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人啊,认识你自己

 昵称mqTGP 2019-01-28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在希腊古城特尔斐(Delphi)的阿波罗神殿(Temple of Apollo)上刻的传世的德尔斐神谕大约有600多条,在当时都被视为神的声音。其中有两句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箴言、神谕:一句是“人啊,认识你自己(希腊语:γνωθισεαυτόν)”。另一句是“凡事勿过度(希腊语:μηδεναγαν)”,至今已有2000余年了。这句“人啊,认识你自己”后来被苏格拉底阐发为那句著名的话:“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认识自己是最难的。所以,芬兰作家西兰帕说“所有的胜利第一条件,是要战胜自己”。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Nehru)也说了类似的话,他说“一个人能在战场上制胜千军,但只有战胜自己才是最伟大的胜利者(One may overcome a thousand men in battle, but he who conquershimself is the greatest victor)” 。

思想没有时空之分。思想的光芒从2000多年前穿透历史,同在东西方文明的深谷中灿灿生辉。老子早在2500年前就深刻的洞见了自知者明。这正是本章笔记中我们要受启发的内容之一。

在上一章即第32章,老子说大家都不要打仗了啊,好好地顺应大道来治理国家,万物将自宾!并启发我们像道那样地卑微处下、使万事万物各适其性、适可而止,万物自宾。那么,国家治理到万物自宾这个境界了,老百姓干嘛呀?老子说,老百姓要好好的修身养性啊。这正是本章即第33章要讲的。第33章讲的是人的自我修养。那么,自我修养要达到什么境界呢?老子于是在第34章通过道润物细无声的道理来启发我们“利它无我”,要没有目的心与企图心的好好做事,那是后话。我们先来理解下本章吧:

注意,老子在本章中成对出现的论断实际上并没有偏颇,老子只是希望我们更全面的认识自己,成就最好的自己。此外,笔者以为,本章明显地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第二大部分即这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一点也可以从“使用否定词”和“对仗押韵上”上看出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意思是说“能够了解别人是聪明智慧的。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是明白通达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竭力()做事的人是有志气的”。在本段老子启发我们人要知人知己、能胜人胜己、能知足自强。这里有个明显的因果逻辑是:知人知己了才有可能做到胜人胜己(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个半斤八两,更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刀枪不入,怎么可能胜过自己胜过别人呢!),胜人胜己即取得了成就,取得了成就千万要记住不要名相的欲望太重,要知足、要懂得适可而止------否则老子第29章说了“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你就不会有未来了,显然这是个前置条件!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再竭力做事,成就更好的自己!简单地说这个因果逻辑是:知àà知足à强行:知是胜的前提,胜即取得成就后要知足、适可而止,在知足的前提条件下再更上一层楼,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可以看出老子是多么明白通达、追求上进的一个人呀!

当笔者理出上述因果逻辑后,笔者突然体悟到,老子在写本章的时候逻辑是环环相扣的!笔者恍然大悟出的逻辑是:后两句仍然是承接前六句的!我们知道前六句老子给出了一个因果逻辑即“知àà知足à强行”,实际上这个因果逻辑还没讲完!“强行”的人不断进步按道周而复始的规律必然有个终结,虽然我们不能避免终结,但我们完全可以尽可能延续的持久!所以后面一句话,老子正是给出了“强行”的可持续性方法!即“不失其所者久”!然而老子也非常明白,人终有一死,那么怎么让人永生呢?那就是符合道的精神是永存的!至此,我们可以完整地给出这个逻辑链条是“知àà知足à强行à可持续性à终极归宿”。顿悟出的这个无懈可击的逻辑后,笔者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2500多年前的老子,关心的是每一个人从生到永生的宏大命题。老子是可以和佛陀比肩的一个伟大人物啊,难怪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太上老君是老子!

笔者突然想起了老子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两年来,笔者决然离开了自己战斗了十几年的平台,放弃了追求名相,放“空”自己近两年时间,这才有时间专心提升自己,才有时间不断地学习体悟,才有时间与精力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研读《道德经》,在发现了这个智慧无穷的宝藏后,笔者发现太多的人误解、曲解了老子伟大的思想与智慧,《道德经》汗牛充栋式的注解背后大多缺乏逻辑,使一个完整的、原汁原味的老子不能呈现在世人面前,使他老人家的智慧被淹没在红尘俗世之中。于是发愿无论多么艰难,也要给自己呈现出一个有理有据、富有逻辑,尽可能接近老子本意的完整解读。这个心愿快要完成一半了,其间辛苦只有笔者自知。过去一年多的研读《道德经》,笔者的体悟是老子的智慧不用说了,他的逻辑是相当完备的。目前笔者解读了包括本章在内共33章,还没有发现没有逻辑的篇章!所以,可以断言如果你看到的版本的解读不能说服自己,那么一定是你所看的解读本没有真正理解道德经。可叹啊,这么无穷的智慧不为世人所见!如果老子的智慧能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世界将是多么美好!我想,《推背图》中预言的大同世界也不过如此吧。言归正转哈:

显然“知àà知足à强行à可持续性à终极归宿”是浑然一体的逻辑,原来自己读了十几遍以为只是简单的几个并列式的罗列句子,没想到竟然有这样一个完美逻辑,真是心情愉悦。有了这个逻辑,理解后面这两句就太好理解了。显然后两句讲的是可持续的问题与终极归宿的问题。为了节约篇章,我们直接给出本章完整的意思(还没解释的最后两句话在完整的意思解读中套红标出,以便阅读理解)------为了更易看出浑然一体的逻辑关系,我们长篇大论地加了连词连句:

所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完整的意思是说能够了解别人是聪明智慧的。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是明白通达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竭力做事的人是有志气的。我来把刚刚说过的话总结一下吧,也顺便提醒一下,刚说的这六句话不是我随便想到那说到那互相没有联系的,六句话前后是有浑然一体的因果逻辑关系的:一个人知人知己才有可能做到战胜自己与别人,战胜了自己与别人也即你取得了成就,取得了成就后切记一定不要过分贪婪、贪婪的大、贪婪的多(道德经第29章‘去甚,去大,去楮’)------为什么切记不要贪呢?因为我在第29章就早就说过了‘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为了私欲一定没有好结果)’即如果有私欲就不会再有然后了!我也就不用再说下面的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三句话了。再补充一句,也许这些成就微不足道甚至你还很贫穷,可是你要记住,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需三餐!只要你心里知足就是真正的富有!在取得了这些成就后切不可贪图享受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而要再立志向,你要以现在的成就作为新的起点(道德经第15章‘如以动之徐生’意思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不断地竭力再创辉煌!也许你会反问我说你不是说过,万事万物都是周而复始的,这是道的规律啊。是的,万事万物都会有个尽头,这没错,可是你要明白这一点:虽然我们不能避免事业甚至自己走向终结与死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尽可能地让它延续的更持久!那么延续的持久的方法是什么呢?别急,这是接下来我要告诉你的,怎么能够发展的更持久呢?那就是千万不要轻易地丢弃掉支撑自己根基的东西,人才能发展的更长久。说到这里,你也许又会说,人终有一死,不可能永生,任何人再怎么奋斗也难逃一死,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呢?是的,你说的一点没错,人终归有一死,可那死的是肉身而矣!一个人即使他的肉身死了,可是如果他润化世人的“大道”永存于世间,这是真正的永生啊”。

    笔者以为,自己理出的老子本章“知>>知足(如果不知足就是有贪欲了,有含欲就不会有未来了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三个箭头了!!所以知足是后面强行到可持续性到终极归宿的前提条件)>强行(不断发展进步)>可持续性>终极归宿”的这个逻辑,应当是快接近老子的本意了。因为它浑然一体,读来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其实这哪里是笔者理出的逻辑,老子本身就是这么想这么写的呀,只叹太多的世人没有真正看的明白。从一个人的生看到死看到终极归宿之永生,他对每个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善意提醒,仿佛是一个邻家大哥、自家父母,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言之恳切、情之动人、察之深邃、见之长远,看后令人感动不矣。请容我替世人向他老人家曲膝抱拳。

“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深刻地认识自己,战胜你人生中最大的对手------自己,就是你最伟大的成就。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我们的启发。

古希腊有个很牛逼的伟人叫苏格拉底,他有句广为流传的段子,是因为他有一个“悍妇老婆”,大冬天的都会隔着窗给苏格拉底浇一盆脏水的河东狮,可谓醍醐灌啊(此处应当有捂脸的表情)!世人说这怎堪相处呐!苏格拉底于是以一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豪情,说了一句传世经典名言:好的婚姻可以带给你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这么个神一般化身的苏格拉底,笔者顺便提一下他还有个和他一样牛逼的学生叫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还有个和他一样牛逼的学生叫柏拉图。话说苏格拉底有一天做梦,他梦到神对他说“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听到这个神谕,苏格拉底一脸懵逼。自己好像蠢的不要不要的,还不聪明地娶了个举世无双的悍妇老婆,我怎么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呢?他不信,于是他遍访雅典那些被公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进行辩论。最终他发现,这些所谓的聪明人其实并不聪明甚至很蠢,蠢到竟然不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事情,蠢到他们还不承认自己很蠢。但苏格拉底却觉得自己不知道的太多了。于是他顿悟了,原来神谕说他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的本质原因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无知。这个雅典人民的儿子,这个划时代的时代骄子,古希腊人民的骄傲,却最后被宗教500人法庭判处了死刑。笔者在大学时在图书馆读过一本书,好像名字叫《致托里克》(还是柏拉图的对话集《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有点忘了,估计这书中也有记载)的书,书中写到说,托里克是他的好朋友,在苏格拉底被判刑入狱后,他还买通狱卒,帮他逃走,可苏格拉底拒绝逃走,宁愿喝下巨毒艾草汁七窍流血而亡。在死前他对帮他逃走的好朋友托里克说了句笔者一直都能背出的一段话:“虽然法庭的判决有违事实,但这是合法法庭的判决,必须遵守”。古希腊的荣光随着一杯艾草汁散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似乎再也没有重新散发过光芒。苏格拉底的死,死的伟大,他的生,生的光荣,因为他能认识到自己。

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去除贪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失根本、心中执道,润化万物,必得永生。这正是老子本章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参悟国学,启迪智慧,滋养灵魂,温暖人生。晓钰是为理解,成其笔记,分享于缘者。

 

 

The unexamined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Socratesa 古希腊.苏格拉底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杜牧《赠宣州元处士》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汪国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