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茂林之家 2019-06-09

“安史之乱”的罪责肯定由李林甫、杨国忠、唐玄宗这三个人来背负,而唐王朝灭亡跟郭子仪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所以平乱之后,一定要“铁腕收兵权”。如果没有军阀割据,也就没有了“五代十国”。

“节度使制度”有好有坏,这个要联系实际背景来讨论。

节度使分布图:

大唐经历太宗高宗两朝,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蓄奴之风大起,“均田制”开始瓦解。权贵之家没有个上万亩地,没有个三五千家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土豪。

想穿越去看看开元盛世和天宝风流的各位“穿客”们,要谨慎上道。

杜甫已有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玄宗就是土地兼并的大头头,他先建“十王宅”,再建“百孙院”。

李唐多子多孙,再精励图治,也不可能向自己的儿孙开刀。

一纸干巴巴的“限田令”,根本无力解决当前社会的土地矛盾。

“均田制”的崩溃导致了“府兵制”的衰败。

而此时,因“文成公主”远嫁而带去中原技术和中原文明的吐蕃强势崛起,曾经以“开疆拓土”而闻名的唐王朝就此陷入“战略守势”的窘境。

文成公主出嫁吐蕃:

当敌人来烧杀抢掠时,后方才向前线运兵,而敌人早就跑得无影无踪。

宰相张说改革兵制,“府兵制”转向了“募兵制”。募兵制也逐渐解决了无地农民的去向,父子从军,国家供养。藩镇就地募兵,他们指挥灵活,反应快速。

这种“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在当时来说,是进步的。 “均田制”衰败所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由于损失了大量的自耕农,国家的赋税也逐渐减少,中央无法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所以就给了各藩镇财权,让他们自己募兵养兵。

自此,“节度使制度”的弊端便开始显现出来了。这些士兵“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兵为将有”,自古以来就是大忌。

再者,中原调零,“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也使国家进入了一种内轻外重的危局。

兵力最多,打仗最厉害的是王忠嗣

王忠嗣,原名王训,其父王海宾战死沙场后,改名为忠嗣,收养在宫,与太子李亨感情深厚。

开元十八年,王忠嗣率三百骑兵奇袭吐蕃赞普,杀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而逃。

王忠嗣剧照:

开元二十六年,王忠嗣在盐泉城以弱击强,大败吐蕃军,吐蕃全军覆没,横尸原野,洮水为之不流。

同年,王忠嗣与奚、契丹在桑乾河进行会战,三战三捷,打得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从此契丹三十部尽数降唐,几十年不敢作乱。

此战后,大唐北部靖平。 名将之死,因在于唐玄宗欲废太子,他必先敲掉太子的外援。

唐玄宗的前半生是精励图治,后半生是守住帝位。只要有谁威胁到他的帝位,他就毫不留情的杀死。

玄宗和贵妃:

前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据都是亲儿子,照样被杀,何论王忠嗣?

天宝五年上元夜,太子李亨出宫游玩为名,密会妻兄韦坚,而韦坚密会皇甫惟明。

李林甫称韦坚身为内戚,结交边将。

李林甫立即上奏,就此掀开“韦坚案”。唐玄宗趁机大怒,利用“韦坚案”将太子一党的韦坚、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贬官(后来都被赐死),宰相李适之被罢相,贬为太子太保(后服毒自尽)。

心机算尽,终是自毁长城

王忠嗣威望卓著,玄宗想拿下他,又怕他手下的军队哗变。

王忠嗣四镇的的兵力达到了惊人的二十多万,唐玄宗非常忌惮。经过一系列安排,王忠嗣先被人诬告谋反下狱,玄宗下令处以极刑,却(密令)哥舒瀚死谏救王,玄宗(假装)感于其诚,网开一面。

王忠嗣被贬一年后,“忧郁”而死。而哥舒瀚因为冒死相救的缘故,被陇右旧部所接受,顺利地当上了陇右节度使,玄宗完成了军队和平交接的布局。

正史上说他被李林甫和董延光所害,这个值得商榷。皇帝把李林甫用作一把刀来铲除政敌,当李林甫死后,再将李林甫鞭尸,一时朝野称贤。

想想这些帝王之心,真得让人心里发冷。 一代名将,没有倒在沙场上,却倒在了权力斗争中,让人心痛不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亭榭


