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31章-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铸剑为犁,尽洗甲兵长不用

 昵称mqTGP 2019-01-28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wu)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铦(xian)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丧(从楚简、帛书甲本)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则以悲哀位(位:从楚简本)之,战胜则以丧礼居(居:从楚简本)之。

 

本章楚简本有,但后来本章应当被加了、改了很多,但加的不影响主旨,不过个别字笔者根据楚简或帛书本有改动:而且只有复原到楚本或帛书本方才更好理解,特别是在逻辑理解方面。

在上一章即第30章,老子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要逞强去攻打别人,只要能达到目的就不要用兵,因为打仗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是从侧重于战争的“后果”角度来阐发的。为什么不要用兵?老子在本章说:因为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并在本章从“礼仪”的角度做比喻来阐发战争不是一件好事。不过,老子也不是机械地完全反对战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得打。在这一章论述完战争后,老子接着在下一章即第32章说不要打仗,要好好地顺应大道来治理国家,万物将自宾!所以,第32章是讲治国境界的,治理国家应当达到一个合乎大道的境界。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本章:

这句“夫兵(兵:从文义上看不是指兵器,是指战争、武力)者,不祥之器(器:指战争这事本身)。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不居:远离兵)”楚简中是没有的,笔者以为并非老子所写。但放在这里也没关系,虽有画蛇添足之嫌,但也不影响后文理解。意思是说“战争,是不吉祥的事,万物都很厌恶忌讳它。所以悟道的人都会远离它”。其中,物或恶之:第24章中出现过,解释为“谁都是很厌恶的(直译:万物或许都会厌恶)”。开篇加这句的人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想直接告诉我们战争是人之所恶的事。接下来,老子直接打比方地启发我们:懂得礼节的人平常都是贵左的,但兵事却贵右,言下之意是,战争确实不是好事儿,他写道:

君子(懂得礼节的人、知书达礼的人)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意思是说“来打个比喻吧,你看知书达礼的人平常起居是以左为贵的,但在用兵打仗的时候却是以右为贵的”。其中,左右:笔者以为,君王面南背北而坐,在北半球的中国,其左侧为东方,为太阳升起的方位,右侧为西方,为太阳落下的方位。所以东方象征生发,西方象征着衰退。这也许正是古代礼仪方面以左为贵的本质原因吧。那么人们这种出乎常理的对兵事的“贵右”,直接隐喻了战争是不好的事。老子进一步阐发到:

故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意思是说“所以从这一点上能看出什么呢?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战争确实是不吉祥的事!它并不是知书达礼的人所崇尚的,实在是不得已了才会发动战争”。老子在这句中表达了他基本的军事思想,战争是最后一刻不得已的选择。那么不到处逞强打仗,平常国家的军事力量应当怎么样呢?他说,要铦袭!铦,读xian时意思是锋利的;袭:遮蔽隐藏;铦袭:隐藏兵器的锋利。笔者觉得最贴切的白话文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休养生息,以待不时”的意思。即老子说平常国家的军事力量要做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他写到:

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则不可得志(抱负,志愿)于天下矣”意思是说“既然战争不是什么吉祥的事情,我看平常还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休养生息才是上策啊!战争这个不吉祥的事,不要去美化它,如果美化它,这就是喜好杀伐!而那些喜好杀伐的人,是不可能实现他为了天下苍生的抱负的”。其中,这里的“杀人”:笔者以为,在本章中老子并不是具体地指杀人,而且是泛指崇尚武力,喜欢杀伐!写到这里,老子算是对“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个隐喻启发完了,这种启发是从惯常的礼仪角度来启发的。这种启发,他觉得还不够,还要更直接,于是他进一步地从“吉丧”的角度进一步地、相对直接地启发到:

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意思是说“我再举个例子吧。咱们惯常的礼仪是:对于吉祥的事,大家是崇尚左的,对类似于像丧事这样不好的事大家是崇尚右的吧”。注意,通行本中这句中的“丧”被写为“凶”字,这是不对的,虽然意思是没大的区别,但写成“凶”字会在逻辑上误导读者,所以笔者还是从楚简、帛书甲本的“丧”字写法,为什么呢?因为后面马上说“言以丧礼处之”,其中写到了丧字,是一种上下呼应的关系!否则在逻辑上会有点小纠结的,包括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将会更纠结!言归正转哈:通过吉丧的惯常礼仪老子更直接地启发我们说战争不是什么吉祥的事!所以接下来,他通过具体的副将与主将的左右排位来说明战争不是什么吉祥的事。注意,这里主副将的排位不是单纯狭义的指主副将的排位,而是借指战争这件事。他写到:

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这就是说)以丧礼处之”意思是说“所以你看副将排位的时候是在左侧的,主将排位的时候是在右侧的,这就是说这种主副将的排位是按照丧礼的惯常顺序来排位的!”。举完了这个例子,老子觉得可以直接对战争这件事做出结论了,所以最后一句话“杀人众则以悲哀位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是统领前面各句的,是对战争的“结果”即“死了很多人”和“战胜”提出自己的看法:

杀人众则以悲哀位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意思是说“总而言之,战争不是什么吉祥的好事!在战争中会死伤很多人,所以对战争这件事情,要作为悲哀的事情来看待;就是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方式对待,而不是炫耀啊”。

