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的“平补平泻法”有哪几种用法?

 阿凤ok 2019-01-28

“平补平泻”一词,首见于明代陈会的《神应经》,后来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又有所论述,近人在讲针刺手法时也将此作为刺法名。上述三者,名称虽同,实际用法却不完全一样。

针灸的“平补平泻法”有哪几种用法?


(1)先泻后补法

《神应经》所说的“平补平泻”,是指一种“先泻后补”的刺法,认为施针时应先行泻法,在“泻邪”的基础上,然后施用补法,补其“真气”。原文说:

“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

陈会的针法出自席弘,主要以左转、右转捻针来分补泻,又结合阴阳经、左右侧、男女的不同,区分得很繁琐。“先泻后补”实际是将“泻法”和“补法”的转针先后并用以增强手法操作。

针灸的“平补平泻法”有哪几种用法?

(2)小补小泻法

《针灸大成》所称的“平补、平泻”,则是指“小补”、“小泻”,这是杨氏从补泻分大小的论点出发而出来的,相对于“大补”、“大泻”,这是指一种刺激量较小的操作较简单的平和补泻方法。《针灸大成·问刺有大小》条下说:“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以按针为主就是“平补”,以提针为主就是“平泻”,不用过度捻针。

(3)得气为度法

近人所称的“平补平泻”,则是指一种不分补泻的以得气为主的刺法。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试用教材(1979年版),在解释平补平泻时说:“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为平补平泻。”这种以得气为度的刺法,有人认为相当于古代所称的“平针法”,它注重手法上的平和,而与《神应经》的先泻后补,《针灸大成》的小泻小补意义不完全相同。

针灸的“平补平泻法”有哪几种用法?

我个人认为针刺本身偏泻,以刺入后左右缓慢同至数捻转,得气后留针,十分钟后同样手法施术,三次施术起针,大家都是怎么运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