鞋底缝合,亦作“上鞋”。
赏shǎng。赐有功也。给予、赠与也,含接触之义。
埏shān 。用水和(huó)土。混合也。
(2)sh通d/t,读音与表示连接的字相通
古无舌上音,zh/ch/sh上古音通d/t。
商量,方言称为逗逗,逗(斗)者拼接也;
单shàn,古音读若dān,方言dān表示安装,相当于“搭”;
膻shān,从亶( dǎn)声,方言dān表示会合;
裳shang,蔽挡也,方言dān表示安装;
墒shāng,田垄也,lǒng可以表示合拢。
(3)zh/ch/sh通z/c/s,读音与表示连接的字相通
馓sǎn,栅状,汇集也;
伞sǎn,盖也,盖者相合也;
叁sān,多也,聚集也;
糁sǎn,以米和羹,和也;
参cān,加入也,合并也;
仓cāng,积累粮食也;
藏cáng ,积累也;
掺chān,掺和、加入;
粘zhān,相合也;
攒zǎn,积聚也;
脏zàng,内脏积聚之处。
综上所述,无论从字意上看,还是从读音上看,“上”都是表示连接、会合,“上海”就是连接大海的地方。
3.“上”的本字是合/同
“上”的本义指高处、上面,当“上”表示连接、会合时,明显属于假借。那么,“上”的本字是哪个呢?
在表示连接的众多汉字中,有些属于假借:接(两手交叉)、安(安定)、拢(持掠)。
有些属于引申,应当排除掉:与(赐予)、连(人拉车)、和、结(缔)、续、联(连)、并(相从)、会(器之盖)、附(丘)。
有些属于特指,也应当排除掉:系、结、束、绑、捆、凑、遇、逢、见、粘。
剩下来,表示连接的通字主要有两个字:合、同。从本质上讲,这两个字没有太大的差别,在古汉语中历来混用,应当都是“上”的本字。当然,约定俗成,今天我们已经习惯用“上”来表示连接、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