十大节度使兵力数量分布揭示了吐蕃、突厥、契丹——谁才是大唐的劲敌

十大节度使的兵力数量,很多人都回答了。没有什么好说。但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十大节度使的兵力分布,可以看出谁才是大唐真正的劲敌:

防备突厥:河西节度使(7.3万人)、朔方节度使(6.47人)、河东节度使(5.5万人)三个,合计兵力19.27万人;

防备吐蕃的有:河西节度使(7.3万人)、陇右节度使(7.5万人)、剑南节度使(3.09万人)三个,合计兵力17.89万人;

防备契丹:范阳节度使(9.14万人)、平卢节度使(3.75万人,平卢节度使虽然职责上是震慑室韦和女真,但渤海国才算室韦和女真真正的霸主,实际还是契丹的威胁比较实在),合计兵力12.89万人。

安西节度使职责是震慑西域,北庭节度使是制约天山和中亚地区,岭南五府经略是震慑岭南和越南。

表面上看,突厥是唐朝的劲敌(合计兵力最多),其次是吐蕃,然后是契丹。但突厥、吐蕃和唐朝的边界线大大长于契丹和唐朝的边界,加上后突厥汗国、吐蕃国的疆域和人口都不是契丹所能相提并论的,因此在实质防守能力上,唐朝防守契丹比防守突厥、吐蕃要厚重得多。

辽朝人所画的契丹出猎图(局部)

唐朝攻打突厥以结盟为主

在李世民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主要是靠以薛延陀为主的铁勒汗国结盟,双方夹击东突厥汗国;

李治时期,唐朝能够击败西突厥,在于西突厥的分裂为十姓部落,西突厥可汗仅仅拥有一小块土地,即便是一统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也只是一统了几个月的时间,根本不能形成一致行动;

李隆基时期,在其父亲唐睿宗开耀二年公元682年所建立的突厥汗国,就逼迫武则天承认了他的可汗之位,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才和后突厥汗国达成和平——已经无力击败突厥。

唐朝击败突厥,并非仅仅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更多依靠的是和突厥一样的游牧民族的铁勒、回鹘等盟友。

唐朝防备吐蕃——以守为主

唐朝对于吐蕃基本没有遏制的能力:

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只是西藏高原的政权,之后不断扩张,占据青海,盛世时边境西到勃律、大食,东到陇山、四川、南诏国。

基本上吐蕃和唐朝就是在安息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河西、陇西三个地方的争夺战,盛世时,唐朝和吐蕃以陇山为边境,甚至趁唐朝内乱之际,攻破长安,扶立唐朝皇帝。

你攻我守,这就是唐朝对吐蕃的基本方略。相对于唐朝积极打击突厥、契丹,唐朝对于吐蕃是非常的无奈。

唐朝马匹数量与周边民族交战曲线表

唐朝防备突厥以和亲为主

我们一般都觉得突厥的强大是五代十国时期,甚至是北宋时期才开始的。但唐朝和契丹和亲的次数是最多的:

唐朝和外族和亲的公主,史料记录的一共有20位:

皇帝女儿3位——太平公主差点就成为第4个,宗室女4位,具有皇室血统的异姓女7位,异族将领女儿3位,姓氏不明女3位。

其中,嫁给回鹘6位,契丹4位,奚3位,吐谷浑3位,吐蕃2位,拨汗那1位,突厥1位。

回鹘汗国从来都是唐朝的盟友,双方不但没有发生战争,回鹘汗国还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因此唐朝从来不用防备回鹘——同样后突厥汗国夹在了唐朝和回鹘汗国之间。

因此,在唐朝的敌人中,契丹以和唐朝四次和亲成为唐朝和最多和亲对象。

在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起兵反对武则天称帝,并一度攻入河北之后,唐朝在717年开始了和亲契丹。

其中三次和亲是契丹大贺氏家族,最后一次是遥辇氏家族。

契丹族明确记录的是三个姓氏统治时期:

从619年到735年,是大贺氏统治时期,经历了13位可汗,持续116年;

从735年到906年,是遥辇氏统治时期,经历了8位可汗,持续171年;

从907年到1218年,是耶律氏统治时期,经历了20位皇帝或太后,持续312年。

有意思的是,因为大贺氏投靠唐朝,被耶律氏先祖泥礼所杀,泥礼不自立,反而立遥辇氏为可汗,结果171年后,泥礼后裔取代遥辇自立。

吐蕃王国全盛时期版图(推测) (约780年至790年)

