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骤减,国土大片丧失,为何还能续命150年?

 尚宫女史 2019-01-28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朝廷一度遇到很多难题,甚至不得不借兵于回纥,才终于将安史之乱压下去,但是也仅仅是压下去了,朝廷没有能力彻底平定叛乱,而且安史之乱刚结束,吐蕃大军就攻进了长安,唐代宗继唐玄宗出逃四川之后又出逃陕州,可以说,当时的大唐真的是强盛不在,仿佛离灭亡已经很近了。

但是,即便如此,大唐却还是又坚持了150年的时间才灭亡,即便大唐天子在此期间又数次被迫逃离长安,然而想灭亡大唐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四姑娘就试着总结一下。

755年的冬天,安禄山拥兵近20万发动叛乱,当时的中央军还不到8万,而边镇的兵力调动不够及时,以及唐玄宗的策略出现错误等等原因,错过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最佳机会。但在之后,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这几位著名的将领还是在宦官们的谗言中硬是将安史之乱压了下去。当然压下去的结果就是造成了藩镇问题。

而朝中宦官们的猜忌又逼得李光弼在徐州拥兵不动,仆固怀恩则选择反叛,只有郭子仪始终以大局为重。长安兵力空虚之际,吐蕃军长驱直入,郭子仪在半个月之后故布疑兵赶走了吐蕃军,又平定了仆固怀恩叛乱,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帝国带来了二十年的和平。

当然提到安史之乱就不得不提死守雎阳的张巡,正是张巡的坚守,堵住了安史大军的南下江南之路,不仅保住了大唐的半壁江山,更是保证了南方的粮食能够源源不断运往北方。而帝国也稍微能够喘喘气,因此帝国的将领为帝国的长存贡献了不少的力量。

安史之乱之后,帝国出现了三大问题:藩镇、宦官和朋党。这三者,尤其是前两者的共存,同样是帝国国祚绵长的原因之一,虽然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但是正是他们的平衡制约关系给帝国带来了稳定。

首先我们看藩镇问题,安史之乱之后出现了最著名的河朔三镇,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这三镇割据,也就是在治内自治,但这种自治又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半独立状态,他们还要依赖朝廷的威望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况且帝国为了压制这三镇还设下了数量极多的藩镇,这些藩镇多数是不割据的,但是拥兵自重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

藩镇之间相互制约,都很享受这种状态,即便是河朔三镇也只是希望在治内自治,不给朝廷交税以及自己握着官员的任免权,但是他们并没有反叛或者做皇帝等的野心,保持现状是他们想要的。如果有哪个藩镇与朝廷为敌,其他的藩镇就会派兵助朝廷平叛。

而朝廷也需要各个藩镇的强大兵力威慑四夷,因此即便是对外战争中胜算不多,但也不至于失败太多。

藩镇之间有平衡制约关系,藩镇和宦官之间也有这种平衡制约关系。安史之乱之后,尤其是唐宪宗时期,宦官不仅干预朝政,甚至掌管了神策军,这支禁军正是朝廷对付藩镇的最主要兵力。再加上朝中的朋党之争,就形成了最稳定的关系,因此,帝国能够在此基础上长久的存在。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即便是在中晚唐时期,大唐的天子也没有放弃帝国的复兴,出现了好几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即便他们没有将大唐恢复到盛唐时期,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唐的国祚延长。他们从来没有放弃打击宦官和藩镇,比如开创元和之治的唐宪宗,开创会昌中兴的唐武宗以及开创大中之治的唐宣宗,吐蕃占领的河湟地区正是在唐宣宗时期被收回。

他们为大唐带来了短暂的复兴,但是因为大唐的积弊已经很深,并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就能彻底割除的,况且除了这三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之外,还有三位安于享乐的皇帝,比如唐穆宗、唐懿宗和唐僖宗。但即便如此,李唐王室还是能得到普遍的拥护。

正是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大唐在安史之乱后还继续存在了150年,只是黄巢起义的发生,彻底打破了这一切,虽然起义被平定了,但是大唐的气数也尽了,终于在藩镇割据的战火中于907年被朱温所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