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中考风向标 上海一模考试成绩涉及学生的自招、推优,可以称得上是学生中考前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而且一模的命题形式和特点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考的方向。所以,把握一模考试的动向,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下面,就跟随着昂立语文老师,来盘点一下,刚刚落下帷幕的2019年一模有哪些新动向呢? 一新:课外文言文·分析题 先来看看昂立中学生的数据统计表1: 表1:2019年课外文言文最后一题题型统计解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最后一题的文本分析题大都在4—5分,占课外文言文总分值的30%左右,能否答好课外文言文的分析题,或许是学生能否在文言文阅读中取得高分的关键之一。 上海中考课外文言文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人物传记,一是寓言故事。题型大致有三: 1.概括人物形象/根据给出的形象概括事件。这是历年来的常规考题。学生平时可以多积累一些概括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事件,概括形象。 2.文本片段或细节的理解与概括。这个是今年一模的重点考题。关于“人”的课外文言文,近几年出现的概率很大,在文本大意上很少设置障碍,但是这类题型更注重文本本身,学生需要学会在片段和细节中理解和感悟。这种考法在2018年上海中考课外文言文第13题就出现过: “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_____。(4分)” 这类题型和上述很多区的题型差不多,虽然都是以“人”为对象的题材,但是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文本中某个细节或片段的理解。 3.寓言类文本的道理和启示。出现以“物”为对象的寓言很少,而以“人”为对象的寓言越来越多,大多是假托某个人的话或某件事,来揭示道理和启示,而这类启示常常伴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如2017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 “1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第一件:____________;第二件:______________。” 二新:记叙文· 文本选择 同样来看昂立中学生的数据统计表2: 由上表,我们来看看2019年一模文本选择大变化: 一、贴近生活,呈现真实世界 2018年中考记叙文《酸橙》,由生活小事出发,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今年的一模记叙文文本选择中,很多区都是截取了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贴近生活,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易于感知。这点亦可以从中考的作文中看出端倪,比如2017年的《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2018年《真的不容易》,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来构造作文,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二、注重思考,培养辩证批判意识 这个点是笔者尤为关注的。也许是为了和高中语文可以更好地接轨,有些试题明显已经在考察学生的思考和对事物的辩证批判能力,更加注重思维品质。2018年的中考记叙文《酸橙》是个典型的导向标:(附《酸橙》最后一题) 23.文章借酸橙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请写出两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3.(6分)评分说明:⑴从人对事物价值认识的角度作答。⑵答对一个要点给3分,答对两个给6分。 要点:①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特别珍贵的价值。 ②发现一个事物的价值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③要善于从多角度去认识一个事物的价值。 ④凡物皆有价值,不要轻易否定。 从答案中可以看出,考察的并不是常规的情感主旨题,而是通过某件不起眼的小事引发的对于事物价值的思考,含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而这类文本在今年的一模中也是频频出现,如松江区记叙文《心头永远拔不出的刺》,文本描写对象是父亲,但主旨却是自己多年后的反思和自责,并用“刺”来喻指人们对自己无法释怀和放下的事情; 如浦东区记叙文《寻找一棵树》,告诫并呼吁人们,在社会发展中要注意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又如徐汇区记叙文《寻找徐立》,呼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出现更多的“徐立”们,思考个人与城市的关系等等。 由此观之,记叙文文本的选择可能会更多地关注生活,贴近生活和社会,并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辩证批判能力,在记叙文中考察学生对生活的一些哲理感悟,提高思维品质。 总之,中考记叙文已不能是“纯套路”式的应答啦!在此呼吁各位中学生应该多关注社会,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也可以跟随昂立中学生的老师们解动态,析新题,全方位应战中考!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