综述

从实力、疆域而言,契丹根本不能和突厥、吐蕃相提并论。但唐朝在防备契丹上是最看重和最严密的。这还是安史之乱之前的盛世唐朝时期。

唐朝,靠盟友击败突厥,靠防守和吐蕃争夺,靠和亲安抚契丹。正是因为大贺氏过渡投靠唐朝,才被耶律氏先祖所杀而立遥辇氏。

不服从中原,看来是耶律氏家传的观念!也难怪耶律氏能够率领契丹占据中国历史一部分。

唐朝十大节度使一般说的是唐玄宗时期天宝年间的十大节度使,节度使最早出现在唐睿宗时期,只是到了天宝年间,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节度使制度。

其实最开始,节度使权力并不大,大多数只是统领一镇的军事,而且有不少是文臣来担任,任期不会太长,不会形成太大的势力,但渐渐的,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基本上到了军、政、财等各个权力都握在手中的地步。很多文臣得以从边将入相,比如张说、萧嵩等。752年,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杜绝出将入相的可能,就建议李隆基重用蕃人为节度使,理由是他们骁勇善战、在朝中没有势力,而且给点好处就能成为死忠粉。李隆基愉快的接受了这个建议,也由此,安禄山得以势大,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当时在边陲重镇设的是九大节度使外叫一个经略使,这就构成了十大节度使:

  • 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统兵37500人;

  • 范阳节度使,治所在幽州,统兵91400人;

  • 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府,统兵55000人;

  • 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统兵64700人;

  • 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统兵73000人;

  • 陇右节度使,治所在鄯州,统兵75000人;

  • 北庭节度使,治所在北庭都护府,统兵20000人;

  • 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统兵24000人;

  • 剑南节度使,治所在益州,统兵39000人;

  • 岭南五府经略使,治所在广州,统兵15400人。

以上统兵都是按照各镇的需要设定,可以看出,东北部的范阳节度使统兵最多,是北庭、安西、岭南等节度使的四倍左右,其次就是西边的河西、陇右节度使,统兵都在7万以上。我们知道这些边镇之间多是要进行联络和传递消息的,也因此,为了便于管理,经常出现一人统管数镇的情况。比如王忠嗣曾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真正是劲兵重镇都在他手中,统兵267700人。次之的就是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统兵能达到183900人。其他比较著名的节度使还有安思顺(朔方、河西)、哥舒翰(河西、陇右)、皇甫惟明(河西、陇右)等。

这些节度使中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的自然是王忠嗣。大唐时期出过不少名将,多数都喜欢建立战功以达到平步青云的目的,像王忠嗣这种以人为本的名将很少,但王忠嗣的结局却实在不怎么好,被奸臣冤枉以至于暴卒。倘若王忠嗣能够早出生一百年,或许结局会好些。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四姑娘还是说说王忠嗣吧 。

王忠嗣原名为王训。其父王海宾也是名将。714年,朝廷派薛讷(薛仁贵长子)反击吐蕃,在武阶开战,当时王海宾是先锋,因为有人嫉妒他的战功,导致王海宾寡不敌众而被杀死,而大唐最后是得胜而归。九岁的王训被李隆基接入宫中收为养子,赐名忠嗣。长大后的王忠嗣有其父风范。在733年,曾率数百精兵斩杀吐蕃数千人,得到大量羊马;在攻取新城时,王忠嗣一人单枪匹马闯进吐蕃阵地,杀死数百人,扰乱了吐蕃军的阵营,最终唐军大获全胜;742年,王忠嗣在桑干河三次大败奚怒皆,令唐军扬眉吐气。等等。

王忠嗣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也因此成为四镇节度使,获封清源县公。王忠嗣不仅战功赫赫,更是一位难得的好将领,他爱惜自己的部下,同时不愿意以国家的力量来成全自己的功名,也就是说有些仗为了国家的安定他就义不容辞的去打,而有些没有必要的仗他就不愿意去打。而正是这种性格让他过早地失去了生命。

李隆基想要攻占石堡城,当时王忠嗣是持否定的态度的,因为失去的远大于得到的,石堡城地势险要,强攻的话会牺牲掉很多士兵的性命。但是李隆基却不去考虑其中的得失,非要攻城。747年,李隆基命令董延光攻城,又让王忠嗣分一部分兵来接应董延光,王忠嗣答应的很勉强,这让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李光弼看到后劝说王忠嗣如果攻城失败了,很可能会受到连累。但是王忠嗣始终不愿意牺牲那么多人的性命来成就自己的功名。

