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29章-生活中有两出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则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昵称mqTGP 2019-01-28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jiong,从帛书甲)或坐(从帛书乙),或强或羸(羸lei,这四字帛书甲乙本中均无,后人加的),或杯(从帛书甲)或墮(Hui,古通“隳”hui,从帛书甲)。是以圣人去甚(从帛书甲),去大(从帛书甲),去楮(zhe, 从帛书甲)

 

在上一章即第28章,老子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两面性的事物,它的两面都要珍视,不要偏好,并告诉我们都兼而珍视的人是可以当领导的。所以在本章,老子说领导人不要有以公谋私的贪念,更不要为自己一己之利置国之公器、神器于不顾,否则是肯定是没有结果的。而且老子进一步地在第30章告诉领导人,也不要逞强置它国利益于不顾去攻打别人。大家有没有看到章之间是一个多么严密的逻辑关系(第30章以后的逻辑关系,笔者会在每章像本章一样地承上启下地梳理给朋友们)。

本章由于楚简本缺失,从帛书本,帛书甲乙本中优先从帛书甲本,帛书甲本中缺失的从帛书乙本。故笔者首页经文为笔者之理解本,读完本笔记,你会觉得笔者这个考究的版本更准确。但还是将通行本放在这里供参考“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每每放在笔记中,很不满意,因为太多地方误导了太多的人呀,没有让大家看到比较原汁原味的老子大餐)。

本章,老子的写作思路是开宗明义提出观点:治理国家不要为自己私利,那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然后告诉领导人要像悟道的人那样以天下公心为重,没有私利,没有为己的目的心。之后再举例子,最后启发我们:悟道的人不应有过度的欲望的。这一章在逻辑上的理解难点是“物,或行或随,或(xu)或坐或强或羸(lei),或杯或墮(hui)”这句,这句与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逻辑关系呢?很多注解没有解释这种逻辑,只是各句单独地解释,看上去单独解释的都对,但对于重视逻辑性的人来说,是纠结的,关键是不符合老子的本意。我们来一句句理解一下本章吧:

笔者以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中“欲”为欲望、私利的意思,不是想要的意思,否则和“将”意思重复;“之”是指代“欲”的------因为从下文中的“败之”“失之”可以看出,三个“之”为同一个指向代词。这句话可以另写为“将取(治理)天下而为欲”。所以“将欲取(治理)天下而为(为自己的欲望私利)之,吾见其不得已(不得已:达不到、得不到)”意思是说“一个人妄想为了自己的私欲来治理天下,我看他是不可能达到治理好天下目的的”。为什么不会成功呢?因为:

天下神器(引申为政权),不可为(为:为了自己私欲)也。为者败之(指代神器),执者失之(指代神器)”意思是说“治理天下的这个政权(神器:神圣的系统、平台)是神圣的,是千万不可以被用来满足自己私欲的。如果想通过这个政权来满足自己的私欲,那政权就会被败坏了;如果想把这个政权占为己有来满足自己的私欲,那政权就会失去(潜台词是你占为自己有,别人也会效仿你,也想占为自己有,政权就会被别人抢去了,你的政权也就失去了)”。

接下来的这句话,比较难理解了。常见的注解是解释为“几对”有点“相反相对”的事物。但这句话肯定是承上启下的,那么如果解释为“几对相对”的事物,完全与上下文没有联系!放在这里是怎么个启上的逻辑?又是怎么个承下的逻辑?我们前28章的解读,大家看到,老子的逻辑非常缜密,没有废话,环环相扣的,他是不可能莫名其妙地说这么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显然常见的解释是错误的!因为文脉上是完全不通的。

理解这句的关键笔者以为是对“物”的理解。搞明白了物的含义,就会找到这句承上启下的逻辑。根据笔者考究:接下来这句中的“物”是指人,不是指事物,是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的本意是指万物,引申为指具体的物品,但还特别是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多指众人(可以百度下)!笔者对“物”这种不同于大家常见的解释在文脉上更贯通,解释为“众人、世人、那些人”,这句承上启下的逻辑才能通顺---不,是完全能畅了!而且老子列举的几个相对的事物是比喻式的,不能机械生硬地理解为字面上的狭义含义,要理解他的言外之意。所以“物,或行或随,或炅(xu)或坐,或强或羸(lei),或杯或墮(hui)”意思是说“可是令人痛心的是,现在的很多世人,在我刚说的以公谋私这件事上:有的人已经在贪了(行),有的人蠢蠢欲动的想贪(随);有的人已经在大张旗鼓的()这么贪了,有的人还在偷偷摸摸的()贪(‘或坐’中的‘坐’字是后人加的,为呼应文义,应有个与大张旗鼓相反意思的词,笔者理解为偷偷摸摸,至于被后人加个啥字都无所谓了不重要了,所以这里无论是‘坐’还是‘X’都可理解为偷偷摸摸的意思)。有的都已经贪的很大了(),有的人贪的还没那么多(。或强或羸,纯粹是后人加上去的,为和文义贯通笔者如是解,事实上老子原本中根本没说这句);有的人已贪的盆满钵满却安然无恙(:名词活用为动词,笔者引申为贪的很多),有些人贪的已东窗事发当琅入狱了(:掉落,笔者引申为倒台了)”。这句的解读与常见的完全不一样,但笔者由于采用的更接近老子原本的帛书本,而且发现使用帛书本中的字,在本章文脉上更通顺,所以再一次让笔者坚信帛书本是接近于老子原本。后人也许是没真正理解老子这句话想说啥,而把个别正确的字加了一些、改了一些让人更难理解的字、词,误导了太多的人啊。笔者的这种理解,完全是承上启下的,使得本章显得浑然一体,逻辑严密,其实啊不是笔者的逻辑严密,而是老子本来就是那个意思啊!!

