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供材料记叙文的审题立意

 老刘tdrhg 2020-03-24

透视、追问,让记叙文立意胜人一筹

池赛霞

【主题导语】

在高考中,记叙文写作如何亮人眼眸、脱颖而出?立意胜人一筹是关键之所在。

2017年高考共9套作文题,基本上都是材料作文。可以说这几年高考,材料作文“一枝独秀”。而高考作文具有明显的选拔功能,面对数以十几万计的考生,要让考生人人都有话说,都有内容可写,因此,材料作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角度自选、立意自定”。这样,作文题或材料对每个考生来说都具有可写性,即每人都能动笔,都有话可说。然而,在人人都能写得出的情况下,立意“碰车”的可能性就很大,立意都想到一个点子上,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会“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流于一般化。

古人云“千古文章意为先”,王夫之也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的高下决定一篇文章成败。同时文章的选材、布局、详略以及语言的运用等,又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来确定。因此,考场作文“竞争”的焦点很大程度上就落在立意能力的高低上。阅卷老师评价一篇文章的高下有许多的“点”,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深意”。深意,就是寄意深。扎根深,树干高;寄意深,文味浓。有深意的文章才经得起咀嚼。清代书论家朱和羹用“穷微测奥,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评书法艺术,其实文章的“高妙”也在于立意于“微”“奥”处,即有深意。也就是说,立意胜人一筹就必须在“有深意”上做文章。而高考作文,尤其是记叙文,立意深刻,就很容易感染读者(阅卷老师)。2017年高考,就有许多记叙文,因立意胜人一筹脱颖而出。

我们知道,“审题”是指明辨题目给的条件(题目或材料)和要求,而“立意”指的是对于题目给的条件和要求,明确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即在对材料(题目)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向读者展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主旨。文章的立意要做到胜人一筹就必须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新颖深刻。高考作文评判时对“深刻”的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因此,面对文题或材料,记叙文立意要深刻,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技法导航】

一、运用“透视式”思维立意,抒发独特感悟

立意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具有“过人之处”,才能称得上是深刻的立意。这就需要运用“透视式”思维进行立意。所谓“透视式”思维立意,就是要求考生拨开迷雾,穿透表象的藩篱,纵向深入开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用思想之手挖掘潜藏在作文题材料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发现其所蕴含的真谛,反映生活的底蕴,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所言之”。即在立意上做到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一个高中毕业生,一般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面对试题就应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发表自己对社会、教育、家庭等的独立见解。

“透视式”思维立意的一般步骤是:

1.析关键词,由表及里,透视材料核心

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而材料作文题所提供的文字材料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普遍偏重于阐述文字材料背后的事理,即材料的核心。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视其核心语意。

2.比较鉴别,选出最佳,抒发独特感悟

透视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语意后,我们会发现,材料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立意的多向性,我们取舍时就需要比较鉴别,选择最佳立意。选择的标准,首先看自己对哪—点更有体会,更有可说;在同样有体会、有话说的情况下,再比较一下哪一点更 “有深度,有新意”。通过比较鉴别,选出自己认为最直接、最佳、最切合自己写作的一种,作为作文的主旨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

比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要求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但要写好却也不易。关键是如何在立意上胜人一筹,这就必须运用“透视式”思维进行立意:

首先,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重读”与“长辈”由表及里透视其语意核心。

“长辈”是一个外延较大的集合,父辈包括父母、叔舅、姑姨等,祖辈又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同辈同代的那群人等。所写只要是“辈分大的人”均属切合题意。“重读”则隐含着“以前读过”,只是以前的“读”可能或流于肤浅,或过于感性,或存在误读等,而“重读”则是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理性认知,会带来思想的碰撞,也可以说是一次继承与超越。这样就明确了写作对象以及写作的内容。而后由“表”——从赞颂长辈的勤劳、勇敢、诚信、正直、大度、进取、创新等角度解读长辈,及“里”——长辈们“为什么”会如此、“我”思想或心理有哪些触动、“我”有了怎样的新思考与新认识、今天重读长辈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等等,达到透视材料的核心。

其次,比较鉴别,选出最佳,表达独特的感悟。

本道题材料的深层内涵有多种意义,比如,重读长辈这部书,读到了 “人生的事理”、“传统的积淀”、“时代的印记”;读出了“我们自己”、读出了长辈的 “成长与成熟”的标志,读出自己与长辈之间的“共识与分歧”;……这样,通过比较鉴别,从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最独到,素材积累最丰富,最能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角度作为写作的主旨。