果然,董延光后来将攻城失败的原因归于王忠嗣延缓出兵。而李林甫也来添了一把火,找来王忠嗣之前的部下诬告王忠嗣早年就曾想尊奉李亨为太子。李隆基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于是把王忠嗣抓捕起来审问,如果不是哥舒翰用自己的官职来证明王忠嗣是被冤枉的,王忠嗣差点就被折磨死了。最终在748年,王忠嗣被贬为汉东郡太守,结果到了第二年,王忠嗣就暴卒了。实在令人扼腕。

倘若王忠嗣没有被诬陷,还是好好的保卫边疆,那么,安禄山想要造反就会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成功,当然,以李隆基晚年的昏庸来看,安禄山造反是迟早的了。


唐玄宗执掌大唐江山时正是大唐国力达到了最顶峰的时候,因为这个时期唐朝国力的极端强盛,所以人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了盛唐。

唐玄宗时期唐朝的国土扩张是非常迅猛的,随着大唐军队四处的征伐、随着大唐军队的兵指天下,唐朝的国土扩大到了唐朝朝廷军队也难以掌握的地步。

正因为盛唐时期的庞大国土想要掌控起来实在太过于吃力的原因,所以为了应付这个突然出现的困难,唐玄宗设置了节度使这个职权。

授予了节度使们非常庞大的军权,由此使得他们成为了唐帝国手握着巨大权柄的封疆大吏。

很多人在说起唐朝节度使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军阀。

不过在唐玄宗时期的时候,节度使们还没有军阀那么庞大的权力,他们当时虽然已经掌握了军权,但是在政权方面,他们的掌握力度实际上是并没有那么庞大的。

安史之乱对唐帝国的巨大冲击

要说起唐朝节度使从封疆大吏向军阀的转变的过程,安史之乱的巨大乱局是不得不提的。

因为唐玄宗给予节度使们太过于庞大的权力、因为安禄山被杨贵妃的兄长杨国忠逼迫得不得不反的原因,所以安禄山就在唐朝国力达到最顶峰的时候举起了他所节制的三个大藩镇(实际上受他掌控的只有两个藩镇)的力量反叛了唐朝。

当时安禄山的身份就是唐朝的节度使,而且他与其他节度使们统辖的藩镇不同,他所统辖的藩镇足足有三个之多。

在安禄山的反叛之下,庞盛的唐帝国突然从高高在上的九天跌落进了淤泥之中。

虽然安禄山之之后反叛的史思明都被当时的节度使郭子仪和李光弼纷纷剿灭了,但也由此给唐帝国留下了非常巨大的祸患。

这场巨大的动乱虽然没有真正地毁掉整个唐帝国,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毁掉了整个唐帝国的未来。

唐朝节度使们向军阀的转变以及五代十国的开端

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仍旧存活了100多年的时间,但是因为唐帝国的中央朝廷受到了巨大风波的冲击、元气遭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所以在他们重新收复山河的时候,他们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掌握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了。

在他们的核心心脏无法再供应整个巨大身躯的血液时,他们知道虽然影响非常的不好,但是他们仍旧做出了饮鸩止渴一般的行为。

他们继续给节度使们增大了权力,使得他们不仅牢牢把握住了自己藩镇的军权,还伸手控制住了当地的政权。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节度使们慢慢成长为了在当地拥有着极大自主权以及根基的军阀。(防抄袭.头条孤客生原创)

在这些节度使们把握了巨大的权力后,他们保持着对当地的极大掌握力以及对朝廷皇帝的尊敬,就这样度过了100多年的时间。

最终在唐朝末期节度使朱温篡夺了唐王朝的江山、建立了后梁之后,这些节度使们才以自己拥兵自重的姿态纷纷或自立为帝、或自立为王,建立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国家,由此就拉开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幕。

唐玄宗时期的十大节度使职权

这就是唐王朝节度使们的前生后世,而如果要说到唐王朝十大节度使的话,我们就得把时间回归到唐玄宗的盛唐时期。

一般我们所说的十大节度使指的就是唐玄宗时期势力最强大的十个藩镇节度使。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这十大唐玄宗时期佣兵最多、战斗力最强的节度使们:

