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年”怎么过?最经典的过年习俗,回味遥远的年味!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1-28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为隆重,也是最热闹的节日。到了这一天,举国上下,普天同庆,热闹非凡。

如今,过年“看春晚”、“集五福”、“摇红包”,这些活动已经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了。在古代,没有手机、电视、电脑的年代,古人都怎么过年呢?都有哪些习俗呢?且随作者一起去看看吧!

古人“年”怎么过?最经典的过年习俗,回味遥远的年味!

一、燃爆竹(宋)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记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关于“燃爆竹”,最有名的一首,莫过于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以燃爆竹为主。

古人“年”怎么过?最经典的过年习俗,回味遥远的年味!

范成大《爆竹行》中这样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可见,燃爆竹,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习俗。在南宋,还出现了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指的是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

到了明代,黎淳有一首《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这里所咏的是“升天雷”,在北方称为“二踢脚”。也就是,我们现在燃放的“烟花”的雏形。

古人“年”怎么过?最经典的过年习俗,回味遥远的年味!

二、拜年送名片(明)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过年拜年一说,由来已久。现在,我们用用电话、短信、微信、微博等拜年,在古代则是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

据记载,在宋代已有。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据《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到了明代,仍旧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可以说,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用的贺年卡的前身。

古人“年”怎么过?最经典的过年习俗,回味遥远的年味!

三、教坊自乐(宋)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在古代,青楼女子可是被官府所认可的,尤其是到了宋代,发展更为迅速,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逢年过节,青楼更是热闹非凡,据史料记载,“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

古人“年”怎么过?最经典的过年习俗,回味遥远的年味!

除了官妓,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因而,才有了“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一说。

在作者看来,教坊自乐这种活动,就类似于现在的各种晚会,不知道,你怎么看?

古人“年”怎么过?最经典的过年习俗,回味遥远的年味!

关于古人过年的传统习俗,还有很多,今天就不一一列举了。回到现在,已经进入腊月了,各地的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添置新衣、打扫房子、置办年货等,大街小巷都开始有了过年的气氛。

读者们,关于古人过年习俗,你怎么看?今年过年打算过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