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40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和巩固统治的措施,也包括朱家江山传承问题。 比如他怕他去世后,继承人无法镇住那些功臣勋贵,为此,他大力铲除开国功臣。 还比如为了朱家天下的稳固,其不断的分封诸子,目的是“天子如首,诸王如手足,故可称为同气一体”,为此,朱元璋殚精竭力地设计出很有个性的明初分封制。 诸子藩王的政治地位被定的很高,但朱元璋不给他们封地(藩王府邸除外),也不让他们治理和插手地方政务。《明史》记载说:“有明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所以说朱元璋在搞分封制时并不糊涂,对藩王的权力做出了很大的限制,以免其与中央抗衡,导致骨肉相残。 但可惜的是,朱元璋的设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洪武末期还是出现了“强藩弱主”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藩王制度本身就是个矛盾,他一方面限制藩王的经济民政方面权力,而另一方面却不断地赋予藩王以极大的军事权。 洪武六年,朱元璋进一步地扩大了诸子藩王拥有的军事权力,不仅规定藩王拥有藩国内护卫军的军事权,而且在紧急情况下就连藩国所在地镇守军的军事指挥权也归给了藩王。又规定地方镇守军的调动除了要有皇帝的御宝文书外,还必须要有该镇守军所在地藩王的命令。 就此而言,明初地方藩王的军事权力得到了几乎是毫无限制的扩张。更为要命的是,诸子藩王所统帅军队的规模不受限制。 这正是矛盾之处,虽然朱元璋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也对历史很清楚,进行了个性化的分封,但依然无法摆脱历史的倒退和分封带来的后果。也正是这个制度不仅让明朝不如强汉,更间接导致明朝的亡国。 回顾历史,当年秦始皇完成兼并天下后,当时的政局出现两种架构的争论:一派认为应该实行周朝的分封制,另一派以李斯为代表,他认为应该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选择了李斯,选择了郡县制。 从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成为历史的潮流,延续两千年。 之后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十八诸侯,导致自己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之初,也实行了权宜之计,封国和郡县并存,结果出现七国之乱,但汉朝有汉景帝和汉武帝。 汉景帝灭掉了包括吴王在内的几个强大的诸侯王,武帝即位,继续进行了强力削藩,颁布“推恩令”,从制度上断绝了藩王坐大的可能。汉景帝汉武帝的两代改革,将汉朝藩王危险降到最低,为汉朝的长治久安打下基础。 汉朝之后,西周司马炎,此人又违背历史,犯了错误,大肆的分封司马家族的人当王。这些司马的封王们,有实有名,集军政大权于一体,这简直就是割据政权,俨然于当年的西周封建。结果我们看到了,很快就上演了八王之乱,亡国了。 现在朱元璋上台后,又犯了这样一个错误,由于他的分封藩王,最后导致藩王势力做大,而且朱元璋到去世都没意识到,而且他还铲除了功臣勋贵,同时继位的建文帝没有汉景帝和汉武帝的那种魄力,于是燕王朱棣夺权,当了皇帝。 而当了皇帝后的朱棣,此人是个雄主,本来有能力去削藩,但朱棣因得位不正,更兼他利用诸王夺得黄帝宝座,所以,为了笼络人心,他并没有实施大规模的强力削藩。朱棣之后的君王们,则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进行削藩。 虽然朱棣之后,明朝的藩王们,政治上没了出路,但生活上还是有追求的。于是,自朱元璋制定分封制度到明朝灭亡二百多年见,由于藩王制度,历代分封不断,只要是皇室子弟,就要分封给爵,结果到最后仅朱元璋直系后代竟然多达十几万。 要知道,这些皇族既不耕作也不生产,生下来就有俸禄,由国家养活。一开始人数不多,问题不大,后期人数逐渐增加,国家早已不堪重负。 明朝养藩王的开支有多大? 看看制度规定就知道:皇帝的其他儿子,要封亲王,亲王的世子袭爵,其他儿子都是郡王。郡王的长子袭爵,其他儿子要封镇国将军。再往下,镇国将军的儿子们,要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儿子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的儿子封镇国中尉,如此世代传承,宗室里靠国家财政养活的寄生虫,可以说是几何级数增加。 亲王的固定支出,即禄米,每年就有一万石,郡王是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其他的各类爵位,更都有数额规定,累积下来,本身就是个天文数字。另外还有每年不固定的各色赏赐,有时候甚至比固定工资还多。 同时,有些地方实力派诸王,占据大片良田,称霸一方,朝廷也无力控制。终于导致后来流民成群,变乱蜂起。 比如明朝的福王朱常洵,占据河南大片良田,李自成农民军兵临城下,他竟然还不愿拿出自己家的钱粮犒赏将士。 嘉靖年间明朝御史林润的奏折里说的十分清楚:天下供应京城的粮食,每年四百万石,但各王府消耗国家的粮食,每年却有八百万石。具体到地方上,军事重镇山西省,每年存留粮食一百九十万石,但当地王府消耗粮食,却有三百多万石。河南省存粮九十四万石,当地藩王消耗粮食,却有一百九十多万。也就是说,全国的税粮加起来,也填不满藩王的嘴。 所以说明朝最终的灭亡就是被朱家人自己活活拖死的。 明朝末年,内忧此起彼伏的起义军,外有后金虎视眈眈,明政府内忧外患,财政干涸,而那些藩王们坐拥富可敌国的家财,却不能与国家分享。 假如当时这些藩王愿意拿出财富,或者明朝自中期就像汉朝那样进行强力削藩,明朝的国运或许就会有所不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