在谈到着盛唐时期的十大节度使时,我们要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当时的这十大节度使指的并不是十个人。

这里面的十大节度使指的是唐朝当时最强十个藩镇的掌握者职权,在当时有人是可以同时兼任几个藩镇的节度使职权的。

就比如引发了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他当时就兼任了这十大节度使职权中的三个职权,手中掌握了三个实力雄厚的藩镇。(防抄袭.头条孤客生原创)

唐玄宗时期最强大的节度使

要说到唐玄宗时期兵力最多、势力最为雄厚的节度使,应该非王忠嗣莫属。

王忠嗣在势力最为雄厚的时候曾经是四个强大藩镇的节度使,手下坐拥大军26万人之多,只不过后来因为受到奸臣所害,才丢掉了自己庞盛无比的权力、丢掉了保住整个唐帝国的机会。

王忠嗣就是唐玄宗时期势力曾经最为庞大的节度使,而在王忠嗣之后,掌握兵力最为雄厚的是后来掌握了三个藩镇的安禄山,他所掌握的兵马达到了18万人之多。

而除了安禄山之外,历史中著名的哥舒翰也有着非常强盛的势力,他当时正兼任着两个藩镇的节度使职权,从他所掌握的权势、所蕴含的能量来说,安史之乱前的他是不会弱过安禄山太多的。

所以说在唐玄宗时期的众多节度使中,佣兵最多、战斗力最强的节度使是安史之乱爆发前的王忠嗣,在他被免去了权力并最终去世后,佣兵最多、势力最为雄厚的节度使变成了安禄山。


唐朝节度使当中,权势最重者,当属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王忠嗣是名将之后,父亲王海宾玄宗初期一员猛将,在武街之战中是唐军取胜的关键。是役唐军歼灭吐蕃一万七千人,是玄宗时代的第一场大胜仗。可惜的是,王海宾在此役中战死。唐玄宗对他的死非常惋惜,当时年轻的王海宾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名叫王训,唐玄宗由于怜惜王海宾之死,便下令收养王训于禁宫内,这就是后来大唐帝国的名将王忠嗣。

王忠嗣聪颖好学,及至长大成人后,雄姿英发,史称他“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由于他是将门之后,唐玄宗经常召他前来讨论军事,王忠嗣对答如流,显示他深厚的军事素养,每每令唐玄宗折服,对他说:“你日后必将成为一员名将。”

开元十五年(725年),二十三岁的王忠嗣追随河西节度使、兵部尚书萧嵩前往与吐蕃作战的前线,担任兵马使,开始他漫长的戎旅生涯,先后升迁为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但是政治的诡谲变化使他防不胜防,在遭人陷害之后,他一度沉沦,被贬官为东阳府左果毅。他之所以能东山再起,乃是得益于鄯州都督杜希望的大力举荐。

杜希望当时正准备攻打吐蕃占据的新城,上书朝廷称:“王忠嗣的军事才华横溢,如果此次出击要确保胜利,那么我非要用这个人不可。”最后朝廷同意将王忠嗣调到杜希望的麾下。

杜希望果然是慧眼识英雄,他率军挺进新城。王忠嗣复出战场后,表现不负杜希望所望,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富于谋略。唐军在经过一番苦战后,终于攻克新城。朝廷对新城之战的有功将士进行表彰,王忠嗣战功最著,被授予左威卫郎将。经此一役,王忠嗣声名鹊起,成为大唐将领中的后起之秀。

公元738年,陇右节度使杜希望率部进攻吐蕃,在黄河西岸筑盐泉城。吐蕃以三万人马,向盐泉城展开反扑。首战唐军失利,全军上下弥漫着失败的情绪。此时,左威卫郎将王忠嗣挺身而出,主动请缨。

杜希望同意王忠嗣作一次冒险的突击。王忠嗣集合自己的队伍,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冒着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阵地发起进攻,虽然在人数上远居于劣势,但战场上有时更起作用的是无畏的勇气。吐蕃的战斗队形大乱,被砍倒了数百人。杜希望乘机展开反攻,大破吐蕃军。战后,王忠嗣被升迁为左金吾将军。

天宝元年(742年)初,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率军北伐,与奚部落的军队战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大破敌军,俘获甚多,耀武漠北。