接下来,老子很自然地告诫并启发我们,悟道的人,那里像我刚才说的那些以公谋私的鸟人,人家如浊水之清莲也!所以,老子写到“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楮”意思是说“世人都这个鸟样,悟道的人不会这么做的。所以真正悟道的是人完全摈弃了普通的人那种贪的过分、贪的很大、贪的很多的恶行”。这里,甚:程度副词,过分的;楮:许多,在帛书乙本中用是的“诸”字,这个字也有众多的意思,比如“诸位、诸君、诸侯、诸子百家”中的诸都是众多的意思,笔者采用帛书甲本的楮,更形象,更原汁原味吧。楮:楮树,一种生长很多的树,它具有速生、适应性强、分布广、易繁殖、热量高、轮伐期短的特点,此处引申为过多。这里笔者觉得后人改的都不好,更接近老子原本的是帛书本,帛书本中这三个字“甚,大,楮”更精准!更灵动!

老子在这里明显地总结了贪的三个维度:“甚”是“程度”的维度,“大”是“大小”的维度,“楮”是“多少”的维度。老子的概括力真是赞的不要不要的。后人写成“去甚,去奢,去泰”真是完全不符合“总结概括这种思维”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相容性、独立则和完备性”。数学中很多构建于公理系统的数学大厦都要遵循这三个原则。如300年前的欧氏几何大厦之开篇就讲了5条公理、5条共设,119个定义,495个命题,这些都要在逻辑上满足相容性、独立则和完备性。这句后人随便加、随便改动“原本”的字词,看来是没完全读懂我们伟大的老子想在本章说什么呀。

所以,“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坐,或强或羸,或杯或墮。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楮”完整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妄想为了自己的私欲来治理天下,我看他是不可能达到治理好天下目的的。治理天下的这个政权(神器:神圣的系统、平台)是神圣的,是千万不可以被用来满足自己私欲的。如果想通过这个政权来满足自己的私欲,那政权就会被败坏了;如果想把这个政权占为己有来满足自己的私欲,那政权就会失去。可是令人痛心的是,现在的很多世人,在我刚说的以公谋私这件事上:有的人已经在贪了(行),有的人蠢蠢欲动的想贪();有的人已经在大张旗鼓的()贪了,有的人还在偷偷摸摸的()贪。有的都已经贪的很大了(),有的人贪的还没那么大();有的人已贪的盆满钵满却安然无恙(),有些人贪的已东窗事发当琅入狱了()。世人都这个鸟样,悟道的人不会这么做的。所以真正悟道的是人完全摈弃了普通的人那种贪的过分、贪的很大、贪的很多的恶行”。当然,为了让缘者更容易看出这种内在的、上下的逻辑关系,我们加了连词、连句等,以顺逻辑,具体每句的深入理解可以参考上文逐字的分析与解释。

屈原在《离骚》中叹到“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贪婪这似乎是人的本性,但是过度贪婪而不加控制,必然会走向不知足,欲壑难填的地步。当然老子在这里讲的并不是让人完全消灭欲望。老子在本章中强调的是不要以公谋私,启发我们不要有过度的欲望,告诉我们要“去甚,去大,去楮”。正常的欲望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有句话讲的很好: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则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不以公谋私,做到去甚,去大,去楮。因为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这是老子本章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参悟国学,启迪智慧,滋养灵魂,温暖人生。晓钰是为理解,成其笔记,分享于缘者。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唐.李白《古风之二三》(共59首)

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则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爱尔兰剧作家.肖伯纳

当你被欲望控制时,你是渺小的;当你被热情激发时,你是伟大的

——Romain Rolland.法.罗曼.罗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