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21章-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宇宙的背后一定有个终极的逻辑

 昵称mqTGP 2019-01-28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望惟忽。忽兮望兮,其中有象;望兮忽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也?以此。

 

本章一些个别词,与通行本不一致,是参考了楚简本、帛书本,也与道德经各章相互比验过,笔者以为上述经文更接近于老子本意。

在第18章和第19章讲在大道荒废情况下,是可以有道德要素的,但不能假仁假义。在第20章,老子告诉我们所有人,不仅是领导者而且我们普通人都应当按大道处世。这三章,都同时出现了“道”与“德”,那道和德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老子觉得有必要对道、德的关系做进一步阐发,来告诉我们大德是遵从于大道的。这正是本章与前几章内在的逻辑联系。

当然,由于大道很难描述,前面各章老子对大道也没有描述清楚,当然也无法描述清楚,需要我们苦苦地去体悟啊。所以在本章,老子又试图从建立理论体系的高度,来告诉我们大道究竟是什么,并再一次告诉我们万事万物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都是在大道的规律下运行的。

在本章,笔者以为,老子告诉我们:第一、大德的法则是遵从于大道的法则的,可以说大德的表现是几似于大道的表现的,当然老子论“大德”是站在悟道的人的角度来说的(客观的物质世界不存在“德”这个与人有关的概念),老子论“大道”是站在万事万物的角度来说的。笔者的另一种理解是大德和大道之间存在着一种镜相关系,如果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是大德与大道之间存在着一个一一映射关系第二、大道虽然很难描述,但大道是可以具象地呈现的,大道的呈现方式就是“象”;大道之中是有实质的物质存在的即“物”;大道中是有终极内核的即“精”;大道中是有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即“信”。这个第二点简单地说,老子的理论体系是告诉我们:这个宇宙是大道产生的,大道作用的结果是:世界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笔者从现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角度试着理解一下“象”“物”“精”“信”:

“象”好比,大到恒星呀星系呀的运转、星系离我们加速的远去,小到地球上的四季更替人的生老病死等各种呈现出来的具体现象;

“物”好比,大到各种客观的物质存在如恒星、星系、星云,小到高山河水动物植物等各种物质实体;

“精”就是构成“物”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

“信”笔者觉得是更微观层面的终极规律!是这些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背后共同遵循着的一个规律或本质也许还真有一个本质,在这个本质下,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只不过是它的一种表现而矣!读者别觉得这不是不可能。根据现在的弦理论(string theory)以及它的升级版超弦理论(Superstringtheory)来看,所有的亚原子粒子都并非是小点,而是类似于橡皮筋一样的弦,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构成了万事万物。弦理论之所以吸引太多的人的注意,主要是因为它很有可能会成为终极理论即物理学界苦苦探寻的“万有理论”(ToE: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一切物理定律的统一理论)。目前,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与描述宏观引力的广义相对论在根本上是有冲突的,广义相对论的平滑时空与微观下时空剧烈的量子涨落相矛盾,这意味着二者不可能都正确,它们都分别不能独立自洽地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

有了这么一个整体的认识,下面让我们来理解一下本章:

(大,最好的)(大道在人道上的具体运用规则,这些规则同于大道的规则)之容(容:准则),惟道是从(依照)”简化地写是“德之容,从道”,所以这句应当理解为“最好的道德规范的准则,是那种只遵从大道规律的准则”。那么这句与后面的句子有什么联系呢?很多解释没有解释这种联系。所以显得这一句在本章孤零零的。笔者以为这句与后面“象”“物”“精”“信”的句子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因为本句讲了大德的准则是遵从道的准则的,那么道有哪些准则呢?老子概括为四大方面即“象”“物”“精”“信”,老子启发我们应将这四个方面的考量一一映射到人道上怎么制定最好的道德规范(大德),我试着举例式的映射一下看悟道的人怎么把大道的规律运用到道德规范的制定上:

大道的“象”对应不妨是人道的“人的食欲”,悟道的人制订道德规范应当实现满足人的食欲,让人人有饭吃吧;

大道的“物”对应不妨是人道的“人的身体实体”,悟道的人制订道德规范应当实现能够保护人身安全吧,也不妨比作是人道的“人的肺”,悟道的人制订道德规范应当实现能够不要损伤人的肺吧比如不要污染空气、禁止烟草生产;

大道的“精”对应不妨是人道的构成人身体的“碳氢氧钙”,悟道的人制订道德规范应当实现不要让人体内沉积重金属吧,比如规定不得土壤污染、水污染,想想现在的隔大米、化工原料配置出牛奶;

大道的“信”对应不妨是人道的“人的基因”,悟道的人制订道德规范应当实现不要损伤人的基因吧比如不要不知情地吃转基因食品吧(转基因食品有一种说法可以是若干年后影响到人的基因),不要搞基因编辑来改变人的DNA片段吧(也许百年后对种族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导致绝种)。

通过这种大道与人道在“象”“物”“精”“信”四方面的举例式类比,我们就可以看出本句与后面几句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既然老子希望悟道的人制定最好的道德规范应当符合于大道的规则,那么自然要说大道的规则是什么,这样悟道人才好一一据之比照实施啦。