在灭突厥(后突厥)之战中,王忠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742年,王忠嗣率朔方兵团攻打突厥的“右厢”部。王忠嗣对突厥的第一次打击,大获全胜,突厥的西部力量被摧毁殆尽。突厥西叶护阿布思、西杀葛腊哆、默啜可汗的孙子阿史那勃德支等重要人物,悉数向王忠嗣投降。同时归降的还包括一千多帐落的突厥部众。

公元744年,王忠嗣再度出击。

朔方兵团进军神速,直抵萨河内山,进逼突厥东部兵团。突厥东部兵团由阿波达干等十一个部落军队组成,突厥军队既要与王忠嗣大军对峙,又要分兵防止拔悉密、回纥、葛逻禄军队的偷袭,更加削弱其战斗力。王忠嗣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以凌厉的进攻,一举击破突厥东部兵团。

在大唐军队以及拔悉密、回纥、葛逻禄等军队的联合打击下,曾经盛极一时的突厥(后突厥)灰飞烟灭。

由于在对吐蕃、奚与突厥的战争中,均有优异的表现,王忠嗣身兼朔方、河东双料节度使,成为大唐帝国边疆最重要的将领之一。王忠嗣在边防上的杰出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节度朔方、河东期间,在北方数千里边陲地带,从朔方到云中的要冲之地,都修筑城堡,拓疆数百里,时人认为他是自中唐以来北方战线上最杰出的将领。

公元745年,王忠嗣又兼任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当时大唐总计也不过设九大节度使,王忠嗣一个人竟然独占了将近一半的名额,于是乎 “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此时的王忠嗣,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大唐军界一哥。

可惜的是,由于李林甫的陷害,王忠嗣最终不但被剥夺掉四镇节度使之职,还被贬为汉阳太守,最后意外暴卒,死因不详,年仅四十五岁。倘若王忠嗣没毁于政治斗争,凭他的实力,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是绝不敢轻举妄动的。


节度使这一职官,为唐睿宗时正式设立,是由北周和隋朝的总管、都督演化而来。设置节度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战略要地的控制。自唐代开始设立节度使以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常调整。大家通常所讲的“十大节度使”,是指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地方军政长官。

不过,设立节度使的初衷,原本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由于各地方军政首脑握有重兵,便开始尾大不掉,拥兵自重,成为了割据势力。大家所熟知的安史之乱,便是由此产生的。

至于说这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的兵力最多,是比较好统计的。我们不妨将相关数据汇成图表,先来了解下各地的设兵情况:

在上图中,大家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出十大节度使的分布范围和设兵情况。为便于观察,我们再将其绘制成柱状图:

通过柱状图可以发现,当时范阳节度使设兵最多,有9.14万兵力,岭南五府经略使兵力最少,仅1.54万人。不过,此时还不能断言驻守在范阳的安禄山兵力最多,因为:当时有一人兼任数职的情况。只有再具体弄清由谁控制着哪些地方的兵力,才能最终了解谁手中掌握的兵力最多。

大家可能都比较倾向于安禄山,认为他是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是最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其实,安禄山、史思明虽强,但还真不能算是领兵最多的节度使。安禄山势力达到巅峰时,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手中握有超过18万兵马,可谓兵强马壮。

不过,可能大家忽略了另一位人物——王忠嗣。此人当时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麾下兵力比安禄山还多出了八九万,顶峰时可达近27万。

所以,题主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当时佣兵最多的是王忠嗣。那么,谁又堪称是战斗力最强的人物呢?我个人更倾向于哥舒翰。

哥舒翰当时身兼河西、陇右两地节度使,手下兵马近15万,并不比安禄山差多少。而且,哥舒翰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作战也极为勇猛。尽管他曾在安史之乱中败于安禄山,但这其实是受朝廷干扰所致。

早年间哥舒翰曾受王忠嗣赏识,被不断提拔。后来安史之乱时,哥舒翰临危受命,在潼关抵御安禄山。就当时形势来讲,安禄山叛军气势正旺,哥舒翰采取坚守策略,不与之正面交锋,已经基本稳定住了局势。

可惜,朝廷一见得胜,便反复催促哥舒翰出兵与叛军对阵。最终,哥舒翰在一群只会纸上谈兵的宦官、权贵们的胁迫下,无奈出城,结果兵败被俘,之后又遭杀害。结果,潼关失守,吓得唐玄宗一路狂奔,险些在马嵬驿被杀。


诚邀,如题。节度使制度发源于北周,兴盛于唐代而在宋代逐渐式微直到消亡,前后更迭达500多年,实际上所谓节度使,就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地方管理制度,那么在大唐的十个节度使中,哪个拥兵最多,战力最强呢?

