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厉害的父母,从来不“教”孩子

 阿布的书柜 2019-01-28

我们常听人说,父母就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或者父母就是孩子的朋友……那么在你看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到底应该是什么角色呢?百万家长信赖的育儿心理学专家叶壮老师提出了他的看法。

叶壮:如何当好孩子的陪练来自湛庐文化00:0014:09

你好,我叫叶壮。

我是一名专攻家庭微观关系领域的心理学人,基于心理学的教养方法是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同时,我已为人父,大儿子今年四岁,正处于给心理素养打基础的重要年龄段,二儿子则刚出生没多久。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我对为人父母的一些看法,既从心理学的科学角度,又有身为一线父母设身处地的真实感悟。

叶壮

心理学专栏撰稿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爱丁堡大学儿童与青少年临床心理学认证

《21招,让孩子独立》作者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会员

1.

父母的角色,其实是“陪练”

我一直不认为父母的角色是老师,在教育领域从业多年,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这样的话,我从来都没说过。

我不说,是因为我不信。父母跟老师,本来就不一样。与此同时,我也不认为父母是孩子的朋友,更不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管理者、教练或老板。

父母就是父母,如果一定要给“父母”的定位找一个近似角色的话,我觉得是“陪练”。

原因有四。陪练存在的目的,是让选手成长,父母养育孩子的目的,也是让孩子成长。成长不同于成功和成熟。成功意味着你拥有了为他人所认可的大量资源,比如有钱的成功企业家,有知识的成功教授,有无数肯拼命的小弟的黑道大哥。至于成熟,则意味着对事物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并依此指导行为,从举止浮夸到深有城府,从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到话不说满事不做绝,这叫成熟。而成长则意味着独立资本的积累,人能够依托着好习惯,凭着自主性融入社会,这叫做成长了,成人了。

通往这三样难得成就的通路,也各有不同。成功靠资源积累,成熟靠知识储备,而成长成人,靠的是练。千锤百炼,百炼成钢,保尔柯察金,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事儿都是这么成的。

要想成长,得练,而练的道路孤独、坎坷、危险,所以才要有陪练。这条路难走,少有人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陪伴左右,所以通常,只能当爹妈的亲力亲为。

不过还有一点,陪练当然希望运动员优秀,而这种优秀,恰恰依托于陪练本身的高质量与不留情。放水的陪练,陪不出来快速成长的运动员。一如溺爱的家长,打造不出坚强的孩子。作为成年人,你我往往会不经意说出“都不容易”这四个字。职场,房贷,交通堵塞,哪个是以你意志为转移的小事?生活不曾放过我们,放心,我们孩子在成年后的生活,生活恐怕也照样不会放过他们。培养孩子独立,就愈发因此显得迫在眉睫。自然而然地,为人父母,也要用正确的方式,高质量地站在孩子身边,让他们先从门缝里看看,真实世界的样子,再用后面这十几年的时间,帮他打开这道门。

除此之外,陪练能指出你哪里有缺陷,能让你知道自己哪里待改善,但他本人不能帮你去弥补缺陷查漏补缺,这些工作,最后还是你自己要来做。在不恰当的年龄段,还帮孩子喂饭,陪孩子入睡,给孩子穿衣,是非常多家庭的真实写照。然而,孩子在长,你在变老。

三十多岁的人能解决十岁小孩的问题,五十多岁的人,恐怕就很难解决三十岁人的问题了。终于,喂饭升级成逼婚,系鞋带升级成絮叨着要孙子,要求孩子穿秋裤升级成要求他辞掉工作去考公务员。

儿时父母的代劳习惯,往往稀里糊涂就演变为成年后两代人见面就吵的负面话题,父母们徒有无力感,孩子们全是压力感。为什么?因为过去的那些年,原本应该一板一眼的练习,变成了陪练的左右互搏,真正的运动员,居然一直都是看客。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陪练不能替你去打比赛。你再爱他,你也不能替他去过属于他的生活。你可以陪他练习,给他鼓劲,在失败后给予安慰,在成功后分享喜悦,但是,你不能替他上场。这是陪练的宿命,也是家长的边界。这道理说着简单,人人都懂,但每每落在实处,家长们却要花掉大量心力,去压抑自己亲自出手的冲动。

中国出了不少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国旗加身,泪流满面,看他们咬一口金牌,我隔着电视机看着,嘴里竟满满的都是甜味。我在体育界有个好朋友,当年退役前,就做了多年陪练,在他所专精的那个项目中,专陪咱国家世界级的种子选手。有一次他喝了点酒,跟我说——有多少领奖台上的身影,就有多少默默付出的陪练,甚至,只多不少。

哪怕是默默奉献的属性,和在台下暗暗高兴的神情,陪练都跟家长那么像。

2.

如果当不好这个陪练呢?