道之为物(东西),惟望(无边无际的样子)惟忽(不明不暗的样子)。忽兮望兮,其中有象(具象,呈现);望兮忽兮,其中有物(实物);幽(微不可见)兮冥(深不可测)兮,其中有精(内核,精质:最微小的物质);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永恒不变的规律)”意思是说“大道这个东西啊,我前面已描述过它了,它是个无边无际不明不暗的东西。它看上去不明不暗无边无际的样子,却有具体的表现(比如是弦论中的弦的振动,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能量好比象);它看上去无边无际不明不暗的样子,却有实质的物质(比如弦论中说弦的不同震动表现为物质粒子,震动的结果好比物质:根据E=MC2,质理与能量是同一个东西);它看上去微不可见深不可测的样子,却有很精微细小的精质;这个精质是最真真实实存在着的东西,这个精质中包含着永恒不变的规律”。本句的“望”与“忽”字在道德经第14章老子就出现过了,而且老子在第14章就定义了“忽望”这个词,笔者在第14章把“忽望”的意思理解为“不明不暗无边无际”,所以本句从第14章中的理解。此外,本句中出现了两次“物”,要注意两个物的意思是有差别的。老子在本句中通过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四大方面描述完大道后,吃瓜群众一脸懵逼,疑惑地问老子,太厉害了,不过你是怎么知道的呀?老子说,去看看我在第14章怎么写的“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就是告诉你:用现在的大道规律来驾御现在你的事物(来验证到底灵不灵)是能够懂得道过去是怎么开始和运行的!这是理解大道的关键点和要领!所以你问我怎么知道的,我的回答是同理的!我来告诉你吧:

自今及古,其名(功业,功名,功绩)不去(消失),以顺(合乎、顺应)(万物)(生发,开始)。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也?以此。”意思是说“从今天道的种种表现来推断到往昔远古,发现大道的功业竟然从来都没有消失过(潜台词是大道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大道一直在顺应着万物的生发!我是怎么知道大道在顺应着万物生发的呢?就是通过我刚刚给你们描述的这个道而认识到的!”。自今及古:王弼本写作“自古及今”,但楚简和帛书本都是自今及古,笔者认为自今及古更合理。甫: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是象形字,像田中有苗,本义指有蔬菜的田地,有禾蔬开始生长之义,所以“甫”引申为刚开始、生发等意。以此:以此知;此:是指代老子在本章描述的那个样子的道。

所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望惟忽。忽兮望兮,其中有象;望兮忽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也?以此”完整的意思是说“最好的道德规范的准则,是那种只遵从大道规律的准则。大道这个东西啊,我前面已描述过它了,它是个无边无际不明不暗的东西。它看上去不明不暗无边无际的样子,却有具体的表现;它看上去无边无际不明不暗的样子,却有实质的物质;它看上去微不可见深不可测的样子,却有很精微细小的精质;这个精质是最真真实实存在的着的东西,这个精质中包含着永恒不变的规律。(现在明白这个道了吧?)明白了这个道,就可能通过它的种种表现来推断到往昔远古也是如此的,果然,我们发现大道的功业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大道原来一直在顺应着万物的生发啊!所以如果你问我我是怎么知道大道在顺应着万物生发呢?我会告诉你,我就是通过我刚刚给你们描述的这个道而认识到的!”。注意:笔者的这个理解中已将各句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加了一些连接性的句子而让大家更能逻辑通顺地理解本章。事实上,我的各章中的解释大都有这个风格,其目的是让缘者更有逻辑性地理解各章的意思而不纠结于逻辑性!如果要知道直译是什么样的,可以通读每篇笔记中笔者逐句的解释。

人道是不能违背和超脱大道的,只有顺应它才能万物生发。所以1200多年前的李白在《日出入行》中以和老子异曲同工地写到: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

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

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草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ming xing)同科。

羲和:源于神话,中国古代神话的专司日月的太阳女神;鲁阳挥戈:成语和典故名,见《淮南子》卷六〈览冥训〉。话说春秋时候,楚国的鲁阳公与韩国作战,太阳马上要落山了,鲁阳公举起长戈哇哇叫地向太阳挥舞,太阳竟为之退避三舍,后意指力挽危局;溟涬:天体未形成前的浑然元气

李白这首诗大意思是说:日出东方,好像从地底而来,晃荡一天又沉入海底,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人非元气,怎么可能与太阳一样地天荒呢。草木不会对春风的生发以感谢,也不会对秋风的败落以埋怨。怎么可能有谁挥着鞭子驱动着四时运转呢,纯粹是胡扯。万物的兴衰更替是自然规律而矣。你这个羲和是谁让你托着太阳沉入大海的。你这个鲁阳啊,何德何能,竟能挥戈乱叫让太阳不落?这些扯淡的传说真是逆道违天呀,实在是荒谬透顶。我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洪然之元气混为一体。有木有感觉到李白遵从大道,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豪迈而朴素的唯物主义豪情?万物兴歇皆自然,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更应顺天应人,敬畏天道,遵从天道。宇宙的背后一定有个终极的逻辑:我们不能不顺应并敬畏这个终极信仰啊。这是老子本章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参悟国学,启迪智慧,滋养灵魂,温暖人生。晓钰是为理解,成其笔记,分享于缘者。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