通过上面逐句的、各句间逻辑关系的梳理,现在我们可以完整的理解本章了!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看清本章逻辑,我在下面完整的意思表述中分段展示:

所以“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则以悲哀位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完整的意思是说:

“战争,是不吉祥的事,万物都很厌恶忌讳它。所以悟道的人都会远离它。

来打个比喻吧,你看知书达礼的人平常起居是以左为贵的,但在用兵打仗的时候却是以右为贵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能看出什么呢?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战争确实是不吉祥的事!它并不是知书达礼的人所崇尚的,实在是不得已了才会发动战争。既然战争不是什么吉祥的事情,我看平常还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休养生息才是上策啊!战争这个不吉祥的事,不要去美化它,如果美化它,这就是喜好杀伐!而那些喜好杀伐的人,是不可能实现他为了天下苍生的抱负的。

我再举个例子吧。咱们惯常的礼仪是:对于吉祥的事,大家是崇尚左的,对像丧事这样不好的事大家是崇尚右的吧。所以你看副将排位的时候是在左侧的,主将排位的时候是在右侧的,这就是说这种主副将的排位是按照丧礼的惯常顺序来排位的!

总而言之,战争不是什么吉祥的好事!在战争中会死伤很多人,所以对战争这件事情,要作为悲哀的事情来看待;就是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方式对待,而不是炫耀啊”。

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前人加的第一句(这一句显得画蛇添足哈)。老子本章的写作思路是很简洁的:先通过惯常的日常礼仪与出兵打仗的礼仪不同来隐喻战争不好!然后进一步地、更直接地通过吉丧的礼仪不同来隐喻战争不好最后直接做出结论,有两点:第一点无论胜败,战争中要死很多人的,所以对待战争这事应当以悲哀之心对待;第二点是就是打了胜仗,也不是值得炫耀的事,要按丧礼对待。笔者理出的这个逻辑浑然一体。虽然这章各句比较好理解,但由于被人增、删、个别字没用“原来本来样子”的字,使人在逻辑的理解角度纠结不少!笔者经考证楚本、帛书本,反复比验、结合上下文推敲,结合推测老子的“符合大道至简”的逻辑思路来理解,终于顺出本章逻辑------因为查阅各种理解,均在逻辑上不足以说服笔者。所以这章看似简单的一章,但如果细想各句间逻辑实际上也是不容易理解的,理解也一定是浮光掠影而不通透的。还好终于顺出了逻辑,心情舒畅哈。

战争不是什么好事,让笔者突然想起了诸葛亮南征蛮夷,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军一战(有说这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并无火烧藤甲军。正史中也没有记载藤甲兵):诸葛亮一生善用火攻,出山第一战就是火烧新野。但只有一场火战让他深感自己必定折寿,那就是著名的火烧藤甲兵,这场战役火烧了三万藤甲兵,惨不忍睹,似人间炼狱。话说诸葛亮屡擒屡放孟获,仍然使孟获不愿投降。为了报被擒之仇,大败诸葛亮,孟获向乌戈国国主借来了3万藤甲兵。果然首战孟获凭借藤甲兵大败魏延。小说《三国演义》中说藤甲这种盔甲,是用来自在山洞中的藤条,在用油浸泡了半年左右,再反反复复几十次,期间还要太阳爆嗮,最终用这些藤条制作成藤甲,士兵穿上刀枪不入。当时蜀军不熟悉,就连足智多谋的卧龙先生也对此无计可施。后来诸葛亮想到了用火烧,事实证明,他的办法是正确的,将藤甲军诱入山谷后,一把大火将这盔甲烧了个一干二净。可想而知在死前那些人该有多么的痛苦,活活被烧死啊。后来乌戈国也因此消失了。诸葛先生善用火攻,火烧藤甲军前的历次大火,他都不在现场:火烧赤壁时,诸葛亮也是提前离开了战场,回到了荆州;火烧上方谷时,司马懿父子也是完好无损。但唯这场战役,他亲眼目睹了3万藤甲兵活活被大火烧死。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回、第九十一回中这样描写到: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却说孔明班师回国,孟获率引大小洞主酋长及诸部落,罗拜相送。前军至泸水,时值九月秋天,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兵不能渡……当夜于泸水岸上设香案, 铺祭物……亲自临祭,令董厥读祭文。其文曰……读毕祭文,孔明放声大哭,极其痛切,情动三军,无不下泪。孟获等众,尽皆哭泣。只见愁云怨雾之中,隐隐有数千鬼魂,皆随风而散。于是孔明令左右将祭物尽弃于泸水之中。次日,孔明引大军俱到泸水南岸,但见云收雾散,风静浪平。蜀兵安然尽渡泸水……

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到万不得已,不可用兵。用兵也当以悲哀之事对待,就是打胜了也以丧事礼制事之。这是老子本章要说的核心思想。

当然老子不是说完全不用战争,万不得已也可以用兵。关于这一点,杜甫有首诗就就写的相当到位“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意思是说拉弓就应当拉最硬的那张,射箭就应当射最长的那只。俘获敌人首先要射倒他的战马,擒拿贼匪首先要抓住他们的首领。杀人也应当有个限度,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只要能够阻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一定要多杀人吗?!

参悟国学,启迪智慧,滋养灵魂,温暖人生。晓钰是为理解,成其笔记,分享于缘者。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唐.杜甫《洗兵马》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