然而,陪练不好当,好陪练难得

我的一个发小最近离婚了。结婚都没到两年,如今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离了算了,至于原因倒也简单——男女双方都是毫不让步的人,自然就容易产生摩擦。

最终协议离婚那天,两边的爹妈都到齐,去年的亲家,如今变成了仇人。

小两口倒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静静坐在一旁玩手机,因为他们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离!一定要离!怎么离我不管,反正要离!

但四个老人争得脸红脖子粗,都指摘对方一家人没一个好东西,没个说法那绝对没完,两家老爷子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已经推推搡搡,要不是有人拉着,早就开干了。孩子指哪,家长打哪,这份执着太强烈,以至于他们都忘了,这里其实不是他们的战场。

不欢而散,一地鸡毛。

孩子离婚,爹妈着急上火,我能理解。孩子离婚,两个当事人就跟没事儿人一样,两边爹妈在着急上火之外,还要全权包办,还有负责讨个说法,还要把自己这边的利益最大化,恕我,真的理解不了。

而恰恰因为这种包办心态,我又突然有了一点点理解,我这发小他们两口子,究竟为什么要离婚。他们绝不妥协的习惯,到底又是从哪里来。

说白了,就是因为从不远去的父母,把孩子养成了盆景,却没有让孩子长成大树。这不叫好陪练,这叫猪队友。

3.

好的陪练,有三个训练场

在我看来,当一个好陪练,起码要带着孩子跑遍三类训练场,就像NBA的运动员们不能只打训练赛,还要练上肢力量、跳绳、短跑冲刺是一个道理。

生活毕竟考验的是综合素质,那拆解成不同的训练项目,自然也能帮助养育变得事半功倍。

第一类训练场,是孩子的“自管理”技能。我认识的很多老师,都告诉我,他们希望的是家长“盯”孩子的作业成果,然而到了家庭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却变成了全程“盯”孩子的作业流程。这种盯,是没法帮着孩子完成对于自我约束的练习的,更没法帮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毕竟没什么优秀技能,是被盯出来的。长此以往的监管,只能助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风险,必然无助于勤勉踏实的自学习惯。

第二类训练场,是孩子的“一对一”技能。在一对一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技能,就是“把生人变熟,把熟人变亲,把亲人变生”。把生人变熟,这带来了朋友;把熟人变亲,这带来了挚友与爱人;把亲人变生,指越是亲的人,越要像面对生人那样讲礼数,这才能规避至亲之间的那些撕破脸的风险,“举案齐眉”就是最典型的情况了。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在这三方面上能力都很低下,见了生人羞涩,跟熟人打交道又容易碰见关系的瓶颈,跟亲人交流,又总有蹬鼻子上脸的讨厌劲儿。

第三类训练场,是孩子的“一对多”技能。我们今天会见到很多孩子,跟一个人打交道的能力尚可,但跟一群人打交道的能力不行——在组织里挨欺负或欺负人,公众演讲或表演的时候掉链子,人们一看他,他就浑身不自在。目光灼灼之下,孩子自己也难受,要想不难受还表现好,那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成长。

在这三个训练场上,陪练究竟应该怎么做,带着孩子下场过两招呢?

这是一个需要去系统解决的问题,答案也不可能是抖机灵式的一两句话。

为了能帮助你更好地成为孩子的陪练,我跟湛庐、还有国内知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林思恩老师,一起打磨了一个系统、科学而落地的课程,力求能帮到更多富于远见的父母。

这门课程将在3月16日用线下课程的方式与大家见面,一整天的时间,我们会从心理学和脑科学出发,指向培养孩子的心理建设和能力建设这两个重要模块,并充分参考了中国家庭的生活实际,在起点上足够高,在落点上,也低到了足够接地气的水平——就为了一件事,让家长明白,究竟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的新个体。

而我本人,作为这个课程的主讲之一,届时会全程陪伴你的学习。这堂课从我的讲授中,你起码能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

评估自家孩子的能力水平与心理建设状态;

找到自己养育中的误区和短板;

一套调整自己养育手段与风格的科学原则;

在养育中具体化的可执行方案。

今天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欠缺的,是独力生活的能力,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生存资本。如果把生活当战争,学习好有才艺,这是弹药,高人指点贵人相帮父母给个好平台,这是战术,但个人独力生活的能力与习惯,却是最最重要的战略。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更不要用弹药上的精良,掩盖战略上的缺失。

因为幸福的生活,不一定非要学习多好,也不一定非要等到贵人出现,但一定有一个刚需:自己好好过日子的能力。

我是叶壮,邀请你与我一起做有远见的父母,希望3月16日,能在课程现场与你有更多的交流。

3月16日,让我们在湛庐相见

限时早鸟价7折,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活动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

活动时间

2019年3月16 日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报名

-END-

新媒体编辑/Lily

寻人

//湛庐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