天津卷 《“善”“傻”家风一脉流》(见 《2017年高考优秀作文报告》)这篇作文被评为57分,作者正是通过运用“透视式”思维立意,综合考题材料的内容和含意,撷取并分析了两个关键词“重读”与“长辈”,并由表及里,抽丝剥茧,探求事物的本质,挖掘出有价值的主题来,使文章因为“有思想”、有深度而登上新的台阶。文章从“家风”的角度重读长辈,以三代长辈对“善”这一美德的继承、发扬为脉络,以典型细节及故事叙写三代长辈行“善”的各自表现及对“善”的理解,很好地突出了“‘家风’之精神——‘善’这一美德世代传承”的主题,可谓立意高远;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回顾”与“呈现”的层面,而是进行理性的思考,较为形象地提出了在为善可能于己“不利”的情况下,人是否应该坚守自己做人的准则这一严肃的话题,从另一侧面诠释了重读长辈这部书时对所谓“傻”这一美德的感悟。作者在“重读”中,体现了言之有“悟”,表达了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这样文章就深刻了,也就有了深度,当然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这也正是本篇作文取得高分之所在。

二、运用“追问式”思维立意,凸显时代意识

考生作文立意要深刻,不仅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在于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追问式”思维立意,就是在阅读作文题材料时,要善于通过捕捉材料中的重点句,找到思维的聚合点,进行由果溯因追问,让思维深入到 “人之所罕至”的“险远”之处。如果我们的文章仅仅为了说明尽人皆知的现实情况,立意也不过如此。这就需要在别人都想到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从纷繁的因果中找到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预见最要害或最有深远意义的结果和发展,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这样在材料中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并对接社会,站在时代的高度,及时提出并回答当代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看法,这样,让自己的思维深入一层,观点态度就跳出了常人的范畴。

“追问式”思维立意的一般步骤是:

1.抓重点句,由果溯因,进行多方追问

在材料的作文题中,归纳材料的文意并迅速捕捉材料中的重点语句至关重要。因为重点语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找准了它,并通过由果溯因的方法进行自问自答,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想拓展,对接社会,凸显时代意识

在追问“为什么”的基础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引申联想到自我、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并寻找到对接点,这个“对接点”一定要有“意义”——就是要有时代气息。要学会在小小的记叙文中反映出大的时代生活,让它折射时代光辉,有了时代性就有思想性,有了思想性就有了启迪意义,这样立意才算深刻。

比如,2017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材料共三句话,前两句指出“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 “繁多”的“种类”“各异”的“形态”,是“引题”;重要的是第三句话,抓住第三句话进行“由果溯因”多方追问,就可以提炼出以下立意点:

①为什么“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因为“车”的演变史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②为什么“车来车往”“承载了世间的真情”——因为感悟、体验“车”与社会、“车”与人、“车”与自己的真情故事;

③为什么“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因为从“车来车往”的生活现象中,反映人们思想、理念的变化,生活观念的改变;

④为什么“车来车往”“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因为从“车来车往”的生活现象中,反映生活、生存及生命的某种哲理之思。

通过这些自问自答,一般可以探求到作文材料的内涵之所在,写作的内容也就会越来越清晰。

考生在此基础上注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对接社会实际深入立意。这道作文题的材料叙述的重心仍是在人与生活中的交通工具“车”这个实体的“表”“此”层面,如果就车说车,由车的变化歌颂改革的成就、祖国的巨变,这就流于“大路货”了。考生应该透过“车”这个象征性的现实载体,追问现实生活本质,感受时代变化、世间真情,去领悟观念的变迁、人生的哲理,那么就会从“物”的层面提升到“理”的高度,由此阐述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那就胜人一筹了。

被评为67分的优秀记叙文《单车的命运》(见《2017年高考优秀作文报告》),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立意胜人一筹。一个正确深刻的立意,应该是既真实又能明示事物本质的,还能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律动,力争表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作者采用“追问式”思维立意,很好地借助“车”对接社会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在纷繁的关于车的事件中、漫长的关于车的历史中,透过跟车相关的一个生活故事、一个社会现象……不仅仅谈车这个交通工具,还通过这个交通工具折射出生活的真相、身边的一些思考、一种体贴人心的情感以及一种需要我们警醒的哲理……将文章聚焦在“自行车维修点日渐式微”这一社会现象上,不仅提出问题,还尝试着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通过“单车的命运”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告诉我们对于“自行车维修师傅”这一特殊群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扶助政策!作者表达出了他的独到见解,传递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深刻的认识,凸显了时代意识,仅这一点就足以征服阅卷老师。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时事新闻型、日常(社会)现象型、语录言论型、文学文化型等作文题,可采用“透视式”思维立意;寓意故事型、图文漫画型等作文题,可采用“追问式”思维立意。考场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作文题型(材料),或扣住关键词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或抓住重点句由果溯因多方追问,由此及彼深入拓展,就可以让自己的作文立意胜人一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