节度使一开始执掌兵权,后来兼管一地的民政,集军民大权于一体成了事实上的土皇帝。本来朝廷划出诸州置节度使以开疆扩土,但是后来节度使逐渐做大,成为了朝廷的威胁。在盛世,李世民,李治这些人还能压住节度使,然而一旦中央虚弱,这些节度使可就不会那么乖了。

扯远了,言归正传,实际上唐朝的节度使(天宝年间)一共有十位,北方有平卢、 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南方有剑南、岭南共为十镇。

据史料记载,唐朝各大节度使兵力为:范阳节度使军力91400人,平卢节度使军力37500人,河东节度使军力55000人,朔方节度使军力64700人,河西节度使73000人,陇右节度使军力75000人,安西节度使军力24000人,北庭节度使军力20000人,剑南节度使军力30900人,岭南经略使军力15400人。由此可见,范阳节度使的兵力是其他兵力的至少3倍以上,也是很厉害了,难怪安禄山敢以此为基础起兵反唐。


首先,我们来聊聊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由来。唐朝建国的初期,采用了府兵制。府兵拥有自己的耕地,不需要缴纳赋税。出现战争以后,府兵迅速集结应战。在平定全国的过程中,府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唐朝疆域的扩大,问题也随之出现。唐朝周围强敌环绕,例如突厥、契丹、吐蕃等等。双方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唐朝需要在边境地区驻扎大量的军队。

府兵们驻扎在边境地区,家乡的耕地逐步荒芜。随着现在规模的扩大,府兵的数量严重不足。此外,由于战争规模大,需要解决统一指挥的问题。到了唐玄宗统治时期,李隆基先后册封了10位节度使。主要有:幽州、河东、平卢、河西、陇右、剑南等等,各路节度使各自统帅军队,对抗周围的强敌。

在10位节度使中,河西、朔方、陇右、幽州这4位节度使管理的军队是比较多的。兵力都在7万以上,其中,幽州节度使下辖的兵力最多。按照唐朝的兵力划分,幽州节度使下辖9要多军队,负责对抗突厥和契丹。安禄山一个人就兼任了幽州、平卢、河东三个节度使,能够调动的军队超过20万,这是安禄山最大的资本,对唐朝中央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唐代十大节度使一般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十大节度使。天宝十大节度使控制着当时大唐全国绝大多数有战斗力的兵力,大唐朝廷在十大节度使以外还有一些军队,但战斗力较差,可以忽略不计。

十大节度使分别是:范阳节度使兵力91400人,平卢节度使兵力37500人,河东节度使兵力55000人,朔方节度使兵力64700人,河西节度使73000人,陇右节度使兵力75000人,安西节度使兵力24000人,北庭节度使兵力20000人,剑南节度使兵力30900人,岭南经略使兵力15400人。

从兵力上说,范阳节度使兵力最多,高达91400人,73000人的河西节度使和75000人的陇右节度使次之。

在实际运行中,天宝年间的藩镇中,形成了实力最强的两大集团。以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为中心的东师,以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为中心的西师。平卢节度使是从范阳节度使拆分出来的,本是一家,安禄山兼任两家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都是对吐蕃作战,战略方向一致,两家节度使也经常一人兼任。

范阳平卢总兵力近13万人,河西陇右总兵力14.8万,双方也都是精锐边军,实力相当。

东师的代表人物,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天宝中后期,西师的代表人物是兼任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两人当时也被视为同等级的人物,享受待遇也基本相同,安禄山被封东平郡王,哥舒翰则被封西平郡王。

(安禄山)

最后说下安史之乱中各家节度使大致的情况。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乱。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但河东镇安禄山仅能控制少部分兵力。安禄山起兵前,派人劫持杀害了太原留守杨光翙,让河东军主要兵力暂时陷入混乱,无力威胁自己。

安禄山快速占领了河南河北大部,进入东都洛阳,逼近潼关,边军入援需要时间,唐朝廷仓促招募的新兵毫无悬念被安禄山击败。安禄山未攻下潼关,河西陇右军为主的边军入援关中开往潼关前线,已经重病在家的哥舒翰并启用出任主帅。朔方军通过山西地区进入河北,打了几个胜仗,安禄山后路一度被切断,处境困难。

(哥舒翰)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率领的20万潼关大军,在河南灵宝被叛军少量兵力一战打的全军覆没。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大部兵力在灵宝覆灭,西师一战被东师全灭。随后唐玄宗李隆基放弃长安逃往四川。

河西陇右军覆灭后,唐朝朝廷掌握的主要兵力中,岭南经略使规模太小在偏远南方,安西北庭是小镇兵力少,且相距遥远,剑南节度使在和南诏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实力未恢复,河东镇小部分参与了安禄山叛乱剩下部分在混乱中需要重建,朔方军是朝廷唯一掌握的大规模重兵集团。

后来平定安史之乱,朔方军起了最大的作用,杜甫诗中说过独任朔方无限功。郭子仪则是此时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地位之所以重要,来自于他掌握着大唐最后可依靠的重兵集团朔方军。


唐中宗的时候开始在边镇设置节度使,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时候全已经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共拥兵40万。玄宗在位期间,全国的节度使已经达到十个。节度使的权利非常大,可以集军政、财政、行政为一身。可以说是真正的封疆大吏,所以拥兵自重逐渐坐大祸害无穷。安禄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他起兵的时候已经是范阳、平卢及河东三方节度使,重兵在握不想造反都难,更何况安禄山生性狡诈,狼子野心众人皆知。所以在公元755年经一番准备,决定挺而走险。正是这根搅屎棍让一个盛世大唐朝经历了八年战火纷飞的人间地狱。让人欣慰的是安禄山最终没得好下场,公元756也就是造反的第二年就被儿子安庆绪杀了。和他一起造反的大将史思明同样下场可悲。公元759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在今天的北京称帝,名号大燕皇帝。后来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两个人的儿子算得上是人才了,老子还没有真正得了天下,自己就开始弑父夺权。试想就这样的一帮乌合之众也想坐拥天下,岂不让世人笑掉大牙!就算是郭子仪、李光弼不去平叛,估计用不了多久也会疯狗互咬,内讧而亡。那么臭名昭著安禄山算不算当时拥兵最多而且战斗力最强的节度使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是的话大唐江山就姓安了。既然安禄山鼠辈如此不中用,为什么还要造反呢?主要原因是猫不在了。猫是谁?猫就是王忠嗣。下面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王忠嗣是何许人也。

一名将遗孤

王忠嗣的原名叫王训,今天的山西祁县人,他父亲是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开元二年,父亲王海宾在武阶之战中殉国。此时王训年幼孤苦,无所依靠。所以唐玄宗把他接到宫中抚养,并收为义子,赐命忠嗣。当时王训才九岁,入宫拜见唐玄宗时,便伏地大哭。唐玄宗触景怀人满眼辛酸并安慰他说:“这是像霍去病一样的遗孤,等到壮年而拜为将”。

二建功立业

王忠嗣勤奋好学,熟读兵书苦练武艺,唐玄宗非常喜爱。开元十八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在玉川战役中以300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后来接替王眰任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十六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北出燕门关,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和契丹联军全军覆灭。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吐蕃死伤数万人,两王子阵亡,使吐谷浑降唐。至此王忠嗣已官居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而安禄山起兵的时候也不过三镇节度使。

四名将殒落

王忠嗣的赫赫战功,直接威胁到了奸相李林甫的地位,因为王忠嗣完全有当宰相的资格。其实王忠嗣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压根也没有当宰相的想法,但是李林甫小人之心总是放不下。所以拼命的罗织罪名在唐玄宗面前进馋言,说王忠嗣准备拥立太子夺皇位。唐玄宗一怒之下要杀了王忠嗣,幸亏大将哥舒翰苦苦求情才保住性命,随后被贬为汉阳太夺。此时的王忠嗣对昏暗的朝廷已经心灰意冷,一年后抑郁而终,年仅45岁。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太师。

回顾王忠嗣的光辉一生,以逢迎拍马投机取巧的安禄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正是由于王忠嗣的被贬,才使得安禄山有恃无恐。即便如此安禄山最终还是劫数难逃,终结他无耻下流一生的正是王忠嗣曾经的手下爱将郭子仪与李光弼。所以不难看出,唐朝十个节度使中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的,非王忠嗣莫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